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IoT Salon #12] 你真的理解 IoT 嗎?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透視其本質仍是Data Business!
[Meet IoT Salon #12] 你真的理解 IoT 嗎?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透視其本質仍是Data Business!

邁入第十二季的 Meet IoT Salon,恰逢睽違 17 年再次於台灣舉辦的 WCIT 世界資訊科技大會,為一同展現台灣強大資通訊實力,因此首次將 IoT Salon 由封閉邀請制的活動,於 WCIT 期間舉辦半開放式的 Meet IoT Salon 國際版。

IoT Salon#12_大經哥.JPG
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數位時代顧問郭大經。
圖/ 吳晴中攝

會中邀請到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同時也是數位時代顧問郭大經主持。郭大經認為台灣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生態系,不一定需要 BAT 才有未來,透過 WCIT 可以讓更多人知道 IoT Salon 的內容,未來就會有更多企業交流和可能性產生。

IoT 是什麼?是新生態系是 AI 更是 Data Business

—廣達電腦 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張嘉淵

IoT Salon#12_廣達_張嘉淵.JPG
廣達電腦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張嘉淵。
圖/ 吳晴中攝

IoT 對於大型 ODM 是挑戰還是未來?而我們為什麼要 IoT? 過往數據通常都是來自於使用者所產生製造的資料,但是現在不同,數據及資料都是來自於機器製造、訓練,也因此機器學習、巨量資料的概念自然而然衍生,也因此可以將 IoT 的一面視為 AI,所以回到最簡單來看,其實 IoT 仍是一門 Data Business。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如何定義我們的工作,因為這樣你才知道你要什麼,需要抓什麼資料,你要用機器學習還是深度學習。所以很多種應用會有他各自不同情節,根據不同情節又會有不同的框架。IoT 的時代裡,你要思考的是你如何跨整合,你如何有系統地使用,更在最後能創造出更聰明的價值。

現今與過往也不同,你要思考的不僅只是該如何加入這一條產業鏈,你要思考的是你要如何成為這生態系的一份子。這也是為甚麼今天像是創業小聚、IoT Salon 重要的原因,因為現在涵蓋的技術是一個聚落,而非單純的產業鏈,只有透過彼此互動、有機的方式,才有可能在這時代創造出更大的可能性。

Q:們也會接規模較小的公司業務嗎?
A:關於企業規模這點其實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事實上現在許多小公司也會有很大很厲害的專案,大企業也不見得每次都會推出較大的專案。但重點是,無論規模大小,廣達能否在各種規模的任務都可以彈性應對。

Q:研華在物聯網時代扮演的是平台的角色,廣達會有什麼樣的管道及方式讓中小企業等方接近合作使用?
A:廣達其實沒有制定特定規範要別人如何,廣達會以 Case By Case 的方式彈性應對及調整。

以前有我們,下一個破千億的產品品牌一樣會有 ARM

—安謀國際科技 (ARM Taiwan) 物聯網事業群業務 總監粘靜芳

IoT Salon#12_Arm Taiwan_粘靜芳.JPG
安謀國際科技 (Arm Taiwan) 物聯網事業群業務總監粘靜芳。
圖/ 吳晴中攝

根據 EIU 的報告指出,隨著物聯網的速度加快,市場規模及發展機會增加之虞,企業也正面臨到極高的物聯網基礎建設建造成本,以及需要連接各項軟硬體的風險。ARM 在與企業合作時也深刻感受到這樣的困擾存在,因此推出 SaaS 解決方案 Mbed OS。

ARM.PNG
ARM Mbed OS 在物聯網中所擔任角色。
圖/ 截圖自 ARM IoT Salon 簡報內容

ARM 提供的方案也能夠連接其他大廠的服務以及設備,並且特別注重資安方面的支援。在物聯網時代即便方便、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但資訊安全仍然不可以忽略。過去幾年來,已經有一千多億個行動裝置內有 ARM 的產品,ARM 深信下一個破千億商品仍會在 ARM 誕生。

Q:如何才能使用 ARM的服務?
A:使用者付費概念,只要你認為你的裝置需要被管理,你就可以透過 B2B 來尋求服務協助。而且重點是,與傳統 IP 相比,門檻及收費都不高。

Q:用 ARM服務 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A:Security!ARM 從底層架構開始,因此對於這部分相較於他廠而言較強大。

Q:AIoT 來臨,ARM 過往畢竟是 CPU 霸主,那 ARM 在 AI 時代有什麼布局?
A:AI 這塊 ARM 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並且持續鎖定具有技術力的新創,希望透過併購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在 AI 領域的實力。

