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知道,台灣是全世界高價音響的第一大市場,在許多電子新貴的第一棟豪宅裡,一套出價1000萬台幣的音響器材,幾乎是標準配備。因此,台灣音響服務業也感染了「富豪勢利」症,使這個平民產業失去了人文色彩。但是,一位中年的創業者何俊泰,卻硬是要找回音響小店的人情味。
走進「乘風音樂」這家音響店,看不到到處堆積的音響器材,也聽不到銷售人員咄咄逼人的華麗詞藻,亮麗的原木色鋼琴襯托出店主人的音樂人文氣息,這就是乘風音響與一般傳統音響店最大的區隔。
**不鼓勵客人花大錢買音響的老闆
**
乘風音響是一家賣音響器材的店,從一兩萬元到數十萬元的高價音響器材都有,不過他並不鼓勵消費者投資太多錢在購買或更換音響器材上,而是期待遇上懂得欣賞音樂的同好,一起分享音樂與音響結合帶來的生活樂趣;本身熱愛音樂的何俊泰,投資三百多萬元接收友人的音響店面,「乘風」的店名即取其意感謝朋友的協助,讓他的音樂與音響之夢想得以實踐。
像他一樣用心經營音響店的人在國內其實還不少,何俊泰不諱言地說,「只是現在的時機較差,網路上有愈來愈多強調價格、不提供服務的虛擬音響店,讓實體音響店愈來愈難經營。」
為了與網路音響店有所區隔,何俊泰以人文音樂的訴求為出發點來賣音響,以音樂與音響的5個元素提供消費者購買的參考,一是藉聊天了解客戶的基本需求與音樂愛好,其次是進一步了解家庭成員的喜惡,第三是參考房屋平面圖或實地走訪了解環境,再來則提出最佳的音響採購建議與清單,最後才是試聽不同的音響組合與建議。
**不只賣音響,還辦現場演奏會吸引愛樂者
**
何俊泰坦承:採用這種經營方式來賣音響「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不過經過兩年半的試驗後,何俊泰至今仍堅持這種新鮮的音響店經營理念,並不時邀請音樂愛好欣賞現場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獨奏、雙重奏與三重奏的演出,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現場演奏,就是何俊泰認為音樂最迷人之處;這就像他當初為了看懂佛學原文與理論,決定到印度追尋更高的真理一樣,現在何俊泰經營音響店,也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而努力,那就是「做出一家有人文特色與格調的音響店」。
乘風音響愈來愈好的生意證明:過去開家能貫徹自己意念的小店,可說癡人說夢;但隨著社會的多元富裕,愈來愈多懂經營的痴人出現,台灣的街巷風情也變得更可親了。
Q:你最愛的音樂是什麼?
A:西洋古典樂是我的最愛,只要聽西洋古典就讓我感受到生活的優雅與閒適。
Q:你為了開這家店準備多久?給想要開音響店的人建議?
A:約3年時間想開一家音響店,最後則是在一個月內匆促承接友人的店面;音響店要有個人的風格,最好先培養對音樂的喜好與素養,再下決定朝自己的方向全力以赴。
Q:你的未來夢想是什麼?
A:開一家結合書籍、唱片與音響的店。
何俊泰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的何俊泰,退伍後曾擔任過幾個月的攝影記者,之後進修電腦課程在資策會與電腦軟硬體公司任職,最終還是抵不過自己對佛學的喜愛,放下一切隻身前往印度德里大學,修習自己最愛的「印度佛教研究」,在印度待了5年並學會PALI語(近似印度梵語的方言),拿到學位後到南京大學當交換學者一年,返台後擔任佛教經文與翻譯工作,並實踐自己的夢想開了一家音響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