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蓮~矽谷,正和新竹與上海競爭
江瑞蓮~矽谷,正和新竹與上海競爭
2005.04.15 | 科技

矽谷這幾年經歷很大的調整,以產業結構來說,半導體、電腦和通訊這些傳統支柱所占的比重下降很快,軟體和生物科技的比重上升,而奈米科技預期會成長快速,矽谷的下一波就在整合「資訊」(Info)、「生技」(Bio)和「奈米」(Nano)這三者,目前投入做三者整合的公司,已超過一百二十家,就等其中有指標性的公司股票上市,來加快整個產業腳步。

**以矽谷優勢吸引各國人才

**
以人力結構來說,不少工作隨著移民回流到亞洲的中國和印度,引發許多擔憂,但長期來看,這些回去的人會成為當地與矽谷的橋樑,反而加強矽谷的對外合作關係,這對矽谷是有利的,就像先前這裡的人才回流台灣一樣。
重點不在於讓這些人不走,而是矽谷能否持續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到這裡,這才是活水。儘管中國和印度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學生人數,早就超過美國,但是其中最頂尖的還是來到史丹福或柏克萊深造,像史丹福這幾年就收了不少北大和清華的學生。
矽谷為什麼吸引他們?因為這裡有一流的研究環境、完善的創業條件,而且很容易就接觸到創投。雅虎的創辦人來自史丹福,Google的創辦人也一樣,因為史丹福的學生在這個環境所受的商業思考和訓練,其他地方很難提供。問題是這還能維持多久? 九一一之後,美國政府大幅減少核准外國學生來美就學,長遠來看將對美國和矽谷帶來負面影響。如果矽谷長期將優秀人才擋在門外,那它的創新動能也將消失。

**加速融入全球科技鍵

**
再者,矽谷必須重新定位自己,與波士頓和達拉斯等科技重鎮,以及世界各地的科技園區,進行價值鏈分工,利用其他地區的現有基礎,並從中發展找出矽谷自己的價值。矽谷可以是創新中心,但創新不會只發生在矽谷。
矽谷、上海和新竹之間,因為華人的頻繁往來,流通技術、市場情報和資金,已形成所謂的「矽三角」,在半導體業有很密切的合作和競爭。在矽三角裡,創意和智財權主要來自矽谷,一部分來自新竹,至於生產則在新竹,但逐漸往上海移動,三者的存在都為彼此增加價值,但也互相較勁。
在這種區域產業網絡的發展下,原本總部設在矽谷的公司,會不會為了接近市場,而把研發部門、行銷部門或總部遷移出去,我認為只是時間問題,但這並不會削弱矽谷的影響力,反而是加速嵌入正在成形的全球科技鏈。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