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來先伸懶腰還是先看手機?不同的起始,暗示了你看不看重自己
一早醒來先伸懶腰還是先看手機?不同的起始,暗示了你看不看重自己

本文摘自:《儀式的力量》,大是文化出版

我們都幹過這種事,我也不例外。鬧鐘一響,而當我們神志夠清醒,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笨拙的伸出手、抓手機,看看有沒有什麼急事。時至今日,就連不特別沉溺科技的人,也傾向把查看手機訊息、簡訊、電子郵件、動態更新等,當成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有超過6成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表示,會把手機放在床頭櫃充電,以便早上一覺醒來就能輕易的找到它。

這裡的儀式請你別再這麼做了,先伸個大懶腰吧。

如果你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抓手機,那麼你就對大腦傳遞了這個訊息: 別人的需求──你手機上的訊息──比你自己的還重要。 這個簡單的動作會支配你一整天。在一天清醒的前幾分鐘,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承認你自己的重要性和需求比什麼都要緊,這不叫自私。事實上,這是你所能做的最不自私的一件事,因為連你自己都沒有的東西,你根本不可能給別人。

把查看手機當成第一要務,會抑制一整天的身心狀態。好好做個手臂或全身伸展、打個呵欠,才是感覺起來只對你一個人好的事。

這項儀式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其實沒那麼容易。近年來手機成癮的情形越來越令人憂慮,如果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機,表示你已經開始對科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了。有些人完全離不開手機,一旦手機壞掉或遺失,就會徹底崩潰,彷彿整個人無法運作。

一份近期的研究報告顯示,英國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手機50次以上,令人咋舌;美國研究人員更設計了20分制的問卷,來了解人們手機成癮的程度。手機成癮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它對於你人生的傷害,甚至不亞於酒精或賭博。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在電子裝置旁睡覺,可能會妨礙睡眠,所以睡眠專家建議把那些玩意兒關掉,或擺到另一個房間。我並非建議你立刻停止使用手機(在這個年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降低手機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對你而言,手機絕對不該比你的幸福重要,而這項儀式就是要你以自己為主。這得靠你不和手機一起上床睡覺,當然也不要和手機一起醒來。

用伸個大懶腰、打個大呵欠來代替抓手機,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讓你感覺愉快,也能幫助你清醒。研究顯示,伸展能增進靈活性、紓解緊繃、促進循環。簡單的說,伸懶腰是迎接這一天的完美方式。

幾年前,在鮮少使用手機過了大半輩子之後,我突然因為工作的緣故,開始和某個人(讓我們用「大衛」稱呼他)聯絡,他提出了我從沒想過的構想:用網路行銷我的著作。大衛只用簡訊和訊息與我聯繫,一開始我雖然很抗拒,卻忽然發現自己深陷在21世紀科技的世界裡。在那之前,我仍覺得電子郵件很厲害,但現在我真的走在時代尖端了。我非常感謝這次衝擊,因為它助我克服了對所有網路事物的過敏,現在我很喜歡經營臉書上的作家粉絲專頁,因為那讓我得以和讀者建立更直接的聯結。

然而,大衛也似乎永遠在傳簡訊和掛在網路上,不出幾星期,隨著我們研擬一項事業計畫,我被拉進這個網路世界。一開始我覺得興奮得不得了,但隨後開始感覺這越來越像負擔。

有些夜晚,我手中會抓著手機入睡,深怕錯過重要的訊息而耽擱計畫。大衛從來不下線,好像都不用睡覺似的;無論我什麼時候上線,他一定在線上,看著、等著。讓我也覺得,自己需要像他那樣時時提高警覺。

朋友和家人開始習慣我埋頭在筆記型電腦或手機──以往,它通常幸福的悄然無聲──時不時忽然嗶嗶作響。 那一整年,我活在永遠處於線上狀態。但諷刺的是,那一年也是我這輩子至目前為止,最沒有生產力的一年。 不只所謂的事業計畫無疾而終、寫作進度緩慢到近乎停滯,我更失去朋友,惹得我愛的人不愉快,因為在我們碰面時,我的思緒一直縈繞在手機上。最後,連我都開始覺得我對手機上了癮,而我必須戒掉它,回到我最愛做的事──和我愛的人在一起以及寫作。但問題是,我的手機已占據我生命很大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該怎麼下線。幸運的是,我把手機搞丟了。

我還記得,當我翻遍包包、卻怎麼也找不著手機時,那排山倒海而來的恐慌。我記得最後是在某家咖啡館拿出來用的,所以便二話不說衝回去找,但咖啡館已經打烊。我真的開始汗如雨下,而弄丟手機的反應讓我腦袋一片空白,完全忘記要去學校活動接女兒的事。最後,我想起這件事,請朋友打電話給女兒,讓她知道我在路上了。

