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耗電、詐欺,在加密貨幣發展的同時,許多生態系中的缺點,被貼上標籤如影隨形。Uber共同創辦人加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在過去五個月的時間,親身接觸加密貨幣領域後看到了一些值得被改變現況。
為了打造一款便利、及時、打破國界的的交易工具,加瑞特·坎普宣布推出加密貨幣「Eco」,除了希望成為比特幣、黃金的替代選項,更希望解決當前加密貨幣所面臨的挑戰。
解決加密貨幣挑戰,「Eco」應運而生
結束肯亞旅行後,去年11月Uber共同創辦人加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宣布加入巴菲特和比爾·蓋茲發起的「贈與誓言(The Giving Pledge)」活動,概念是鼓勵全球富人在活著時,將大部分財產奉獻給慈善事業。財產淨值約有53億美金的加瑞特·坎普表示,除了捐款他還打算投身慈善項目。
而「Eco」或許正是其中一步。
大約一年前,加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在交易平台Coinbase上買了生平第一個比特幣,「我根本不是想買一大堆虛擬貨幣。」但深入研究後他發現,與科學家、研究機構一起打造一個完全不同信仰與概念的計畫,才是他真正想做的,「Eco」的概念因此應運而生。
根據Eco白皮書,這款加密貨幣的目標是想解決現存加密貨幣的幾個主要問題,希望回歸虛擬貨幣便利、即時、無國界的最初的願景,甚至成為比特幣、黃金的替代選擇。
按照計畫,一開始將發行一兆個代幣(token),其中50%分給前10億註冊並經過驗證的用戶、20%進入運行驗證節點(nodes)的大學、10%給顧問、10%給策略夥伴,最後10%會進入維護網路的Eco 基金會,加瑞特·坎普也將捐出1千萬美元為營運打基礎。值得注意的是,「Eco」未來不會有ICO(首次代幣發行),這將可以避免多數ICO在募集資金工程中所面臨的潛在法律問題。
Eco特別之處?
加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強調他想要「解決問題」,因此Eco就肩負了這樣的使命,重點歸納大致有三項特點。
非匿名參與交易驗證
第一,Eco的區塊鏈、分散式帳本系統是在「經過驗證的節點」上運作及驗證交易,白話來說就是不像比特幣網路用匿名的方式參與交易驗證,好處是可以消除攻擊以及詐欺行為,但同時也意味著不能真正實現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供應大量代幣
第二,Eco 會大量供應代幣(token),達到降低價格、日常用代幣目標。另外也會設計簡易使用的網站以及手機App,目標是讓使用者體驗更加友善,讓一般市井小民也能參與其中。
獎勵分配給全網
第三,獎勵的結構機制也很不同,當節點每完成一次交易確認,加密貨幣的獎勵是分配給Eco網路當中的所有人。人人有獎不必搶的概念,不讓礦工彼此瘋狂競爭挖礦(mining),因此就不會有電力密集型的礦工網路產生。
加瑞特·坎普希透露,Eco最快在今年底就會開始運作。
整合生態系,Eco深入日常區塊鏈應用
綜觀加密貨幣的發展,Eco彷彿是一股清流正要掀起一股革命的浪潮,不過其實這樣的構想並非新穎,已經有許多類似的發展案例。
例如,萊特幣以及以太坊都有可以提升交易速度的區塊鏈、Telegram即將推出的代幣目標也是希望做到「行動優先」,透過大量代幣壓低價格、供給日常用代幣;Ripple也開始與合法的團體合作執行節點驗整,來打破過往匿名方式;以太坊也透過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機制)來讓能源利用更加有效率。
因此,目前現有的加密貨幣,其實不乏Eco的理想以及功能,推出一款加密貨幣也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Eco想做的,是整合眾多的服務提供商、商品、金融機構,打造開發的生態系支持日常區塊鏈交易應用,這正是這些新興加密貨幣所需要努力的,尤其加瑞特·坎普在科技業中有相對高的聲望以及資源,也許未來真能實現這樣的理想也說不定。
資料來源:TechCrunch、Eco、For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