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導入區塊鏈成趨勢,但監管風險和責任歸屬成為兩大難題
銀行導入區塊鏈成趨勢,但監管風險和責任歸屬成為兩大難題

金融業是積極導入區塊鏈的產業之一,其中的兩大應用是國際貿易融資和身份認證。不過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EBA)報告提醒,儘管區塊鏈確實可替銀行提高效率、減少成本,但同時也可能帶來更多監管風險。

銀行看好區塊鏈兩應用:跨國貿易融資、身份認證

目前銀行多採用許可制(permissioned)區塊鏈,也就是只有認證後的參與者才能驗證交易,且多數應用都結合智慧合約,在滿足特定條件時自動執行兩個實體間的協議內容。其中,跨國貿易融資是區塊鏈在金融業中的一大應用。

報告說明,過去貿易融資涉及大量文書工作、屬於勞力密集,且資產轉移過程不透明、付款經常延遲且容易出錯,也讓營運成本居高不下。不過導入區塊鏈和智慧合約後,可簡化貿易融資流程,並降低交易雙方的風險。

例如,一旦進口商的信用證受到銀行批准,智慧合約會自動通知賣家出貨,且過程中的相關數據都能登記在區塊鏈上,如收據、船運資料、交易狀態等,透明且不可篡改。

在台灣,中信金控旗下中國信託商銀五月底宣布與陽明海運合作,完成國內首例區塊鏈國際貿易概念驗證,透過運用區塊鏈技術成功加速海運及貿易融資流程。

另外一點是將區塊鏈用於客戶盡職調查(Customer Due Diligence,CDD)和身份認證上。報告指出,目前銀行為驗證客戶提供文件是否真實,多需要客戶臨櫃辦理,不過透過區塊鏈,只要第一間負責驗證客戶文件真實性的銀行,將文件的雜湊值(相當於該文件的數位指紋)放到區塊鏈上,之後其他銀行只需線上比對文件雜湊值,即可確認文件真實性。

對銀行來說,可減少檢驗文件真實性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對用戶而言,也能加快線上申請金融服務的速度,且無需臨櫃辦理。

舉例來說,西班牙國際銀行BBVA的區塊鏈計畫Fast Track Listing,目的即是在區塊鏈上建立客戶的數位身份,希望可加快交易速度、減少詐欺和洗錢等非法活動,號稱可將發行權證的審核時間從超過一週縮短到48小時,目前仍在概念驗證階段。

此外,韓國銀行聯合會(KFB)也預計在本月推出區塊鏈身份驗證系統BankSign,希望提供銀行業更快速簡單的身份驗證系統。

挑戰:不同地區的監理兼容性、責任歸屬

僅管區塊鏈能替銀行提升效率、減少成本,但EBA提醒,現階段將區塊鏈應用在貿易融資,仍有不少潛在的監管風險。

例如,參與分散式帳本的節點可能身處在不同司法管轄區,因此應受哪些國家監管、適用法規、智慧合約的法律地位,都有待釐清。

同樣的,BBVA執行長托瑞斯(Carlos Torres)上個月也指出,區塊鏈技術仍有不少挑戰要面對,包含如何讓不同地區的稅務和金融監理機關可以彼此兼容,但他仍認為區塊鏈仍是值得探究的技術。

而在身份認證上,雖然這項應用尚未商用,但報告也提醒可能替銀行增加合規風險,例如,某間銀行驗證文件的過程出錯,將影響到其他間參與銀行,且每間銀行所處的國家對驗證的標準或流程不同,不一定能套用相同的驗證標準。

其他風險還包含,由於區塊鏈網路是由多節點所組成,不同地區對區塊鏈上數位身份和智慧合約的法律效力也不同,且分散式特性也會讓責任歸屬更難劃分;整體來說,誰被允許加入帳本、當機制有問題時誰負責修復、當有成員不遵守規定時如何處理,都是管理上面臨的挑戰。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