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積電南科廠面積達百公頃、每日近2萬人流動的廠區內,一輛沒有駕駛的電動巴士穿梭於廠房之間,靈活地避開貨車與工程車,準時將台積電白班員工送至餐廳,再靜候夜班同事上工。
而這輛自駕巴士背後的關鍵推手,並非傳統車廠,而是專精於電子地圖、全台最早發展地圖資料庫的業者之一,早在2005年就和當時尚未正式軍進台灣的Google合作,在導航地圖全台市占率超過7成的「勤崴國際」。
從專做電子地圖的資訊廠商到切入自駕車開發,他們究竟經歷什麼樣的轉型和技術突破?
從軟體到硬體,圖資霸主「跨界修煉」自駕車之路
其實,勤崴一開始並沒有選擇直接打入自駕車市場,過去他們不只是Google、Apple地圖的圖資供應商,同時,也是BMW、Nissan等國際車廠汽車導航系統的車聯網夥伴。
「一切的轉變其實從輝達找上門開始。」勤崴國際副總經理林映帆回憶道,2018年輝達為了在台灣發展自駕車,急需在地的高精度地圖,使勤崴圖資技術被應用於無人駕駛車輛的感知與控制中。同年,桃園農業博覽會的試乘場域,他們研發出台灣首次在半開放場域的自駕電動車解決方案,一連跑了40天,其中超過4000位民眾參與試乘。
「在合作過程中突然發現,自駕車需要的高精地圖、車聯網、導航規劃,幾乎都是勤崴的強項。」不過,機會也伴隨著挑戰,「我們懂軟體,但不懂怎麼有效『控制車輛』。」林映帆坦言。
遇到的第一個關卡是如何讓軟體大腦與硬體車身溝通?林映帆指出,當時台灣的線控(Drive-by-wire)電動車技術還不成熟,團隊只能像神農嚐百草一樣,前後與10多種不同的載具進行磨合,從中找尋最適合的車體。在這過程中,勤崴從純軟體公司,開始招募車輛工程人才,走向「軟硬整合」的道路。
然而,跨越軟硬整合的鴻溝後,現實路況的複雜性是下一步考驗。勤崴國際總經理黃晟中曾在記者會上表示,亞洲的道路環境遠比歐美複雜,道路狹窄、車輛擁擠,對於自駕系統的判讀能力是極大的挑戰,尤其在台灣號稱機車王國的交通環境下,自駕車的商轉難度更是倍增。
林映帆進一步說明,像是在新北市淡海新市鎮的營運場域,自駕公車經常遇到公車站牌前有違規臨停的機車,系統必須學會像人類駕駛一樣,判斷狀況並繞行後再精準停靠。除此之外,一條路線上的交通號誌,分別屬於工業區、縣市政府、高公局等多個不同單位管轄,團隊必須逐一溝通協調,因此他們不單單是做技術專家,還擴展到服務整合的溝通者。
採訪當天走進勤崴辦公室,會議室的電視螢幕上,展示著台灣各地自駕車營運場域,從大眾熟悉的桃園機場旅客接駁、高雄港觀光客載運、台積電廠區員工接駁,再到新北捷運站到社區最後一哩路接送等,截至目前竟已經累積載客數高達50萬人次。
「只是demo不用來!」台積電一句話,催生台灣首個商用自駕車落地案例
談及勤崴與台積電的合作,林映帆分享,關鍵敲門磚來自幾年前勤崴在桃園機場停車場進行的一項POC(概念性驗證)服務,當時透過自駕車結合GPS與影像辨識,成功幫助回國旅客找到自己遺忘在停車場裡的愛車。看似簡單卻具巧思的應用,成功吸引正在為廠區交通尋求解方的台積電。
「台積電一開始就說得很明白:『如果你們只是來demo,就不用來了。我們要的是真正能日夜運作的無人化服務。』」林映帆表示,「不要展示品」的嚴格要求,拉高技術門檻,不過,也成為自駕車商轉的最佳試煉場。
在約一百公頃的台積電廠區裡,自駕巴士必須做到24小時不間斷服務,來滿足近2萬名員工的通勤需求。林映帆指出,廠區內的挑戰遠比想像中複雜,除了要和各式各樣的工程車共存,還要經常應對頻繁的施工改道。
為了讓員工能夠以最短路徑進入廠房,自駕車甚至需要「逆向進站」,行駛在一般道路法規不允許的路徑上,因為在真實路況的環境演練下,勤崴自駕系統經過長達5年的持續優化與數據累積,自駕率從初期的90%提升至96%。
台積電廠區的自駕巴士接駁成為勤崴第一個商轉的里程碑,成功建立一套可獲利的商業模式,協助企業解決高齡化社會下面臨的司機人力短缺問題,同時,商用客戶開始絡繹不絕地找上門。
定義下個10年:當自駕車駛入智慧城市與智慧物流結合
「雖然台灣在自駕乘用車上(RoboTaxi)普及仍需要一段時日,但在公共運輸、封閉或半封閉場域的自動化,將會更快發生,因為自駕車能解決目前社會最迫切的人力問題。」林映帆強調。
展望未來10年,勤崴提出的願景是將自駕車與智慧城市深度融合。這幅未來藍圖的核心是「車路協同」(V2X, Vehicle-to-Everything)。林映帆表示:「當自駕巴士行駛在路上,它不僅依靠自身的感測器,還能與路口的號誌即時通訊,精準得知紅綠燈的秒數,從而優化行車速度,甚至可以將預計抵達時間精準到秒。」
此外,路側攝影機若偵測到有行人闖入,也能即時通知車輛提前反應,形成雙重安全保障。在她看來,聯網化的車輛(Connected Cars)發展速度會比完全自駕更快,而勤崴在車聯網領域早已為和泰、BMW等車廠提供服務,將成為實現車路協同的巨大優勢。
在物流運輸場域,勤崴已經開始和中華汽車、新竹物流合作,在特定示範場域測試自駕物流車。對於未來的景象想像,一輛自駕貨車在深夜沿著高速公路,從A倉儲中心自動行駛到B倉儲中心,抵達後再由自動化的機器人手臂或搬運車進行卸貨,實現全程無人化的物流鏈。
在公共運輸上,則可推行「大車加小車」的服務模式,由自駕大巴負責幹線運輸,再由小型自駕車完成深入社區或偏鄉的「最後一哩路」預約式接駁,大幅提升運輸的效率。
訪問的最後,當被問及許多同業因自駕車挑戰重重而退出時,林映帆無奈笑著回答:「所以我們能撐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這句話,也道盡台灣複雜的交通環境中,開拓自駕商用版圖的困難與堅持有多麼的不簡單。
勤崴以圖資為核心,投身無人載具,未來願景不止於自駕車,更要融合智慧城市,以科技打造更安全、高效的未來移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