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吳炳昇,奇美從原本只投資彩色濾光片到正式跨入面板,並且成為台灣第一家主要採用「In-House」(一貫自製)營運方式的面板廠,回想這剛過一千天的歲月,吳炳昇沒料到自己會對一家四十年企業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吳炳昇現在也為整個集團的技術發展方向把脈,他表示在「副總」位子上學到最多,「特別是高科技人員,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及想去嘗試的慾望,要不是奇美領導人有這樣的氣度和耐心,很難把整個大生意做起來!」吳炳昇說。
也是因為「一貫自製」這個決定,讓奇美在二○○二年時成為當時面板公司中虧損最少的一家公司。所謂「一貫自製」就是當時面板廠都認為應該將彩色濾光片等零組件材料外包,但是奇美一開始就決定自製,因為奇美對於技術和製造都相當有信心,只要兩者順利整合,成本就會再降低。
**奇美轉型的關鍵人物
**
吳炳昇的技術功力,取得了奇美的信任,也打造了一個台灣企業順利轉型的故事,這個傳奇,就是奇美從ABS(泛工程用塑膠)轉到電子相關產業。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就指出,「台灣傳統產業真的很少轉型成功的例子,但奇美是一個異數。」而吳炳昇不但是負責掌舵一千四百億新台幣營收的奇美電子技術發展方向,也是奇景光電總經理,負責台灣第二大液晶顯示面板驅動IC公司的營運,奇景光電還沒有上市就已擠身台灣前十大IC設計公司,二○○四年營收突破一百二十億新台幣,吳炳昇是名副其實的「百億副總」。
奇美集團「轉型大事紀」中就紀錄:「一九九七年八月五日,吳炳昇博士前來簡報面板產業前景」。一九九七年九月,奇美就決定跨入面板產業。
奇美實業總經理、也是奇美電子總經理何昭陽回憶當時的「兩個巧合」,決定了奇美的轉型大計:「當時我和許創辦人剛從韓國三星集團參觀回來,本來就對他們發展面板產業印象深刻。加上吳炳昇也是台南人,我們很好奇有一位台南人很懂面板,就請他來和我們講解一番。」何昭陽說,當時對吳炳昇的印象是,「沒想到科技人也有這麼古意的!」
吳炳昇的「古意」,早在畢業時就決定了他的命運。時間回到二十年前,他剛拿到光電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是微顯影的技術,他的指導教授正是現任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當時吳炳昇準備找工作,張俊彥要他去找當時還在電子所,並擔任台積電籌備處長的曾繁城。當時整個籌備處還不到十個人,曾繁城問他:「你學的是什麼?」吳炳昇也「古意」地告訴曾繁城,自己主要研究興趣是在TFT面板技術,而不是在半導體。
**和半導體業擦身而過
**
事實上,當時台灣TFT-LCD液晶面板,技術最大還做不到三吋,而且未來連要做什麼應用都還看不見。吳炳昇的身旁親友都認為他沒有進去當時還不到十個人的台積電,讓自己和上億身價擦身而過,實在是很可惜。但吳炳昇似乎對於「難走的路」,似乎仍樂此不疲。一九九六年時,由於希望自己可以繼續往大尺寸面板產品發展,吳炳昇離開了以小尺寸發展為主的元太科技,並且開始尋找願意出資的集團,當時吳炳昇一直以為「中鋼集團」是最有可能的合作對象,而且雙方已洽談到最後階段。沒想到奇美卻像程咬金般出現,「我當時接到奇美總經理何昭陽的電話時,嚇了一跳,」吳炳昇指出,在他做完簡報的隔天,奇美就告訴他決定投資這個產業。奇美內部人員指出,其實早在九六年時他們就已經開始注意這項產業,因為彩色濾光片等產品都需要用到很多化學材料,但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一直對於發展自我技術的把握度還不夠,因為奇美的營運原則是自己一定要掌握技術,直到遇到了吳炳昇之後,許文龍才決定放手一搏。
不僅如此,也是由於吳炳昇對於「大尺寸」技術的一路執著,讓奇美成為全球量產二十吋以上產品能力最強的面板公司。一開始就決定往「大尺寸」面板去走的這個決定,儘管現在還很難論成敗,卻讓奇美成為韓國對手最頭痛的公司,誰又會想到當時台灣只有三吋的技術,現在已可以做到四十吋以上。
至於和其他在半導體界早就成為億萬富翁的同學相比,吳炳昇的產業晚了近十年才開花成果,一名業界人士就指出,「吳炳昇現在對光電產業的影響力,比當年進入半導體界的成果要大」。當然吳炳昇的億萬之路,即使慢了十年,但也終究還是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