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創業大調查:成熟盤整,國際新創勇闖台灣

2017年的台灣創業環境,除了仍有緩慢的法律與政府架構待解,其實有著新芽萌發後的新鮮人加入、冰融企業後裂解的青壯世代創業家,一同面對熱潮後的務實。
2017.11.17 | 創業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開始主持「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並在本週稍早(14日),針對國發會所提出「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與「法規鬆綁推動成果」進行討論。賴清德說:「這個會議的目的,是希望為年輕世代打造更好的新創發展環境,並確實提出讓民眾有感的法規鬆綁成果,協助推動經濟及產業發展。」賴清德認為,雖然台灣雖然 10 幾年前就提出新創公司概念,經深度盤點後,仍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市場面「國際化不足,企業少參與」、資金面「管道受限,串連缺動能」、人才面「缺乏國際人才,未見續航力」及法規面「制度未活化,難展彈性」。

相較於被國際新創撼動,睡龍剛醒但動作仍遲滯的台灣政府,民間顯得活力充沛卻更強調務實面對未來。從 2010 年林之晨開始大力疾呼、結合成立了 AppWorks 之初創投與加速器、2011年《數位時代》開始舉辦創業小聚,記錄並報導新創團隊、人物、事件並持續舉辦月會社群活動。到 2014 年,與大企業合作創新,累積20年以上經驗的時代基金會打造創業車庫 Garage+ 接軌國際。也在同年,政府終於看到國際數位經濟風起雲湧之勢,提出打造國際創新創業園區的策略,並在 2015 年成立了台灣新創競技場(Taiwan Startup Stadium),舉辦了難得一見、國際創業圈人士群聚台灣的 MOSA 年會。2016 年,蔡英文總統就任,宣示要「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到今年,台灣創業環境,看到的是更多熱情之後的務實精神。

TSS TaiwanRocksSF Demo Day
2017 年 5 月 11 日,TSS TaiwanRocksSF Demo Day 台灣新創競技場於舊金山 Google Launchpad 舉辦 Demo Day
圖/ James Huang 攝影

「2015年的創業圈有很多活動,你可以看到很多對創業有興趣、有熱情的人都在參加活動,但好的團隊其實通常很少出現;因為沒有時間,資源應用也比較務實。」自稱是工友兼領班,負責 Garage+ 專案的的時代基金會經理盧志軒說。當團隊開始務實有成長、甚至開始出海的時候,大家都更願意投資。台灣網路與科技創業的環境,相對於過去幾年,都有了更成熟的改變。從 2010 年前主要以電商創業為主,2011 到 2012 年的 App 創業,13 年後有些物聯網、金融科技或電商服務相關的題目創業,到近兩年來有些專做大數據,甚至人工智慧技術的團隊出現。無論在媒體報導或創業比賽中你都可以發現,創業團隊的多元性明顯增加。

「相對於前幾年人不成熟、商業模式不成熟,或甚至一窩蜂般地選題,今年台灣可看的團隊變多、可看性也變高了!」中華開發資本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說,這就表示創業環境開始成熟。「經過了這幾年,團隊多半體會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也學會與投資者溝通,也比較知道怎麼建立團隊。」郭大經表示。當台灣創業團隊從政策支持鼓勵、到社會風氣使然的量變,進一步產生了質變,投資環境也開始發生變化。盧志軒就觀察到「有更多產業界的資深前輩,帶著產業知識與市場經驗,與打過國際仗的背景,甚至帶著資金出來幫忙。」

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
圖/ 中華開發金控

當創業變成一個人生選項

「2000 到 2010 年,台灣網路創業圈是基本空白的。」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暨 TiEA 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程九如觀察,經歷了 1995 年後開始 90 年代後期的網路熱潮,到 2001 年的達康泡沫,到 2010 年前,台灣在網路上基本是消失了 10 年,沒有人想投資網路、連政策也不支持,於是這群帶著夢想的人們都跑去美國、中國,「所以你看到大陸近 10 年來做起來的網路服務,其實裡面許多核心團隊都是台灣人」人們多半稱他為 Nice 的程九如,語氣溫和地說:「甚至連主流商業媒體也是,例如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節目的湖南衛視,就在近年異軍突起,就因為台灣長期連置入 Logo 都不准!」

「2003 年那前後,誰大學畢業敢說自己要去創業。」2007 年和好朋友共同創立 cacafly,現加入海外投資公司、也參與剛結束 C 輪募資、關注兒童程式教育的美國新創 Wonder Workshop 的楊志偉說。「你好不容易進了一個好學校、讀了一個好學位,跟家裡說你要創業,不要去台積電上班,你大概要鬧家庭革命!」楊志偉觀察,但經過這幾年的風氣,台大電機、資工的畢業生,選擇創業作為一個職業選項,變成家庭、社會可接受的一種選擇,「大家都更願意去認識、加入原本大家都沒聽過的公司,加上新創企業也越來越願意給年輕人機會!」mit.jobs 創辦人林昶聿說,「這時候創業團隊的質一定會產生變化!」楊志偉觀察。

當創業氛圍讓企業重新開始裂解

2017 年的創業大調查也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在共 237 份最後有效樣本中,願意透露年齡的共 135 位科技創業家中,最年輕者不過 18 歲,年紀最長者為 51 歲。平均年齡也在 36 歲左右。除畢業生年輕人願意投入新創工作,若進一步問到受訪者非新創的產業經驗,則平均都有 6 年左右的工作經驗,可以說是產業中堅。

talk phone manager businessman shutterstock
talk phone manager businessman shutterstock
圖/ ShutterStock

有更多原本待在大企業裡的中高階工作者,觀察到國際趨勢,進一步帶著技術功底跳出來創業,夾帶著更明確的市場需求、產業Know-how,又有和大客戶打交道的經驗,「你只要能掌握市場就是對的市場,雖然團隊平均年齡增長,但其實能力提升許多,耐性與韌性也特別強!」美商中經合集團合夥人陳儀雪觀察。

另外,也因為環境使然,無論是看到群眾募資的平台作為行銷與募資信號管道、或政府政策環境的積極改變,都鼓吹了更多學校或研究機構裡的技術出來市場上創業。「從學界或中研院,帶著深度科技出來商業化的人變多了」比翼資本的執行董事陳彥諭,也是科技部價創計畫的召集人說。「因為帶著技術甚至客戶需求,其實接下來還會看到台灣有很多隱形創業冠軍,做很好都不說的,你媒體也不容易寫的。」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投資人說。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