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億業績的四分衛
兩千億業績的四分衛
2005.04.15 |

一九九六年二月,物理學博士熊暉向美國德拉瓦州布蘭萬迪河畔的杜邦(DuPont)集團總部遞上辭呈時,他還記得當時杜邦的營收約四百億美元,而他準備加入的台灣達碁光電,營收則必須從「○」開始。當時他根本想不到八年之後,杜邦的全球營收掉到兩百七十億美元,而達碁合併聯友之後的友達光電,營收則已飛快追上百年歷史杜邦集團的五分之一。更沒想到的是,當年離開時的那名「資深研發科學家」,現在居然要放下實驗室裡的儀器槍,扛起全球第三大面板供應商友達光電每年五十億美元(大約一千七百億新台幣)營收的重任,「要不是當時決定回台灣、決定投入這個全新的產業,我可能沒有辦法從研發人員轉成業務人員,」現任友達光電執行副總經理熊暉感嘆地說。

**充分授權才能打世界級戰爭

**
可是對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來說,他大膽啟用擁有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博士的熊暉,也等於為集團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前鋒戰將。友達集團目前分成三個主要板塊:一是業務行銷部門,二是營運部門,三是資訊平台支援部門,獅子座的熊暉不但統包業務部門下的五個事業群,還負責友達的策略規劃及公司行銷,完全脫離了「科學家」的範疇。
扛上一千多億的營收,壓力不小,但是熊暉的業務競爭對象,一下子就是三星和LG等比杜邦還大的東方巨人,張力更大。「所以我必須充分授權下屬去打仗,讓五個事業群能同時開戰,」熊暉透露,他現在一半的時間看客戶,一半的時間在做內部的整合和訓練,好讓友達的行銷人員能夠扎實地從二線客戶,服務到一線客戶,創造每年三○%以上成長的持久戰。
雖然三星和LG都擁有提前大幅投資所建立的規模優勢,但是友達卻是全球面板廠中少見產品線最完整的公司,從大尺寸產品設計到小尺寸的關鍵零組件研發,讓友達可以快速地掌握各種尺寸的變化,當筆記型電腦面板尺寸走向十二比十的寬螢幕時,友達就率先推出十二吋、十四吋NB面板,漂亮地打出一場結合趨勢和市場需要的行銷戰。
能累積產業行銷的功力,完全是靠熊暉「凡事沒有捷徑」的業務精神。熊暉還記得二○○○年苦戰的那兩年,技術還不穩定,市場應用又還沒有起來,「但是我們一直相信,方向是正確的,只要產品對,成本好,就能走得出來。」熊暉坦承,數百億的投資在後面,一個人絕對沒有辦法承擔這種壓力,一定要靠團隊的力量走出來。

**許承諾就一定要做到

**
愈早做,挑戰愈大,但是收穫也愈大。熊暉也指出,「大規模的行銷戰,就要靠體質了,」所謂體質這種東西,就看找的人對不對、組織架構好不好,才能規劃更長久的競爭策略,而「凡事沒有捷徑」,也讓友達的曲線走向平穩。「我們的客戶都知道,我們賣東西的風格,決不是價格最高、也不是價格最低的那一群,」熊暉進一步解釋,所謂「並非價格最高」,是指不會在產能缺貨時哄抬價格;而「不是價格最低」,則是指友達在意產品有哪些附加價值,可提供給客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體會,來自於友達這八年來的發現,客戶要的是「整體成本」(total cost)而非短期低價,所以也唯有長期的投資和研發經營,才能做到「不趁機大撈一筆」或「大賣庫存流血輸出」的「平緩價格」策略。因此,熊暉要求行銷業務人員要「不要輕易承諾,但承諾就一定要做到」,所以友達的業務主管也而不用像個「Used Car Salesman(二手車推銷員)」,但是要說得少、動得快,建立長久的信任。
「其實我當時也很猶豫,自己不太應酬的風格做得好行銷業務嗎?」熊暉坦承九年前自己在美國考慮要不要回台灣時,一度想過轉型可能碰到的困難,但台灣人能在美國公司業務行銷部門做到VP層級的,少之又少,「人生最難的是,你要知道那一扇Window關起來之後,就沒有機會了,」熊暉說。他回台灣和當時達碁總經理李焜耀進一步面談時,正好遇到聖誕節假期,所有機位都滿了,只有一班周末的經濟艙,但是李焜耀還是願意星期六和他面談,而且在面談中李焜耀就告訴熊暉,他未來可以考慮做行銷業務。
就這樣,熊暉從應徵「研發經理」一路變成「行銷副總」,他也一步一步用踏實的方式做業務,「不要怕挑戰,但不要改變自己的Style(風格)」熊暉說,唯有如此,才能做得踏實、做得盡興,把潛力好好發揮出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