ERP 專家要轉行!鼎新電腦用智匯平台搶灘新零售

—鼎新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零售應用中心 總經理蘇淑娟

IoT Salon#12_鼎新電腦_蘇淑娟.JPG
鼎新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零售應用中心 總經理蘇淑娟。
圖/ 吳晴中攝

鼎新在過去 35 年來的發展,大家都被深植「鼎新電腦=ERP」的概念,但事實上鼎新早已非 ERP 而已。物聯網時代中,鼎新認為最關鍵的其實是各個產業落地後會如何應用。近年來鼎新除了過往 ERP 業務,新的領域則是鎖定於零售業,希望在零售業的智慧應用發展能殺出一條血路。

鼎新.PNG
鼎新 O2O 智能一體櫃。
圖/ 截圖自鼎新 IoT Salon 簡報內容

而鼎新如何在零售業開拓疆土呢?這需要回談到鼎新所認為的互聯生態三元素「端、應用、平臺」。鼎新基於過往 ERP 的基礎,連接企業的端裝置,進一步推出鼎新O2O智匯平台(貨架)。新技術引進就是在互聯網基礎下透過科技讓內部服務客戶的效率提升,甚至統整科技應用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這也就是近年來大家所談新零售的重點。

Q:智慧貨架目前開始推廣了嗎?主要在哪個產業?
A:目前已經開始推廣了,主要在連鎖藥妝門市等需要陳列商品的產業推廣,因為這是可以加強企業資訊蒐集、導購的整體系統及流程。而超乎想像的是,品牌廠商在這部分也有很大的需求,因為對他們來說它們很難掌握終端消費者的樣貌,因此對他們來說幫助會很大。

Q:目前全都in-house,還是有招募夥伴?
A:其實你看就是一個軟硬結合,我們是軟體起家,但是硬體對我們來說比較困難,因此我們也積極尋找硬體夥伴、感測領域相關夥伴可以一起進來合作。

資料的 Power 無限大!現觀科技帶你預測使用者未來

—現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obility Intelligence 副總張孝澤

IoT Salon#12_現觀科技_張孝澤.JPG
現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obility Intelligence 副總張孝澤。
圖/ 吳晴中攝

現觀科技最初是從 MIT Media Lab 所 spin-Off 出來而成立的公司,早期主要火力集中在火外市場開發及拓展,因此舉凡歐洲、美洲都有現觀科技的服務客戶。網路世代最有趣也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只要使用者握著帶有網路的行動裝置,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被記錄足跡,業者都能夠掌握得到,但也因為如此,現觀科技的技術能協助電信業者回溯使用者的行為。

現觀科技.PNG
現觀科技全球業務足跡。
圖/ 截圖自現觀科技 IoT Salon 簡報內容

現觀科技要告訴客戶的是,透過資料,企業就能夠擁有知道何時、何地、何為的力量,更進一步預測接下來使用者的行為並且相對應調整接下來的策略及規劃。但是使用者也不需要擔心,因為這些資料都會被去個人化並且匿名,也因此隱私部分絕對無虞,長久下來也能夠收到來自業者更好的服務提供。若未來各個產業都能夠應用其技術,將能夠創造整體更大的效益。

Q:現觀科技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A:現觀科技的平台要做的就是透過提供電信業者服務,進一步接觸廣告、行銷端的 Media Agency,然後三方合作。可以知道的是,透過三方合作,在資料隱私確認無虞之下,三方及消費者都能夠有更大的效益產生。

Q:跟 Appier 不一樣的地方?
A:我們沒有要把所有資料都收擁在自己的雲端上面,我們希望能跟全世界的電信商合作,並且讓資料發揮更大的價值。另外,我們近十年來也都沒有任何增資,主要就是因為現行業務已經可以支撐公司的發展了。

像通訊軟體般輕易聯網,物聯智慧要串起你的生活

—物聯智慧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郭啟銘

IoT Salon#12_物聯智慧_郭啟銘.JPG
物聯智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啟銘。
圖/ 吳晴中攝

物聯智慧創辦人最初創業想法來自於如何讓一支 IP Cam 可以讓不懂網路的人聯網,而物聯智慧目前在做的就是努力讓物品像 Skype 等通訊軟體般輕易連結,在物聯智慧的想像中,Skype 等通訊軟體其實就是 P2P 互聯,也就是所謂的點對點,也因此物聯智慧著重於如何讓手機對設備、設備對設備,透過雲端或是點對點方式,就能夠全都串起。

其實憑小公司做這樣的事情很辛苦,但是努力到現在還是有一點成果,目前全球有 2,500 萬台裝置是使用物聯智慧的服務,而且根據統計,平均任何時候都保持在 1,000 萬台裝置同時上線,希望明年能達到 5,000 萬台裝置使用。

