來去機器人旅館住一晚
來去機器人旅館住一晚

如果有一間旅館,完全由機器人經營管理,你會有興趣入住嗎?對機器人粉絲來說,想必是殷殷期待!

機器人旅館恐龍接待員
三點鐘一到,接待櫃台前的兩隻恐龍從冬眠中復活,即使知道恐龍是假扮的,還是十分有趣,美中不足的是,本館除了恐龍外,還有美女機器人接待員,為什麼我們是恐龍呢?
圖/ 楊谷洋

事實上,全世界第一家機器人旅館已於2015年七月誕生,坐落在日本。旅館位於九州長崎,知名的主題樂園豪斯登堡附近,日文取名為変なホテル(Weird Hotel),想說的是「我們這裡很奇怪歐!想來一探究竟嗎?」

今年三月,他們開了分館,進駐東京迪士尼樂園附近的舞濱,看來機器人有能力經營與顧客高度互動的服務業,這也激發出筆者的興趣,何不來去機器人旅館住一晚,看看機器人有多大本事?

機器人旅館
旅館兩人房附早餐要價約四千台幣,在東京一帶算是中等價位。旅館外觀平實,遍尋不到機器人的蛛絲馬跡。
圖/ 楊谷洋

聽說位於豪斯登堡本館的機器人會協助提前到達的旅客存放大件行李,我們還因此選在三點鐘check-in前一探究竟。不過,也許是因為東京地價太貴,該分館僅提供付費寄物櫃,可讓人失望了。

特點一:恐龍櫃檯接待員

舞濱的機器人旅館是由兩隻恐龍擔任接待員工作。恐龍機器人除了有個新奇與刺激的外表外,在技術層次上,其實等同於「自動化旅館接待系統。恐龍會說多國語言,但得仰賴顧客按鈕加選擇。

在Check-in過程中,人類接待員出現了,(為了配合日本的住宿規定,現身影印外國旅客護照),反映出政府的法規對機器人旅館經營成功與否扮演關鍵角色性,畢竟要恐龍執行影印工作,也太強人所難了。

特點二:掃地機器人

進到房間的路途中看到好幾台掃地機器人努力地打掃,似乎旅館的清理工作就靠它們了,不過,這應該是一種假象。

以日本旅館業對清潔和衛生的高度要求來看,就不要寄望是機器人負責鋪床和打理衛浴。

那到底是誰負責打掃呢?當然還是人類服務員,有別於一般旅館的服務員可以光明正大地打掃,他們得像忍者一樣神出鬼沒,把握房客離開房間的時間,將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

特點三:機器人管家Tapia

旅館的另一個賣點是:機器人管家Tapia。Tapia長得像恐龍蛋,可以調燈光、電視與空調等電器設備。

Tapia以英語對話,在我和它的談話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I don’t understand」,讓人好生挫折 。

房間裡有兩個燈,一定要透過它才能打開,當我們費盡力氣,終於讓Tapia同意開燈後,就開始擔心晚上要如何關燈睡覺了。

機器人旅館機器管家
雖然和Tapia溝通大費周章,還是頗具趣味,也許這就是旅館的用意吧!
圖/ 楊谷洋

經營面反思

現階段由機器人獨立經營一家旅館大不易,從技術面來看,團隊成員都必須升級。

身處第一線的恐龍機器人,需要多帶點感情更親切。欠缺靈魂與意識的機器人天生就是不帶感情,由人工智慧製造出的情緒表達又僅能達到表面層次的模仿,不足以與人自然互動。

現正火紅,同樣擔任迎賓工作的Pepper也只能展現初階的情緒反應。在可見的將來,就不要寄望恐龍能夠「熱情如火」。

乾淨整潔的環境是我們對旅館的基本要求,但即使是技術相對成熟的掃地機器人,現階段來說還是有不少挑戰。掃地機器人吸塵任務表現還不錯,但拖地就有些困難(因為需要處理拖把、水與地板的接觸等任務),摺被單更是完全沒辦法。可以考慮的方案是:改善旅館與房間的動線,方便機器人移動與清理。

那餐廳有可能採用機器人當廚師嗎?廚師需要有好的味覺與口感,美味的佳餚更仰賴風格與創意,短期內機器人不會成為名廚,但如果供應的是預先設計好的菜色,倒是有可能交由它們加熱與微波,至於幫忙收拾、清潔碗盤的機器人,應該很快就開始上工了。

至於可愛的管家機器人Tapia,在它的語音辨識系統改版前,我只希望它記得關燈就好。

現在的機器人無法撐起一家旅館,但筆者並不認為旅館掛上機器人的招牌後,所有的工作就只由機器人獨自打理。筆者認為人與機器人可以密切合作,共同提供貼心的服務,創造獨樹一格的樂趣。

此外,政府如果要鼓勵此類旅館,必須考慮機器人按照標準程序作業的特性,修訂法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去年逢甲商圈誕生了一家全自動Check-in系統的旅館:鵲絲旅店。旅館運用機械手臂運送行李,目前沒有太多機器人,也沒有恐龍駐店,但以「変なホテル」為借鏡,加上創意,也許未來台灣的機器人旅館也會變得很「奇怪」。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機器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2025.09.01 |

2025年是KLA在台灣成立的第35年。這家來自美國的半導體檢測和量測設備領導企業,在全球擁有15,000多名員工,2024年營收達109億美元,專精於晶圓製造中最關鍵的檢測與量測技術。在AI驅動半導體製程要求日趨嚴苛的今天,KLA正扮演著「良率守門員」的關鍵角色,其先進檢測技術的重要性也反映在與客戶的緊密合作關係上—在台積電2024年供應鏈管理論壇中,KLA憑藉卓越的技術協作與生產支援能力,榮獲「Excellent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ion Support Awards」肯定,展現了其在半導體製程控制的技術領導地位。

