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營運長桑德柏格:從失敗中學習,才能在失敗後發揮韌性
Facebook營運長桑德柏格:從失敗中學習,才能在失敗後發揮韌性
2017.11.16 | 人物

本文摘自:《擁抱B選項》,天下雜誌出版

到了2016年春天,我只剩下幾個可怕的里程碑還沒度過:兒子第一個沒有父親的生日、第一個另一半缺席的結婚周年紀念日,還有我很不喜歡的新紀念日:大維的第一個忌日。

有這麼多令人沮喪的第一次,我很想為孩子找個正面的第一次經驗,所以我帶他們去洛杉磯參觀SpaceX太空探索公司總部。經過前面四次失敗後,這回SpaceX企圖讓火箭在海面上降落。SpaceX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親自邀請我們。

火箭升空當天,我和孩子及大批SpaceX員工一起站在公司大廳。前面的大螢幕開始倒數,火箭在佛羅里達準時發射升空。大家同聲歡呼。火箭的轉向臂一如預期地張開來。耳邊響起更多歡呼聲。

當火箭愈來愈接近海上的無人船,準備嘗試在海面上降落,大廳裡的氣氛愈來愈緊張。歡呼聲停下來,群眾變得非常安靜。我的心跳加速,兒子女兒都緊張地抓住我的手。火箭降落時,三隻腳展開來,一隻腳落在後面,讓火箭角度傾斜,偏離目標。還好後來火箭的方向又調整回來,並安全降落。後勤人員、技師和工程師都尖叫、擁抱和哭泣。孩子和我也哭了。

SpaceX.jpg
圖/ SpaceX

幾年前,兩位管理學者對於哪些因素可以預測太空飛行能否成功, 十分感興趣。他們從1957年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I)首度升空開始,追蹤了五十年來全球三十個組織每一次火箭升空的經過。你或許會認為,火箭一旦發射成功,就會帶來更多成功,但四千多次火箭發射數據顯示的結果卻恰好相反。政府機構或私人公司先前經歷過愈多失敗的話,下一次就愈可能把火箭成功送上太空軌道。而且相較於較小的失敗,每次火箭爆炸後,下次發射成功的機率就會提升。我們不但從失敗中得到的教訓比從成功學到的多,而且從最慘痛的失敗中學到的也最多,因為我們會更詳細地檢視失敗的經驗。

在SpaceX第一次發射升空的嘗試中,引擎在點火後33秒鐘就著火燃燒,火箭也燒毀。發射前,馬斯克曾詢問可能導致發射失敗的前十大風險是什麼,結果造成這次失敗的問題恰好是第十一個風險。第二次發射失敗是因為一個小問題。第三次發射如果不是出了一個軟體上的小錯誤,原本應該成功。「基本上,我原本假定我們的錢應該可以嘗試三次。」馬斯克回想。「第三次發射失敗時,我受到很大的打擊。」由於前面經歷過那麼多次的失望,因此這次成功變得更有意義。

能放心檢討,打破隱藏錯誤的文化

不但每個人都需要培養韌性,組織也一樣。每逢組織失敗、犯錯或發生不幸時,都需要作出種種選擇,而這些選擇會影響組織復原的速度和力道,而且往往決定了組織的成敗。

我們必須從失敗中學習,才能在失敗後發揮韌性。有韌性的組織會鼓勵員工承認自己的失誤或遺憾,透過塑造這樣的文化,協助員工克服這類反應。2008年,有個名叫班恩.莫若(Ben Maurer)的暑期實習生試圖讓我們的網站不要當機。為了排除程式錯誤,他決定自己引發系統故障以檢視問題所在,卻意外造成Facebook當機長達三十分鐘。但我們的工程主管不但沒有批評班恩,反而宣布我們應該更常刻意引發系統的問題——當然引發系統出問題的方式最好不要引起網站當機。他將這種做法命名為「班恩測試」,並雇用班恩為Facebook的全職員工。

Facebook是比較年輕的公司,所以我們的經營團隊每年都會造訪一個能永續經營的組織。我們造訪過的組織包括皮克斯(Pixar)、三星(Samsung)、寶僑(Procter &Gamble)、沃爾瑪(Walmart),以及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匡提科(Quantico)。我們在匡提科經歷了基本訓練。

為了體驗一下基本訓練的滋味,我們晚上全副武裝跑步,軍官則在旁邊大聲咆哮。而且不管是鋪床或開關水龍頭之類的小動作,軍官都持續對我們咆哮,要求我們動作精準,達到軍隊的要求。第二天,我們四人一組,設法將沉重的袋子運到牆的另一邊,中途都不能讓袋子碰觸地面。完成任務的小組寥寥無幾。

