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徵才變成裁員1500人!再見了,HTC曾經的輝煌盛世
從徵才變成裁員1500人!再見了,HTC曾經的輝煌盛世

你還記得HTC嗎?那個連蘋果、三星都緊緊跟隨的HTC、那個市值曾經達到371.8億美元的HTC、那個曾在全球創下4500萬支銷售紀錄的HTC、那個曾經引領Android陣營的HTC。

根據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數據,HTC在中國手機市場市占已經被歸類到「其他」,今年為止手機出貨量僅500萬支。

說不會裁員,如今裁掉全球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

去年(2017)八月時,HTC營收只剩下30億元,緊接著在九月時,宣布以11億美元(約新台幣330億元)將成員約2000人的Pixel手機代工研發團隊賣給Google,並授權Google智慧財產專利,當時董事長王雪紅還曾說:「宏達電不會裁員,還要大量找人。」

在賣掉2000名員工給Google不到一年的時間,本周HTC傳出裁員1500人的消息,受影響員工大部分來自台灣的製造部門,以目前HTC全球6450名員工來看,這次的裁員占全球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這波裁員後HTC全球員工將剩下不到5000人,單看這個數字也許感受沒那麼深刻,如果跟2013年正輝煌的時候相比,當時的員工可是有1萬9千人,幾乎是現在的四倍之多。

HTC
裁員背後說了一連串的理由,其實字面背後的意義,HTC間接承認現今銷售情況已不如以往。
圖/ shutterstock

而這次幾乎裁掉一整個廠區的員工,根據宏達電官方說法,主要是為了對台灣地區進行製造部門的「組織優化」與「策略性人力資源配置」調整,並「確保產能與市場需求相符」進而「確保營運效率及競爭優勢」,說了一連串的理由,其實字面背後的意義,HTC間接承認現今銷售情況已不如以往。

事實上,今年第一季的財報已經很慘了,HTC公布營業淨損為新台幣 52 億元,營業收入為新台幣 88 億元,跟去年同期(2017 Q1)相比,當時的營業淨損為新台幣 24 億元,營業收入為新台幣 145 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是因為把Pixel手機團隊給Google,因此進帳11億美元,才得以扭轉連續11季的虧損,如果把這筆營業外收入扣除,HTC今年第一季相較以往其實並沒有改善,依然呈現明顯虧損。

曾經興盛的HTC王國

成立於1997年的宏達電,早期是以ODM、代工生產為主要業務,過去曾推出全球首款Windows掌上型PDA以及Windows Mobile 智慧型手機,像是從2008年開始,推出的Touch產品線,像是Touch Diamond、Touch Pro、Touch 3G 、Touch HD,在當時都是相當優秀的產品,當時Touch Pro甚至還配有前置鏡頭,用戶可以自拍、打視訊電話相當前衛。

htc Touch Pro
當時Touch Pro甚至還配有前置鏡頭,用戶可以自拍、打視訊電話相當前衛。
圖/ wikipedia

接著,HTC成為2007創立的開放手機聯盟創始成員之一,從製作Windows Mobile手機,轉為採用Android系統平台。在2009年時,推出全球首款採用Google Android為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HTC Dream」研發代號G1,這支手機雖然稱不上完美,但卻奠定了HTC日後的成功,接著推出的Hero、Droid Incredible、Evo 4G,2010年的Google Nexus One都是經典力作。

事實上,在推出「HTC Dream」後,HTC積極著手改造Android 介面,讓這套系統變得更加好用、吸引人,可以說HTC讓Android有能量與iOS一較高下。

HTC_Dream
2009年時,推出全球首款採用Google Android為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HTC Dream」研發代號G1,這支手機雖然稱不上完美,但卻奠定了HTC日後的成功。
圖/ wikimedia

HTC在2011年曾達到371.8億美元的市值高峰、股價也來到1,300元,根據英國市調機構 Canalys在2011年所公布的資料,當時在美國市場,HTC正式擊敗蘋果成為市占率最高的智慧手機廠商,當年第三季出貨量達 570 萬台,占比 22.9%,幾乎快要到達四分之一的比例。

