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韓國、台灣2004年的瘋狂大投資後,2005年時全球有幾條第五代以上的生產線? 目前的答案是「19條」。這是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的估算,所謂「第五代」生產線是指產出長1.6公尺、寬1.2公尺的薄膜液晶顯示器,而根據第五代線做基準,第七代線比第五代的生產量還高出3倍,比第六代生產線則高出兩倍,也就是說目前全世界的面板總產能其實是大於19條五代線,而這樣的結局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就是「液晶循環」( Crystal Cycle)將會愈來愈快。
**尺寸愈完整,風險愈能分散
**
所謂「液晶循環」和「DRAM景氣循環」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液晶面板廠不能像DRAM廠那樣,可以只藉著轉換128M或256M的蝕刻技術,分享同樣機台設備的產能。也就是每一世代建廠的投資,無法攤提成本到下一世代產品上。正因如此,在當今一片產能過剩狀況下,以小尺寸面板為主的元太科技竟異軍突起,成為了唯一調升財測的公司,當TFT第五代廠出現,像早期的TFT三代、三.五代、第四代,沒有辦法做電視,卻拿來做小尺寸的TFT,汽車用面板、PDA等各種應用,相較於液晶顯示器電視市場的緩溫,這批小尺寸產品的旺盛景氣,反倒過來造就小尺寸面板廠的回春。
不過TFT產品下跌速度之快,也是不爭事實。今年年初喊進要賺進一個資本額的豪語,現在各公司紛紛噤聲。像一片30吋液晶電視面板最高時喊到1300美元,現在第四季呢?一片只有700美元,掉了將近五成。
所以「大小尺寸」輪流走紅背後的含義,就是尺寸愈完整,風險愈能分散。以平均一座第五代TFT LCD廠造價400億元台幣、第七代造價850億元計算,2002至2005年全球於液晶面板新廠投資金額將達1兆元。如果每一家面板廠都不只有一座第七代廠,財務壓力將會非常大。如果再計算其他可能投入的資金,包括製程技術、以及其他營運所需要的費用等,將更難以想像所帶來的營運壓力。
也難怪到了年底,連最會搶錢的面板雙虎友達和奇美的「現金部位」都分別只剩下161億台幣和77.5億台幣,因為今年實在花錢太凶,友達今年資本支出高達800億,光是今年第四季就花了300億,等於一天花3億多台幣,就是為了興建6代廠,但這是競爭的必要手段。營運壓力大,降價壓力就大,調升也大,循環更快,就是希望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人管理不善、可能下車或做更有效率的整合,這也是快速液晶循環帶來的第一層意義。
**價格愈合適,需求愈快出現
**
快速循環的第二個意義,就是希望讓價格更快的找出適合的水位,讓需求更快出現,這也是未來的希望所繫。現在主流的32吋液晶電視面板,經過了2004年的布建之後,未來希望價格落在500美元一片(目前報價在800美元到850美元之間),讓未來大家在3C大賣場中以1000美元(約33000台幣)就可以買到32吋電視。但現在看起來,仍是「現想大於實際」,主要還是因為技術和市場的兩大不確定性。
從過去歷史經驗來看,每一代產能喊得很大聲,最後還是沒有開出來,就是因為供應商的技術很容易碰到瓶頸,讓一開始的產能出現短缺,這時「液晶循環」就要振動一次。從市場來看,液晶顯示面板可應用的領域廣泛,將不僅僅是侷限於「替代性(replacement)市場」(取代映像管)的產品,在全新的應用市場,也有不可限量的潛力。而許多家電廠商還是想開發新的不同消費性應用,新的產品通常意味著較佳的毛利率,此類需求將對價格因極度競爭而壓縮的PC相關面板,將產生一定程度的產能排擠,又會加速液晶循環,也難怪韓國三星要在2010年前準備至少4條七代線,因為三星認為持續的產能競爭是液晶面板產業不可避免的趨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液晶循環至少到第七代之前還會繼續振盪,而誰可以克服新技術和找到新需求,就可以先一步掌握水晶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