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敲響了IPO投資銀行家的喪鐘?
Spotify敲響了IPO投資銀行家的喪鐘?

我是在達康泡沫的2000年頂點出社會的,在那之前的研究所的日子裡,我和同學們每天窩在實驗室和寢室裡,緊盯著電視上各個讓人目不暇給的網路公司上市案,閱讀著商業雜誌裡對於各個創辦人的報導,拆解著知名網路分析師對於市場和個股看法理的一字一句,憧憬著創辦團隊在西裝筆挺的IPO投資銀行家陪伴下,馬不停蹄地飛到美國各大城市和投資人見面,為自己成立不到一年半的公司進行上市路演,最後在電視直播中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敲鐘慶祝公司上市⋯⋯。

泡沫當然終究還是破滅了,不過是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所以我很幸運地沒有被這把大火燒到——當年有許多的網路和科技新創的創辦人和員工,還沒能夠出售股票或者執行選擇權泡沫就破了,不只用光積蓄(和跟親戚借款)買的選擇權一文不值,更慘的是隔年還收到美國稅務署的高額稅單——但是我的腦海中永遠留下了一群從業人員的身影,就是梳著油頭、舌燦蓮花的投資銀行家。

正確來說,是專做IPO的投資銀行家們。達康泡沫破滅後,這群人受到很大的輿論抨擊,因為他們在泡沫巔峰之期到處追著新創,遊說創辦人把數字作漂亮後趕快上市,而他們自己除了賺取豐厚的7%上市費用以外,有些還兼賺其他同樣豐厚的外快。

曾經以「干擾司法」罪名被起訴的知名投資銀行家Frank Quattrone就是一個很有名的例子。

這位前摩根史坦利投資銀行家當年被稱為「矽谷之王」,曾經經手過網景、思科和亞馬遜的上市案,泡沫全盛時期他壟斷了大量的上市案,許多想分一杯羹的圈購投資人都得用各種合法和非合法的手段巴結他或他部門的員工,才有可能分到圈購份額,也才能在那個「上市當天漲翻天」的年代短進短出套利出場。也正因為這份驚人的影響力,以及可能的藏污納垢,Frank Quattrone在達康泡沫破滅後的幾年官司纏身,甚至一度被判處18個月徒刑。雖然他最終在上訴過程中成功翻案,並且與司法機關達成協議不用入獄服刑,但在他之後投資銀行家承辦IPO都得小心翼翼,免得重道覆轍。

投資銀行家在IPO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但問題來了:投資銀行家在IPO裡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他們帶來了哪些附加價值?憑什麼他們可以做到這樣喊水結凍?還收取高達上市募得金額的7%費用?

基本上來說新創上市的目的有兩個:
(一)從公開市場募集資金以維持成長。
(二)為創辦人、員工和投資人等股東們提供變現的機會,也就是流動性。

達康泡沫巔峰的年代,新創從成立到上市時間非常短,很多時候不會超過一年半,從創辦人到投資人到員工到投資銀行家,大家都抱著淘金的心態加入這場狂歡,上市的動機多半是以(二)為主。

但(一)的需求是血淋淋的,這些達康公司大多燒錢驚人——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所以上市募集資金是必要的,但這些資金有沒有用在創造公司長期的真正價值就很難講,而且不少新創上市後打鐵趁熱又從公開市場多募(坑)一兩輪資金,整個矽谷和股票市場瀰漫著羅馬帝國將崩毀的末日狂歡氣氛。

在這種背景下,投資銀行家所提供的價值就是品牌和長期來往的機構投資人客戶。在路演book building的過程中,各個投資人會告知投資銀行家自己有意願圈購的股數以及價位,投資銀行家則會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手上圈購的狀況,在和創辦人討論後,回頭跟新投資人以及已經報價報量的投資人談判,盡量讓整個上市募資金額最大化,這樣自己的手續費才會高。

要讓圈購過程順利,投資銀行的品牌和機構投資人老客戶清單就變得很重要,少了這些,book building就會很辛苦。因此像Frank Quattrone這樣公司品牌漂亮和客戶清單厚實的投資銀行家,在當時根本就是兩面通吃:不僅新創巴著他們希望有機會讓他們承銷上市,在外圍流口水的投資人也使盡渾身解術想要得到他的青睞,在圈購過程中分配一些剩菜殘羹給自己⋯⋯。

那場達康泡沫盛宴在2000年轟然而止,一晃眼十八年過去了,今年新創上市的風潮再起,但和達康泡沫時期不同的:現在的新創在私募市場有著大筆的資金追著他們跑,不但上市時程一直延後,上市所需要募集的資金金額相對於市值比例也不若當年,而且僧多粥少,大部分的上市案談判優勢在新創手上⋯⋯等。