不過好景不常,2010~2011年Google 轉而與三星推出第二支以及第三支的 Nexus 手機,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三星在Android陣營開始逐漸壯大,HTC接著2012年推出One X、2013年的One Max、2014年的One(M8)等,似乎都挽救不了走下坡的頹勢,反而是三星逐漸接管了Android的標準,2014年HTC開始在美國市場落後蘋果、三星、LG,市場份額只剩下6%。

陸市占率太低,淪落為「其他」品牌

至於另一個大家都想競逐的大市場 — 中國,2010年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曾在演講時說出「HTC是中國人所創立的品牌」,隔年HTC手機就在全球創下4500萬支銷售新高紀錄。但去年(2017)HTC在中國的市占率僅剩0.4%,而根據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數據,今年首季HTC在中國手機市場市占少到被歸類為「其他」,連名字都淹沒在榜單中。

王雪紅 _HTC董事長兼執行長(右)_Rick Osterloh_Google硬體資深副總裁(左)_
2017年Google用11億美元買下HTC的Pixel手機代工研發團隊,宏達電4000名研發團隊中的2000人,轉而替Google效力負責生產Pixel產品。
圖/ 蔡仁譯攝影

2017年Google用11億美元買下HTC的Pixel手機代工研發團隊,宏達電4000名研發團隊中的2000人,轉而替Google效力負責生產Pixel產品,而剩下2000人的HTC自有品牌團隊,則繼續研發銷售量日益下滑的手機生意,過去HTC太過於專注在「高階手機」市場,但卻沒有意識到高階手機市場已經慢慢走向飽和,高價手機一旦賣不好,就非常容易在很短的時間內跌價。與此同時,更忽略了正在蓬勃崛起的中低端市場,沒能掌握市場先機,讓曾經輝煌一時的手機帝國,走向末日黃昏。

VR大夢也無力回天

過去一段時間,每當外界詢問HTC手機部門的未來發展時,董事長王雪紅的回答總是「我們正聚焦在虛擬實境(VR)」,彷彿VR能成功扮演支撐HTC版圖的秘密武器。

2016年HTC率先跨入虛擬現實(VR)應用領域,推出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器「HTC Vive」,從數字來看,HTC Vive在2017年的市占率達47.26%,居所有品牌之冠,此外根據遊戲開發者大會(GDC)2017年的報告,有33%開發者偏好在Vive平台上做開發。研調機構Canalys也預測,在2017年HTC推出的VR一體機「VIVE Focus」加持下,2018年出貨量可望突破150萬台。

HTC
從數字來看,HTC Vive在2017年的市占率達47.26%,居所有品牌之冠。
圖/ shutterstock

VR事業看似能成為HTC的救命仙丹,但事實上HTC Vive在2017年出貨量只有50萬台,落後Sony的170萬台以及Oculus Rift的70萬台排名第三;同一時間,手機出貨量也僅有500萬支,經濟規模無法支持正常營運。

雖然從市占率以及開發者的偏好來看,可能會以為HTC的VR事業發展得很順利,但現實是VR裝置仍在萌芽階段,仍然在虧損當中。沒錯VR前一段時間的確非常熱,雖然HTC的產品在全球看似擁有不錯的市占率、產品品質也很不錯,但目前VR的應用場景仍有限,除了玩遊戲、娛樂用途,目前也幾乎很難看到在學校、商用等領域的普及。

HTC記者會_2017_09_21_蔡仁譯攝-10.jpg
就算HTC的VR產品再怎麼棒,一年頂多賣個上百萬台,營收很難超越手機。
圖/ 蔡仁譯攝

另外跟手機相比,VR裝置的市場規模本來就不大,一般人也不會三天兩頭就買一台新的VR裝置,因此就算HTC的VR產品再怎麼棒,一年頂多賣個上百萬台,營收很難超越手機。

在手機、VR產品都難以撐起經濟規模的情況下,HTC這次裁掉1500人,或許也不令人太意外,而HTC過往的盛世就像是嘎然而止的一個朝代,再見了,HTC曾經的輝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