去匡提科基地前,我從來不曾在同仁把事情搞砸後,召開工作檢討匯報。在我看來,事情出錯時,很重要的是該負責的人能承認錯誤。然而一旦他們知錯了,還要大家一起坐下來鉅細靡遺、不厭其煩地檢討錯誤是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何會出錯,似乎是多此一舉。我也擔心像這樣子拿放大鏡審查,可能讓員工洩氣而不肯再冒險嘗試。我很訝異海軍陸戰隊在每次任務結束後,甚至每個訓練課程結束後,都會舉行正式的檢討會,然後把學到的教訓記錄下來存檔,讓每個人都看得到。

我從海軍陸戰隊學到的一課是,我們應該把失敗看成學習的機會,在組織中塑造這樣的文化非常重要。如果處理得不夠細膩,檢討匯報會變得好像公開鞭笞大會,但如果把它變成可預期的規定流程,那麼大家就不會覺得是針對個人。

當人們覺得可以安全地討論錯誤時,他們也會比較願意報告錯誤,同時較少犯錯。然而典型的職場文化往往喜歡展示成功,隱藏失敗。科學家米蘭妮.史蒂芬(Melanie Stefan)曾寫過一篇文章,挑戰同儕應更誠實地撰寫履歷。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內斯.郝休福(Johannes Haushofer)接受挑戰,貼出他的失敗履歷表——用兩頁篇幅洋洋灑灑寫出從申請學校、找工作,到投稿到學術期刊、申請獎學金等失敗遭拒的經歷。他後來指出:「這份討厭的失敗履歷得到的注意遠遠勝過我所有的學術研究。」

但是要說服大家對失敗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並不容易。我在Google的同事金姆.馬龍.史考特(Kim Malone Scott)總是帶著一隻名叫「哎呀」的填充玩具猴子去參加小組週會。她會請同事分享那星期犯的錯誤,然後大家投票選出最嚴重的錯誤,票數最高的「贏家」就得到那隻玩具猴子,可以放在辦公桌上展示一個星期,直到下週別人贏得這份榮耀。要鼓勵大家勇於嘗試困難,公開討論失敗,還有什麼更好的提醒呢?

Whoops the monkey.jpg
圖/ Amazon

由於在Facebook上班,我和許多小公司有合作經驗,我明白大大小小的組織都需要培養韌性。戴蒙.瑞德(Damon Redd)在科羅拉多州自家地下室裡,成立了戶外服裝公司Kind Design。有一年淹大水,他的設計作品、電腦和幾千個商品都付諸流水。由於他不是住在洪水氾濫地區,因此損失得不到保險理賠。他發揮創意,搶救泡水的手套。他把手套強力清洗並烘乾後,開始用「水災手套」的說法行銷。他在廣告中說明這些手套和帽子、襯衫、連帽衫等正象徵了科羅拉多人和Kind Design品牌的耐久性。他的貼文產生了病毒傳播效應,銷售量因此提升,挽救了他的事業。

kind design flood gloves.jpg
圖/ Kind Design

徵求批評,求取進步

如果團隊把焦點放在從失敗中學習,他們的表現往往勝過不這麼做的團隊,然而並非組織中每個人都懂得把眼光放遠。這時候,我們仍可設法找到自己的學習途徑。

我的好友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讀研究所的時候,很害怕公開演講。少有教授會傳授研究生講課的技巧,讓他們練習和改進。於是亞當自願到其他教授的班上擔任客座講師。他碰到的聽眾都很難纏:因為他沒有整整一學期可以和學生建立關係,只有一小時的時間來拉攏人心。每次客座講課結束時,亞當都會發意見調查表,請學生告訴他怎麼樣講課才會更吸引人和有成效。他們的意見讀起來一點也不好玩。

令人汗流浹背的客座講課結束後,亞當開始自己教課。開學幾個星期後,他請學生匿名填寫意見,然後他做了一件同事都覺得很瘋狂的事情:他把所有的評論用電子郵件寄給全班學生。有位教授提醒亞當,這樣做根本就是火上澆油。但另一位同事蘇.艾許福德(Sue Ashford)曾經告訴亞當,收集負面回饋並據以採取行動,才能充分發揮個人潛力。蘇的研究顯示,誘惑別人說好話或沽名釣譽會損害名聲,但徵求別人的批評意見,卻表示你很重視自我改善。

亞當在下一堂課中分析了學生的幾個重點意見,然後說明他會如何以行動回應他們的意見。學生參與塑造了自己的學習方式,改變了班上的文化,亞當也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幾年下來,亞當成為華頓商學院評價最高的教授。他每學期都繼續請學生回饋意見,然後公開分享他們的評論,也據以改善教學方式。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