Q:選擇你們的服務的好處是什麼?
A:小米曾經有個子品牌使用物聯智慧的服務,在其產品售價中有 3% 需要給物聯智慧,但是他們高層跟我們說,雖然不想可是不得不,因為網路的世界太複雜,要達到你們的技術需要花費四、五年的時間,太耗成本了,因此我們是具有技術門檻存在。

塔奇恩是你的眼,不只辨識更要讓機器人自主定位

—塔奇恩科技 創辦人陳忠信

IMG_7209.JPG
塔奇恩科技 創辦人陳忠信。
圖/ 陳凱爾攝

塔奇恩科技著重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發展,並將這樣的技術應用在服務型機器人的使用。目前的技術集中在機器人視覺自主定位系統開發,也可以稱為機器人的眼睛。最主要在於技術能讓能機器人於複雜與未知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定位與導航 ,尤其機器人未來應用範圍將擴大到商用與家用等更複雜並貼近日常的生活情境,得隨著不同的環境適時做出反應,因此機器人辨識勢必是未來機器人必要的功能之一 。

塔奇恩科技.PNG
塔奇恩科技開發出的系統與現有市場方案的比較。
圖/ 截圖自塔奇恩科技 IoT Salon 簡報內容

有別於目前主流透過Lidar主動發射光源偵測周遭環境,目前塔奇恩科技的機器人辨識所使用的技術為被動接收光源,能源上較不耗電、體積小,同時也降低光波所造成的人體傷害,安全性較高,適合用在需要多與人互動的陪伴型機器人、保全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等。

Q:塔奇恩科技是以一個 Camera、還是一個部位來出貨?
A:一整個 Project,會將深度辨識的項目鑲嵌入內,包括硬體、軟體同時出貨。目前最大應用是應用於影像辨識,但是團隊還提供更深度的資訊提供,這就是與其他做影像辨識的團隊最大的差異。

Q:如何使用一般的 Camera 做到深度辨識?
A:這個就是團隊的技術所在,也因此我們能夠不像是市場上兩個 Camera 才做到深度辨識。

打造用電設備的心電圖,簡單方案也能省下鉅額能成本!

—展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吳仁作

IoT Salon#12_展綠科技_吳仁作.JPG
展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仁作。
圖/ 吳晴中攝

回顧台灣的能源歷史事件,電線走火及相關事件層出不窮,而我們一直喊著要建智慧電網,讓能源更有效率、更正確地被記錄及應用,可是回到現實層面,要達到這些最終目標,過程中所消耗的成本以及要跨越的技術門檻是十分地高。

展綠科技的技術及提供的產品最主要應用於 3E,3E 指的就是電子(
Electricity)、能源(Energy)、地球(Earth)
。希望透過電子科技應用於能源領域,讓地球能夠越來越好。其提供的方案就是,不需要插電也不需要更換電池,只需要找到電源線將其勾住,這樣就完成安裝,最重要的點在於,用戶必須學會如何使用 App。過程中的數據都會送到雲端空間,透過簡單的方式,就能夠抓到遙遠距離外的工廠、或是其他應用場景的電力使用情況。

展綠.PNG
展綠科技提供方案應用場景。
圖/ 截圖自展綠科技 IoT Salon 簡報內容

除了電力使用狀況,更進一步用戶就可以清楚電線耗損情形以及設備是否需要更新或是汰換,進而達到工廠的維安以及長久的成本攤提換算,對於企業以及整體社會而言都十分有助益。

不用高昂成本室內也能發電!飛立威讓你的裝置就是發電器!

—飛立威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徐旻宏

IoT Salon#12_飛立威光能_徐旻宏.JPG
飛立威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旻宏。
圖/ 吳晴中攝

未來每樣都東西都聯網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這些聯網裝置的電力來源,飛立威要成為這些裝置的電力來源供應者。

飛立威團隊共同研發出的可撓式波導光伏技術 (Flexible Waveguiding Photovoltaics),搖身一變讓太陽能板擺脫傳統「厚、硬、重」的包袱,希望透過這樣的改變讓更多人能夠輕鬆運用太陽能源。

太陽能板的應用領域非常廣,大至建築小至衣物都是它的版圖。未來物聯網時代來臨,企業勢必會面臨到每項裝置的能源來去問題,如果企業能夠洞燭先機先將能源這塊安置妥當,那麼未來就不需要回頭擔心。,可以專心在物聯網時代搶攻市場也一同為地球環境努力。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創業小聚》,作者:許為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