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軍,掃蕩中國手機市場
台灣大軍,掃蕩中國手機市場
2004.12.01 |

9個月的沈默之後,明基開始騷動。「離核准制越來越近了,我們要為市場開放做好準備,」明基電通副總經理黃漢洲透露,黃同時擔任明基中電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4年2月27日,中電和臺灣最大的手機生產製造企業明基電通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明基中電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明基持股51%,中電占49%。這讓明基在與南方高科、廈門中橋合作失敗後,終於獲得了進入內地手機市場的入場券。
從此,明基在內地開始卸下代工的招牌,其BenQ自有品牌手機開始鋪向各地的手機銷售店面。「今年的銷售量大概是50萬到60萬台,」黃漢洲向記者透露。不過,與明基在全球其他市場的表現相比,這個數字並不能讓明基感到滿意。
作為全球第五大手機製造廠商,在推出自有品牌後,明基手機在全球市場上已經風生水起。早在2003年,明基就在東南亞推出BenQ品牌的手機,目前已經成為當地市場的主要手機提供者,而在歐洲市場上,明基通過同英國O2(Orange)等運營商的合作,每個月出貨量達到近30萬台,今年底,該公司還將在歐洲推出自己的3G手機。此外,在高速增長的印度市場,明基的銷量僅次於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在南美市場上,明基手機銷量一直保持第三位的地位。
雖然在中國內地的銷量不高,但黃漢洲表示,這9個多月的時間,明基的手機通路鋪設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主要是「省包、地包,然後直達零售終端」的模式。「強大的製造能力和技術實力是明基的競爭優勢,」中電首席運營官谷雷表示,在完成通路等前期的準備工作後,明基將會成為國產手機強大的競爭對手。

**龍頭代工廠積極卡位

**在與中電合作之前,明基在內地的定位一直是手機代工廠商。「臺灣的代工廠商主要是從做PC和PDA方面轉過來的,技術實力比較強,」一位中國手機廠商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國內做手機的很多是做家電的,缺乏技術積累。」在他看來,更大的威脅正在到來,大部分的臺灣手機代工廠商已在內地做好了卡位的準備。
11月8日,臺灣華寶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南京江寧開發區的新廠舉行開工典禮,按照華寶的規劃,初期的月?能可達150萬台。如果把全部廠房用上,此廠的月產量可達600萬左右。作為摩托羅拉、松下、海爾(Heir)和康佳(Konka)等手機的代工商,今年10月份華寶的手機出貨量突破100萬台,預計全年的出貨量將達到750萬台。
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商廣達,也在手機代工業全力拚殺。2003年,廣達手機出貨量達到600萬台,2004年的出貨量預計可達到1000萬台,據自廣達的內部消息稱,廣達有意將其手機生產基地從臺灣轉移到上海。
鴻海早在2003年就在杭州設立了富士康錢塘科技工業園區,專門為UT斯達康代工「小靈通」(PHS)手機。據瞭解,該基地的出貨量保持在一年1600萬台小靈通手機的規模。此外,華宇、仁寶等也分別在吳江、昆山等地安營紮寨。
代工廠的雲集也帶來了產業鏈的群聚。11月17日,全球最大的CMOS攝像頭生產商豪威科技(OmniVision)宣布在上海松江設立工廠,「就是為了就近供應給我們的客戶」,該公司執行長洪筱英說。
與中國手機廠商相比,臺灣手機代工廠的競爭優勢是不容置疑的。麥肯錫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手機研發和生產領先的代工廠商的產量可以達到900萬台,而自有品牌手機生產商平均的產量只有600萬台,「代工業者的成本優勢不言而喻,」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徐源成表示。

**自有品牌是台灣代工廠下一步

**
在全球市場上,代工業的勢力迅速崛起,麥肯錫也指出,2003年手機代工廠商和EMS(電子製造廠商)廠商占全球手機產能的29%,而到了200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5%。
「台商的策略是一邊為別的品牌代工,一邊等待政策解凍,推出自己的品牌,就像是安置在『特洛伊木馬』中一樣,」一位國產手機廠商負責人擔憂地認為,遲早--特洛伊城的大門總是要被打開的。
「這些手機代工廠都是可能的威脅,」這位中國品牌手機廠商負責人指出,明基只是最近的例子,之前已經有臺灣大霸集團。作為摩托羅拉和西門子等手機的代工廠,在2001年,大霸憑藉其代工積累起來的技術實力和生產能力在內地推出了它的自有品牌DBTEL,2004年,該品牌在內地市場的銷量一度上升到國產手機的第三位。
同時,來自臺灣的英業達也開始通過進口的方式,在內地推廣它的自有品牌OKWAP,而華碩也在積極籌劃將自有品牌手機引入內地市場。
麥肯錫的調查也顯示,手機代工廠商在全球市場上正在逐步侵蝕品牌手機的市場空間。在歐洲,臺灣手機代工業者通過與電信系統業者合作,甚至威脅到了諾基亞的地位。2002年在沃達豐(Vodafone)的用戶中,使用諾基亞的用戶占45%,而來自向代工廠商訂製的手機只有2%;到了2004年,諾基亞只占25%,而代工廠商已經上升到了30%。
徐源成分析說,目前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還僅是向品牌手機廠商直接採購,一旦他們逐步過渡到直接向代工廠商訂製,代工廠的成本優勢將是國產手機商所不能承受的。
不過,代工每台手機現在只能賺20元人民幣,「代工利潤率太低,」黃漢洲表示。因此在積累了研發和生產實力之後,代工廠商絕不只滿足於為人做嫁,而且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從代工向自有品牌轉型已成為臺灣手機代工企業必然的選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