但這一路上,我的心思仍一直在手機上,感覺好像斷了胳臂或一條腿似的,簡直瘋了!就在此時,我睿智的益友看著我說:「嘿,只是支手機嘛。你可以換一支,用同樣的門號就好了。泰瑞莎,你完全失去理智了。」這時我才恍然大悟,這一切有多荒唐。但我確實一直到手機離我而去,才真正明白箇中道理。只要手機還在身旁,我就無法抗拒它的魔力。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心裡的羞愧大過失去手機的焦慮。隨著夜幕低垂,我了解其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聯絡重要的人,才慢慢平靜下來。好幾個月來,我第一次真的和人對話,而不是傳訊息,感覺挺好的。那一晚我睡得好極了。隔天起床,明白我抓不到手機、手機挾持不了我,是幸福無比的事。起床再也不像壓力沉重的苦差事,而是樂事一樁了。

隔天早上,我前往咖啡館,親切的店員把手機交還給我。重回手上的手機,感覺好像陌生人或不速之客。我花了好幾個小時才正確開機,查看我的訊息。當然,裡面有數十則未讀訊息,但隨著我捲動螢幕瀏覽後才了解,這些訊息根本沒有一則稱得上是重要的,以及如果沒有遺失手機,我會浪費多少時間一一讀取和回覆。

從那一刻起,我便不再重蹈覆轍、讓我的手機接管我的人生了。晚上我總是把它擺在另一個房間,並告訴我的親朋好友,如果有急事,他們得打電話、而不是傳簡訊或訊息給我,因為現在我傳簡訊和上線聯絡的時間有限。

關於這項事態發展最棒的結果是,此後我比之前有效率和快樂一百倍,不光是工作和寫作如此,人生的每一個領域都是如此。

要是我真的錯過緊急的事,怎麼辦?

只要是全新的做事方法,都會碰到阻礙。但在這個儀式的例子,其實只有一個障礙:要是我錯過真正緊急的事情,怎麼辦?

這正是我弄丟手機時的反應,但事實證明完全錯誤。如果有人傳給你一則訊息或簡訊,而你沒有立刻回覆,不代表他們將會因此失去興致,或你將錯失良機──事實恰好相反。

如果你立刻回覆了,首先暗示對方你並沒有那麼忙 ,接著則是暗示你並未完全投入工作或生活。這不表示你不該在收到訊息時回覆,你當然該回,但應該要在你自己決定、方便的時間回。如果收到訊息時,你剛好有時間,就馬上回覆也無妨,但如果沒時間,可以等到你準備好之後再回覆。

至於錯過親友的急事嘛,除非是像被綁架這種極端情況(面對現實,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極低,你不能老是惦記著這種可能性來過日子),如果真正緊急的話,他們會打電話給你,而非傳簡訊、電子郵件或訊息。

最後,如果你一直回簡訊和訊息,是因為擔心如果不回覆,別人就不會留在你的生命或不喜歡你,擔心如果你不立刻回覆,就不想跟你合作,那麼 問題不在你怎麼使用手機,而是你嚴重缺乏自尊 。我希望這項儀式可以作為一個起點,讓你明白,如果人們喜歡你,只是因為你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永遠找得到人和隨傳隨回,那他們不是你值得交往的對象。你值得真正重視你的人,而不是重視你能給他們什麼東西的人。真正的朋友能理解和尊重你需要個人的空間,會很高興在你行有餘力、而非他們要求時,聽到你的消息。

以這樣的觀念看待本書所有儀式,就能幫助你打造更幸福、更成功的人生不可或缺的基石──自尊。

做就對了:伸懶腰,先不要抓手機!

你也許好奇,我們有多少可能,可以把別抓電話、改伸懶腰這一點儀式化,其實這再簡單不過了。讓你的電話在另一個房間等你,你一邊伸伸懶腰、一邊感受,用伸懶腰來提醒你承認自身需求的重要性,是多麼美妙的事。在這些幸福的時刻,只要想想讓你感覺不錯的事,其餘都別想。世界和它的需求都可以等一會兒。現在,把焦點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就對了。

在記事本裡寫下:
- 改變人生的儀式:早上先伸伸懶腰,過一會兒再查看手機訊息。
- 理論:能讓我在早上先聚焦於自己的需求,為一整天的時光定調。
- 練習:觀察一下,當你享受早上的伸展時,有什麼樣的感覺,不要用手機收信、看簡訊、確認待辦事項列表來開始這一天。

如果早上醒來後的第一件事,不是關於你自己,你一整天很可能都不會以你自己為主。引用動漫發布平臺Graphicly 執行長米卡.鮑德溫(Micah Baldwin)的話:「找一件屬於你、只專屬於你的事做。」伸展是強而有力的自覺、自愛行動,早上做些伸展,你這一天必將精彩絕倫。

伸懶腰的儀式

你也許覺得,用伸懶腰取代抓手機,是全世界最簡單的事。但如果你習慣一覺醒來先看手機,就會有一些困難度,而需要一點計畫。最實用的建議是,手機別擺在床頭櫃充電,也別把它當成鬧鐘。花點錢買一個簡單、舊式的鬧鐘,並在睡覺時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充電──這樣就不會忍不住去抓它了。

一早,當鬧鐘響起,你可以躺在床上或站起來,伸個大大的懶腰,伸展身體和臂膀,同時打個呵欠。兩種都做更好:在床上伸個懶腰,起身再伸一次。

關鍵字: #數位書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