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清大團隊運用機器學習,從發文動態偵測躁鬱症徵兆
台灣清大團隊運用機器學習,從發文動態偵測躁鬱症徵兆
2018.01.10 | 健康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陳宜欣教授團隊開發一套方法,能從社群網路平台發文動態中,偵測發文者精神狀況,可望用於協助受躁鬱症困擾的人。部分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arXiv線上論文預印本資料庫。

躁鬱症有較高自殘風險,及早就醫能改善症狀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發作時會導致情緒失調,患者會經歷一段情緒亢奮的躁期,變得精力旺盛、睡眠減少,說話滔滔不絕,但接著可能會陷入極端低潮的憂鬱期。躁鬱的成因目前不明,先天基因、後天環境或許都有影響。

躁鬱症有可能導致患者行為極端,自殺、自殘風險較高,但不易早期診斷。如果親友能在患者剛開始出現輕躁、躁症或憂鬱症狀時,及早協助就醫,一般都可有效控制、改善症狀,也能預防極端行為的發生。

運用機器學習,察覺躁鬱發作初期徵兆

清大資工黃彥皓、陳宜欣團隊開發的方法,可從發文動態偵測躁鬱發作的初期徵兆。據該論文引述,躁鬱症有較高的自傷及自殺率,但七成躁鬱症患者都曾先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狀況。如果有方法能自動偵測早期徵狀、評估可能有潛在躁鬱的狀況,應該會對患者、親友及照顧者有很大幫助。

研究人員搜集了上萬則推特(Twitter)上的動態發文,這些推特文是2006年到2016年之間,由超過400位曾在推特文中自陳有躁鬱症診斷的患者所發佈。接著隨機抽樣其他人的發文作為控制組,將患者的推特文與控制組的發文互相比較,試圖從發文行為模式中找出一些規律。

團隊分析不同時間發文的情形,並對照發文時間與正常睡眠規律的關係。另外,利用發文頻率估計使用者的「健談」程度。團隊也研究了每則發文內容的用詞,分析其中的情緒成分。比較特別的是,該研究還加入一項新方法,針對發文用字的「音韻特徵」進行語音能量評分計算。研究團隊假設情緒亢奮或憤怒的人會使用「能量強度」較高的字詞。

研究人員接著使用滑動視窗法(sliding-window appraoch),分析每個人推文牆的內容隨時間變化的情形,特別是接近確診時間點的狀況。

最後,研究人員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綜合各項數據特徵來區分有初期徵兆與無初期徵兆的人。結果顯示,偵測準確度可達91%以上。

該團隊提出的模型,可望協助躁鬱症患者的定期追蹤評估,及早察覺躁鬱發作的徵兆,以給予患者需要的幫助和治療,減低患者做出極端行為的機會,避免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

資料來源:arXiv:1712.09183MIT Technology Review維基百科:躁鬱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