結果就是一個上市募資僅僅兩億美元,手續費不過一千萬美元,卻有兩三個頂級華爾街投資銀行共同承銷,後面追加一大票擠破頭只為自己名字出現在上市承銷銀行清單中,但其實根本沒賺到什麼手續費的投資銀行。

Spotify的上市案的空前成功

雪上加霜地,Spotify的上市案的空前成功,可以說基本上敲響了IPO投資銀行家的喪鐘。

Spotify上市1.png
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的Spotify上市以來股價波動率驚人地低
圖/ 擷取自Yahoo! Finance

上圖是Spotify上市以來到本文截稿為止十個交易日的股價變化,讀者可以看到股價大約在144美元到155美元之間波動,對很多投資人來說這是讓人打呵欠的波動率,對IPO投資銀行家來說這是告訴自己該準備轉行了。

Spotify上市後股價本來應該要大幅波動的!

因為Spotify上市後股價本來應該要 大幅波動的!

科技新創公司上市和一般成熟產業裡的公司上市是不同的。成熟產業公司上市案賣的是短期內的現金流水位和股利回報率,大部分科技新創賣的卻是遙遠的未來。俗話說「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反映在金融市場上就是穩定而可見的短期現金流(一鳥在手)讓買賣各方對於股價意見接近,股價波動率低;而爆發力十足但正向現金流得等到遙遠的未來(十鳥在林)的,買賣各方理應對於股價意見分歧,導致股價容易受到交易動能或新資訊的風吹草動影響,股價波動率很高。

因此科技新創股票上市的路演圈購過程特別重要——有足夠多的機構投資人在路演過程中和創辦團隊以及承銷銀行充分討論,並以自己的資金承諾以某個價格區間圈購,才能讓公司股票有一定的價量依據,可以提供上市後公開市場的投資人作為基準,降低股價波動率。

Spotify是直接上市,並沒有在這個上市案募集新的資金,因此也沒有進行路演和book building

為什麼Spotify不募集新的資金?因為他們不需要,和許多今天的當紅獨角獸新創一樣,私募市場滿是願意提供營運資金給他們的投資人,因此 Spotify上市並不是為了原因(一),而是為了原因(二):讓投資人和其他股東們可以變現。

一瞬間投資銀行所能帶來的價值被壓縮到最低

因為沒有募集新資金,也就不需要路演和book building,一瞬間投資銀行所能帶來的價值被壓縮到最低:提供估值服務。

雖然學過金融的人都知道估值是很困難的事情,但在上市案中估值卻是最基本、最低層的投資銀行分析師在做的工作,真正的附加價值都是在承銷銀行的管理合夥人和圈購投資人的巧妙談判中,估值服務能賺到的錢只有麵包屑。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Spotify上市後股價波動很大或是崩跌,那投資銀行就可以以此為依據,跟之後要上市的新創說:「你看吧!就算你不需要募新的資金,為了降低股價波動率,還是交給我們承銷比較好。」

事實上過去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成立在達康泡沫巔峰時期的谷歌,在2004年上市時,創辦人顯然因為對於達康時期的IPO投資銀行文化還有著非常負面的記憶,因此打著「民主化」大旗,公開讓所有投資人認購,並用荷蘭式拍賣法決定上市股價,結果認購金額不如預期,公司被迫在上市前下修認購價以及募資金額。

之後不少投資銀行家都拿谷歌上市案當例子:「你看,這麼成功而且享有盛名的新創,自己搞上市都搞成這樣,還是交給我們投資銀行來辦比較好啦!」

同理,我們可以想像Spotify股票開始交易前,有多上IPO投資銀行家低頭祈禱著,用力唱衰。

但Spotify上市首日交易狀況,以及接下來十天裡的股價穩定表現,狠狠地煽了IPO投資銀行們一個大巴掌——如果連還在燒錢的公司不經過承銷圈購直接裸身上市,都可以達成這麼低的股價波動率,那今後誰還需要IPO投資銀行?

需要的現金在後期私募市場裡,跟相對友善的私募投資人們隨便募一募,然後大家需要變現時再來個直接上市就好啦!


「如果是這樣,奮鬥一輩子,每週工作超過一百小時,好不容易爬到管理階層的投資銀行從業人員該怎麼辦?」

讀者不用替他們擔心,比起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金融業者是最擅長山不轉路轉找出路的,這廂樓塌?沒關係,另一邊他們早就開始打地基蓋不同的房子了。對金融業者來說,只要不要弄到像「華爾街之狼」那樣鋃鐺入獄,生命永遠都會找到出路的!

後記:在與政府纏訟多年結案後,Frank Quattrone在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投資銀行Qatalyst Partners,並在2011年做媒促成了高通以三十億美元現金併購我的老東家創銳訊。他在2016年正式交棒給自己的副手,退居幕後

本文由楊建銘授權轉載自其風傳媒專欄。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IPO #投資 #Spotify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