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12月份可熱鬧了,法國印象派畫展在上海美術館展出,英國安德洛伊.韋伯的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在上海大劇院開演,帶著時尚銷金氣味的外灘18號樓(18 on the Bund),也在這個月開張。我所認識的喜歡追逐流行的上海飲食男女,這段時間都忙得不亦樂乎(就算不忙,也得裝忙,顯得自己有身價,有笑話說:「上海女人不怕家裡失火,就怕路上跌倒」,因為全部家當都穿戴在身上)。
印象派畫展到上海已是第五回,韋伯的另一齣歌劇「貓」(Cats)也早在去年打頭陣進入上海,而外灘的第一個時尚地標外灘3號樓(3 on the Bund),也在今年夏季揭幕,70多歲的義大利時尚天王阿曼尼(Giorgio Armani)還親自飛過來,為他在這棟樓的一樓阿曼尼旗艦店剪綵。
**新奢華消費正流行
**
自從香港富商羅康瑞把上海30年代的舊建築石庫門改裝,搖身一變成為集高檔餐飲、精品店、健身中心、露天咖啡座和電影院的「新天地」之後,這種販賣上海文化的概念就迅速蔓延開來,從前法國租界的衡山路上的酒吧一家一家重新改裝,衡山路旁的汾陽路上小說家白先勇的故居也開起了寶萊納酒吧,每每到天亮才曲終人散。
臨黃浦江的外灘這一帶,是上海這一系列文藝復興的最新概念,目標是把這裡變成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和紐約的第五大道,成為時尚中心。過去,這裡是銀行、法院和海關大樓所在,成就上海在殖民地時期的繁華;現在,一棟棟古典又華麗的建築,正被高價拍賣給香港和台灣的商人,包裝成各種奢華消費概念推出。
在外灘3號樓的阿曼尼旗艦店樓上,是高檔法國餐廳、用Evian礦泉水做水療的SPA店以及閣樓僅有兩個座位的望江閣(每人最低消費2000人民幣,約8000台幣)
外灘18號樓更神奇,光是門口那四根大理石柱就很有故事。這棟樓是當年英國商人蓋的,四根石柱是他們特地到義大利挑選,據說是從托斯卡尼教堂拆下來,再用船運到上海。這種石材在文藝復興時被米蓋朗基羅大量使用,後來已開採殆盡。買下18號樓的台灣商人,還得到義大利找有百年家族傳承手藝的工匠,來維修這四根柱子。
上海人很會做生意
上海真地這麼有文化,這麼重視文化嗎?非也,這背後都靠消費力量支撐。最近上海市政府拆了很有歷史味的外灘16鋪碼頭,引起很多批評。16鋪碼頭是當年李鴻章派第一批小留學生到美國的出海碼頭,他們學成回國時也從這裡上岸,帶回西方知識。
上海市政府可不管,拆掉16鋪之後要蓋一個遊艇碼頭,讓更多富人和觀光客便於登船,飽覽黃浦江風光。
上海人會做生意,或者說,在上海做生意更方便。想想看,過去一年中國到Nasdaq上市的公司,多來自上海,到目前股價表現最好的兩家公司攜程網和盛大網絡,也都來自上海,你大概就知道上海為什麼特別會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