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生看不見家鄉,就算有了能力,也不會替社會帶來進步
如果學生看不見家鄉,就算有了能力,也不會替社會帶來進步
2017.12.04 |

前幾天,全台灣的空氣品質很差,我在家被空氣中的味道臭醒,從家中陽台往外看,能見度之低,已經不知道到是在紫爆狀況,還是更嚴重。

台灣現在空氣污染,國土又被嚴重濫用,如果我們不趕快行動做些什麼,日子一久,大家會變得麻木,因此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人類接下來該做些什麼?該學些什麼?人類與地球才可以好好相處?人類的問題,不僅需要靠技術來解決,更需要對於生活與生命的尊重思考,才是更根本的源頭。

這幾年走入地方鄉鎮,推動資訊教育的經驗,讓我深感,資訊教育必須無縫地接軌「生命教育」,我們的日常處境才能被改變。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們給了孩子能力,但他們卻對家鄉無感,那麼,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2016年底,我對我教程式的鄉下孩子們說,「你們知道家鄉很美嗎?」2017年初,我又問孩子,「你們到過家鄉的景點嗎?」答案都讓人感傷。偏鄉有些不幸,甚至我不願意用弱勢兩字,但是,多給他們一點鼓勵,一點資源,少一點壓力,一切就都會變得不一樣。

但是,我也發現,如果只是讓孩子有能力,反而讓他們遠走他鄉,那麼地方困境永難翻轉,只有擺脫偏鄉心態,讓他們對家鄉產生情感連結,未來地方才能自立自強。

2017年中,齊柏林先生不幸遇難過世,我們整個團隊都很難過惋惜,覺得應該接棒做些什麼,在一次跟台南左鎮國中校長聊天的過程中給了我們靈感,於是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決定推動「看見家鄉」計畫,這概念有點像wiki 或 OpenStreetMap(OSM)由民間編輯辭典或地圖。

看見家鄉1.jpg
看見家鄉的工作坊不只學技術,也帶領著孩子們與團隊老師一起自我探索。
圖/ 蘇文鈺

我們帶領學生使用四軸飛行器空拍家鄉地景,同時完成報告,從學習操作機器到實際拍攝並應用在電腦程式之中,落實「人文力」、「科技力」與「公民參與力」的整合,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與動手,我相信,從孩子們的眼睛裡看到的東西,比大人更為真實,他們一定會願意好好守護自己未來居住,以及藏著童年所有記憶的土地。

守護未來的夢想

左鎮國中是我們第一個偏鄉學校團隊,他們在過去三年,一直嘗試打破框架,尋找可以激勵孩子學習的課程環境,幫孩子脫離偏鄉心態,同時,花蓮教育網路中心呂奎漢老師也帶花蓮卓溪鄉太平國小加入,不只是國中小,我們也說服了成功大學與Program The World協會一起投入。

看見家鄉2.jpg
從孩子們的眼睛裡看到的東西,比大人更為真實,他們一定會願意好好守護自己未來要居住,以及藏著自己童年所有的記憶的土地。
圖/ 蘇文鈺

左鎮國中蔡宜興校長在今年暑假進行了Youtuber、平面攝影、360環景攝影與空拍攝影等課程訓練。而呂奎漢老師帶學生除了帶學生練習空拍,也用Scratch進行航拍軌跡模擬,讓飛機自動計算飛行的距離。任教於台北市松山工農的蘇恆誠老師,則是帶著學生發揮Maker精神,協助各校進行空拍機相關的技術協助。

10月底,我們找來了包括左鎮國中、花蓮卓溪的太平國小、南投中正國小與法治國小四個學校,舉辦共識訓練營。第一天由陳嘉佑老師透過遊戲化的工作坊,帶領著孩子們與團隊老師一起自我探索,彼此分享生命故事、未來想望與家鄉的美好,是一次難能可貴的跨世代團隊共創。第二天則是進行發表彩排,這些來自偏鄉的孩子們,口條雖然生疏,但話語卻是那樣的真摯有力量。

「我希望讓大家看到家鄉美好,來到家鄉玩,讓爸爸媽媽農產品賣得更多。」經過昨天的遊戲化的自我探索帶領,來自南投武界部落的孩子,在當天簡報練習中說著。另一個來自仁愛鄉的女孩說,她將來想開餐廳,然後掛滿自己空拍的家鄉美景。還有一個花蓮卓溪部落的男孩說,這不是三個學生的課程而已,而是希望部落參與認同。

「帶著其他人飛,把台灣地圖拍起來,也把地方力量聚起來。」看著孩子們與老師們的投入,我這樣期許著。

因為夥伴的熱血與偏鄉學校老師對孩子們的關愛,PTWA雖然沒多少資源,還是咬牙苦撐加快腳步,這個計畫成果,將在12月23日於成大發表,到時候地面上會投影孩子們自己拍的照片,牆上播放他們的影片,以這個當作起點,希望他們可以展開夢想的翅膀。

在發表會後,我們藉著這次經驗,討論一個機制,組織教學團隊,然後一個學校一個學校推。希望這個計畫能讓台灣回到一片美麗土地上。

在「看見家鄉」這個計畫的啟動後,我也回頭思考大學的角色以及資訊教育的方向,開始採用「關門,放狗」的開課方式,希望大學扮演把所謂的後段的孩子拉起來的主角,並且創造環境,讓大學生發光發熱。

技術不是問題,人心才是

資訊教育日新月異高手輩出,以前我是窩在大學裡的井底之蛙,近年來知道中小學老師的厲害,他們用網路上的工具知識,創造的教學能量與模式常令我這個大學教授汗顏。

偏鄉孩子如果在有熱血老師的學校就讀,比在市區學校就讀的孩子幸福。

我們能做得不是在資訊教育上比他人創新,而是心裡實實在在關心鄉下孩子與老師。最近協會的標準課程正在簡化,從專案角度思考教與學的需求。我們只保留最重要的與打基礎的部分。

一來,對質樸的孩子來說,太多花樣不一定都得起來,二來,需要額外經費與特殊非開源的材料,我們難以負擔。三來,我們認為除了程式教育外,學科與生命教育一樣重要,要多花點力在這兩方面。

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人心,從了解自己的心開始,當人們因你的投入而感到幸福,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

當台灣變成一個美好家園的時候,我們所有的人 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開發者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