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今(31)日表示,中國缺工問題嚴重,工資成本增加、工人難找,加上工業4.0和中國2025政策效應持續發酵,未來,重複性工作一定得靠自動化、機器人代替,他強調,「對台達來說,以後最大的成長支柱就是自動化,」而今年累積到第3季,台達自動化相關營收已成長19%,明年也以2位數成長為目標。
Q4不比Q3差,看好自動化應用市場
展望第4季,海英俊表示,根據往年態勢,第4季為台達的淡季,會比第3季下滑,但今年看來有機會優於第3季表現。
台達電的自動化產品以工業自動化、樓宇自動化為主,海英俊說,自動化的新應用一直出現,相關市場很大,而台達從過去的零組件供應商,轉型為解決方案、系統整合服務商(System Integration,SI),會持續加強研發力道,包括在軟體方面也會加強。
但轉型SI,是否會拉低公司整體毛利?海英俊表示,雖然SI的毛利不高,在10%以下,但可以用SI的生意帶動零組件,「要賺兩層的錢」,達到加乘效果,他以德國西門子(Siemens)為例,就算是西門子這麼大的公司,很多零件如可編程序控制器(PLC)等,還是留在自家生產,這模式值得台達學習。
近年來,台達電積極發展品牌,主要產品和方案緊扣節能概念,三大業務範疇佔營收比重分別為,電源及零組件的55%、自動化的14%,以及基礎設施的31%。
加強研發力道,跨大招募軟體人才
台達電將2016年訂為自動化元年,預計在5年內,也就是2020年時,工廠每條生產線要砍掉9成直接人力,由自動化機器人取代,但在間接人力如研發、軟體人才上,則是持續擴大招募。海英俊今日表示,像是自動化、台達研究院等,「做IoT、大數據的都不好找,至少還缺一兩百人」。
而轉型也讓台達的研發經費持續增加,第3季的研發費用為45億元,年增18%。台達電執行長鄭平指出,研發的絕對金額會持續增高,但比例希望能維持在目前佔營收7.5%左右的水準,也就是說,整體營收要持續成長,才能在研發絕對金額續高的情況下,維持比例。
台達電今日召開法說會,公布第3季稅後純益54.66億元,季增29%,年減4%;每股純益(EPS)2.1元。累計今年前3季稅後純益136.17億元,每股純益5.2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