KLA Senior Vice President暨KLA台灣總經理Rollin Kocher強調:「KLA的競爭優勢源自於我們對技術卓越與品質的不懈追求。在AI晶片製造需求比以往更為復雜的時代,客戶尋求的不僅僅是設備,而是能夠協助他們迎接未來挑戰的技術夥伴。」

1990年在新竹起步,到成為全球最大的客戶服務據點之一,KLA台灣35年來以技術深度結合企業韌性,創造了超越市場預期的競爭優勢。35年來,KLA台灣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在技術突破、客戶協作與人才文化三個面向上的持續深耕,逐步建構起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

從技術突破開始,KLA台灣35年創新不輟的秘密

過去35年,KLA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建立在對先進製程控制技術的深耕與創新。隨著AI晶片節點逼近原子尺度,並大量導入2.5D/3D與異質整合封裝架構,單靠傳統光學或電子束檢測已難以掌握奈米級變異。KLA透過將機器學習與AI演算法深度整合到缺陷檢測、復判、量測與製程數據分析平台,協助晶圓廠在關鍵步驟即時定位並分類缺陷,進而提升高效能AI晶片的良率、時脈與功耗表現。

1756695098037.jpg
KLA在先進製程控制技術持續突破與創新,建構難以撼動的市場競爭優勢。
圖/ KLA

面對先進封裝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AI應用逐漸從雲端延伸至行動與邊緣裝置的趨勢,KLA亦結合etch、PECVD、PVD等晶圓處理設備與完整製程控制解決方案,橫跨前段製造、晶圓級封裝到組裝與基板製造,成為客戶實現下一代AI晶片與系統級封裝藍圖不可或缺的技術合作夥伴。

不只是供應商,KLA如何與客戶建立35年夥伴關係?

KLA台灣TSMC事業群總經理Hawk Wu分析,技術領先、高績效團隊與堅持不懈的企業精神是保持領先的三大關鍵。35年來,KLA與客戶建立的不僅是供應商關係,更是技術夥伴關係。顧客堅定信任,讓雙方即使在全球級難題下也能合作突破,團隊與客戶連月努力終攻克技術難關。這種客戶夥伴關係的深度讓KLA能更精確感知市場需求,開發「真正符合客戶需要」的技術解決方案。

留住人才35年,KLA台灣的企業文化有何特別?

在KLA的發展歷程中,企業文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公司的五大核心價值包括堅持不懈(Perseverance)、積極進取(Drive to Be Better)、高效團隊(High Performance Teams)、誠實正直一致性(Honest, Forthright and Consistent)與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 for Customers)。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也確保優秀員工在組織內多元發展。技術人才可跨產品業務、技術支援、市場銷售、應用製程或軟體研發等多樣選項,培育與傳承是競爭力關鍵。這樣的人才文化,造就今日KLA穩定的核心戰力和優質的團隊環境。

35年後的今天,KLA台灣已成為亞太區最具規模的技術研發與支援基地之一,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夥伴關係,服務範圍跨足晶圓代工、記憶體及特殊製程,穩居檢測量測領域領導者。

1756695099391.jpg
KLA以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培育優秀人才多元發展,造就穩定的核心戰力。
圖/ KLA

新世代共鳴:價值驅動與職涯歸屬感

June Yeh是KLA的應用開發工程師,從材料科學系畢業後直接加入KLA。June特別認同KLA的企業文化:「同事們都專注於技術本業,我們可以把精力完全用在解決問題和創新上,這種單純的工作環境讓我能夠專心發揮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公司真正實踐『堅持不懈』的價值觀,即使面對困難的技術挑戰,團隊也會一起堅持到底。」

另一位應用工程師Bryan Fu則從不同角度分享他的觀察。這位清大材料科學系畢業、曾在其他大規模的半導體製造商任職過一年半的工程師直言:「很多公司新人都要自己想辦法學習,但在KLA台灣完全不同,主管很願意跟員工分享市場現況和產品及客戶的訊息,這種開放的資訊分享讓新人成長很快。」

在近期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目標設定、團隊關係、主管支持、成長學習和包容等領域獲得KLA台灣的員工高度認可。這種積極投入的工作文化,成為KLA廣納頂尖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KLA,每位員工都專注於解決複雜且深刻的問題。」Rollin Kocher表示,「兼具深厚專業基礎與以客戶導向的服務模式,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關鍵優勢—也是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延伸對談:KLA台灣的實務觀察

Q:什麼樣的人才是「核心戰力」?

A:我們需要能「同時理解技術與理解人」的人。KLA的應用工程師角色需直接面對全球頂尖半導體客戶以解決複雜問題,也要用服務業心態應對現場變化,兼具「高科技」和「服務業」的雙重能力。

Q:為何KLA有同甘共苦的工作氛圍?

A:我們相信團隊合作,在關鍵專案的緊要關頭,整個團隊包括高階主管都會全力投入,大家共同迎戰挑戰。久而久之,KLA內部形成高度互信、互助文化。

35年的厚度,為下一個世代蓄力

經歷技術突破、客戶信任、人才文化三大核心競爭力淬煉,KLA台灣已為AI時代的半導體升級打下厚實基礎。對不同世代的科技人才而言,這裡是實現技術理想與職涯發展的最佳舞台。

值此35週年,KLA台灣即將啟用台灣總部新竹辦公室與全球最大訓練中心。同時,持續積極招募設備客服、製程應用、產品裝機、演算法、系統和軟體工程師!詳情請關注KLA CAREERSKLA台灣Facebook專頁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