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是電動車的時代。不止在汽車業如此,電動車的風潮也早已以同樣力道飆進自行車市場。
在今年九月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年一度的自行車展Interbike的展場裡,電動車是未來希望所在的訊息無所不在。近年遲滯不前美國自行車市場,電動自行車是少數健康成長的亮點。雖然電動自行車還不是市場主流,但每年以 78%成長率大步飛躍,格外亮眼。
電動自行車每年以78%成長率大步飛躍
不僅自行車廠爭相推出電動自行車,零組件廠商同樣大幅加碼投資。德國Bosch幾年前在內部工程師的提議下發展出電動系統套件,其後日本島野(Shimano)這個自行車零組件巨霸、以及山葉等廠商隨後跟進,開發完整電動自行車套件,供應自行車廠。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連成一氣,打造完整電動單車的供給面。
對世界各地的自行車運動迷,靠電池推動、而非強健腿力踩踏的自行車或許等而下之。但大潮流不是他們擋得住的。節能與效率的環保考量之外,人口趨勢是電動自行車更重要的推手。
二次大戰後的大批嬰兒潮人口,在他們青壯年階段曾把自行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重新定義為運動、健身的自我實現手段,而今他們正處至少五十好幾的人生階段,他們已開始有點騎不動那些外型亮麗的公路車、登山車。此時,電動自行車正好給了他們最需要的那一點額外推力,讓他們再騎下去。
自行車以電池為動力固然是近年市場的新風潮,但這觀念卻一點也不新。早在百年前的1890年代,電動自行車就曾掀起一陣自行車風潮。近年來,相關技術漸漸演進,自行車廠嘗試推陳出新推出新產品,幾股氣流融合,低氣壓升級成風暴,電動自行車再度叩關市場,看來就要過關了。
看看日本、歐陸的荷蘭及德國等先進電動自行車國家的經驗,電動自行車絕不只是把電池等零件擠進自行車架裡那麼單純。行銷思維、設計時尚、生活型態、以至數位風潮等等多股力量一步步導引新一代的電動自行車發展。
如果不仔細探究,會以為剛宣布與福特汽車結盟的法國ojo是摩托車廠。ojo的車型有濃厚的歐陸Vespa風味,線條典雅,用色低調卻典雅地出眾。但它是不折不扣的電動自行車,在歐洲可以走單車道,而非快車道兩側。在眾多單車車陣中,有性能又曬品味的它絕對出眾。
而法國V’Lec Cycles的折疊式電動自行車,看起來帶著一抹英國摺疊自行車 Brompton 的神似,卻又更為纖細。一旦發現它的電池很自然地藏在車身的細管裡,原來現代設計的美感與現代技術的體積不會相互排斥,反而更為加分。美感結合功能,歐陸風味。
汽車廠絕不會缺席電動自行車颶風
用廣義的交通運輸角度看,電動自行車與特斯拉等打造的電動汽車差異有限。兩者都以電池為動力,都以運輸為目的,只是大小、航程等不同,因此在這所謂運輸的定義即將改寫年代,汽車廠在電動自行車颶風中絕不會缺席。
BMW與奧迪等汽車廠一直以來都在銷售自有品牌的傳統自行車。過去車廠如此,未來也應是必然。福特已透過投入共享單車、結盟ojo跨入電動自行車。而日本山葉也在多年生產摩托車、自行車之後,發產出電動自行車的核心技術,進而供應整車。退後一步看,電動自行車是整個新運輸產業的一環。
也正因此,雖然電動自行車目前還不是自行車市場的最大宗,但他來勢洶洶。更可能由非傳統的技術、消費、使用模式,竄起衝擊傳統自行車業。曾經是台灣第一之列的台灣自行車產業,絕不可掉以輕心。
台灣自行車業未來的對手將不再只是自行車廠而已。汽車廠、摩托車廠、中國大陸的自行車業者、還有一批批如 Gogoro或ojo等新創事業,將與台灣的大小自行車廠一齊爭搶消費者的注意力。
電動車風潮真要吹入尋常百姓家裡,成為主流交通方式,政府部門將會踢出關鍵的臨門一腳。政府所制定的法規絕對將決定電動自行車是否真能成為主要的運輸方式。
不少歐洲國家已為電動自行車定出清楚的行路法規,讓電動自行車可以合法、合規使用騎乘,因而在歐洲快速發展,成為一般人行的方式選項之一。而在美國這種電動自行車後進市場,各地方政府如何定義新時代的自行車、規範相關交通規則,將左右大眾如何接納電動自行車。
在加州,新訂法規確認時速不超過20英里的電動自行車就是自行車,可以走自行車道,不必與大小車輛爭搶快車道兩側。不同的地域,或是國家公園、林地等不同所在,能否接納同樣標準?
騎自行車有它特別風情。可快可慢,依人腿踩踏能力來定義快慢;快速時享受風馳,慢速時體驗周遭。
研究發現,美國過去絕大多數單次駕駛汽車的距離低於兩英里,考慮油耗以及對地球的損害,開車不如騎車。近距離開汽車對自然資源、對環境品質,都是一大潛在傷害。
往後,當人們坐在電動自行車上,雙腿踩蹬下去,電池幫著出力;雙腿停下,動力靜止。踩踏之間,人力與動力新技術合為新的運輸方式。或許在十年內,自行車騎乘經驗將有新解,人們在新定義的踩踏快慢之間,共同呵育地球。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