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業]AI新創能學Google與FB擁技術自重嗎?
[AI創業]AI新創能學Google與FB擁技術自重嗎?

剛剛結束的台灣人工智慧年會把台灣AI風潮帶到最頂點,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經分享,「Google若進行5000項AI專案,最後證實有用的不到10項,論文演算法講得頭頭是道,但實作後好像不是這回事,許多參數調不出來。」這段話道破了AI創新和創業的本質。

首先,創新跟創業一樣,無論什麼題材,整體就是成功率極低,不會因為你搭上了某輛技術列車,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頂多就是搭著市場當下關注的題材,在一段時間內較容易從市場取得資本。

而AI創業實在沒有理由是個例外。

先射箭再畫靶行得通嗎?

許多AI創業公司會先以擁技術自重,然後再尋找這項AI技術可以應用在什麼市場的需求上,這其實是一種「先射箭再畫靶」的作法。

先不說新創公司通常手上沒什麼資料拿來做AI訓練素材,與公開資料集大家都拿得到等,這幾個既成事情;最關鍵的是AI創新本質是數位創新,經營邏輯和框架不會跳脫數位經濟的本質。

數位創新要能規模化,重點不在你有多強的技術,而在於你是否能想出辦法掌握市場的需求方經濟。

或許有人會問:Google和 Facebook不就是一直靠著技術突破,不斷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嗎?這個看法只說對了三分之一。

在技術之外的網路外部性與邊際效益遞增

這些全球科技強權之所以能不斷創造巨大價值,讓股價衝天、讓員工捨不得離開,在技術之外,靠的是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又稱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和邊際收益遞增(increasing marginal revenue)兩種經濟效應。

「網路外部性」在數位經濟興起之後,已經被業界充分理解,簡單來說,幾家科技公司掌握了用戶規模和服務的入口,除了越多人使用服務會讓服務本身越有價值、形成正向循環外,也表示一點點服務的改善,就可以產生出巨大的新商業價值,彼得·泰爾(Peter Thiel)也在他的經典書籍《從零到一》中特別提到網路外部性的重要,這個效應是數位產品的本質。

試想,Google在電腦視覺技術上面改善1%的辨識率,背後代表的可能是10億美元甚至是百元美金以上的廣告新產值。

但是同樣的改善率放在一般的新創公司呢?可能對公司增加的產值寥寥可數到可以忽略的程度,頂多發發論文和一些公關稿就沒了。

因為巨量廣告的基礎和需求方規模經濟本來就是掌握在科技巨頭身上,而不是一般新創公司。

「邊際效益遞增」則是知識經濟當中的本質現象,講的是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隨著知識與技術要素的投入增加,產出會越多,而生產者的收益會呈現遞增的趨勢。

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均是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物質資源具有明顯的排它性特徵:其使用價值在某一時刻只能被一個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時物質資源是稀缺的,使用時必須消耗它,隨著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來越高。

最終導致生產者收益的遞減。知識性資源具有共用性,同一知識可以被多個人同時占有和使用。並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知識。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在使用時還是一種積累和開發的過程,在重覆使用過程中成本遞減。從而會帶來遞增的收益(註1)。

科技巨頭們為什麼不斷把最尖端的技術不斷開源、毫不藏私呢?

因為這些開源的程式碼不是這些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網路效應」和「邊際效應遞增」才是真正的競爭優勢。

開放這些程式碼是為了更加利用既有的網路外部性,形成更大的用戶規模,一家新創公司如果發展出TensorFlow這種了不起的框架,或許會小心翼翼地當做智慧財產權保護、視為公司的核心資產、甚至於想要從中直接收費盈利;但對於Google來說,TensorFlow就跟其他所有產品一樣,是了不起的技術創新沒錯,但其核心目的是擴大其他產品的網路效應,這兩種商業經營邏輯在本質上完全不同。

兩個效應加在一起,形成數位經濟當中「大者橫大」的極化現象,所以 Google、Facebook 與Amazon等幾家公司,可以不斷吸引到最頂尖的知識型人才,不斷投入新技術和新知識型產品的生產,而且每年還可以不斷成長,最近哈佛商學院的學者也把這些經濟現象用一個更潛顯的名詞來概括:Hub economy(樞紐經濟),只要掌握了用戶和服務的入口,你想幹麻都可以。

結語

回歸到AI創新這件事情,其本質也是數位技術,因此在市場上要能切出一道破口,立刻會面臨科技巨頭籠罩的網路效應。

明年開始,當大家開始發現AI創新的本質其實和之前並沒有任何不同,也是數位經濟的一部分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AI創業的一波泡沫化。

面對這樣的狀況,一種經營策略是利用AI人才稀缺的現狀,運用高薪加上資本市場的操作,想辦法在短時間內快速圈住AI人才,尋求被大公司人才併購出場,快速賺一波資本財,但這種作法是否真正為市場創造出新價值,則是一個問號。

回歸到辨識市場需求,先找靶再射箭,出發點一定是想著為市場解決新舊問題和滿足新需求,這還是創業最重要的出發點,AI創新和創業也絕對不例外。

註1:邊際效益遞增文字,引述自MBA智庫百科。

本文由程世嘉授權轉載自其Facebook。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