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階主管如何在新創公司生存?
中高階主管如何在新創公司生存?
2018.08.06 | 創業

很多科技新創的文章從創業家的角度切入,即使是從員工的角度去探討,也多半是以社會新鮮人和青年就業者的眼鏡去看待事情。

然而,新創公司最後是否能夠壯大,通常成敗要素不在年輕的創辦人和熱血的青年員工,而是如何吸引產業界資深人士加入。畢竟,多一位虎將就是少一位大敵。不管是蘋果早年挖角百事可樂執行長John Sculley,還是特斯拉近期挖角Volvo工程虎將Anders Bell,都是很好的案例。就連主打青年創業的Facebook,其營運總監Sheryl Sanberg都是公司成功的重要推手。

故此,中高階主管如何進入新創公司就業其實是相當重要但鮮少被討論的議題。今天,我們換個角度看看業界的中高階主管進入新創公司的痛點和門檻。

新創公司的甜蜜陷阱

在美國,進入新創公司任職中高階主管,薪水不但不亞於更大、更穩定的科技公司,分配的認購權和提供的員工福利甚至比一般大公司更好。更何況現今全球熱錢亂竄,許多新創公司手上現金很多,跑道都有兩年以上,這種職業保障毫不遜色。

步入壯年末、中年,科技新創公司的媒體焦點和高速成長,讓許多中高階主管也開始考慮跳槽。在傳統產業和大公司待久的人,通常有幾項特質。第一,此人對於工作環境的可預期性要求較高;再來,此人習慣有明確升遷路線的工作環境;最後此人對跨團隊合作通常都會要求某種明確的書面計畫。

然而,新創公司祭出的甜頭背後,有很多其他業界人士看來莫名其妙的事,在沒有心理準備下會水土不服,甚至變成組織慢性病。

新創的老闆多半自尊心過剩且用人多疑

第一個要加入新創公司要有的心理準備就是:你的老闆可能很年輕,而且很有可能很不懂事,甚至非常幼稚。

新創事業有不少年輕人參與,很多人沒有賺過錢就從投資人圈到數百萬美元。心智成熟度先不談,很多人(不管任何年紀)會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忘記籌資只是第一步,每天在外面打嘴砲與作夢,總有一天支票需要兌現。也因為如此,科技業養出了不少吊兒郎當且跩得不得了的年輕創業家,如Facebook總裁祖克伯Uber前總裁Snapchat總裁都是業界有名的痞子大哥。

所以說,絕大多數的創業家都是貨真價實的自大狂,通常自尊心遠大於自己的實際能力。

更重要的是,公司對於創業家而言是寶貝,創業家很難將主導權讓給別人。這種保護意識,加上自大狂心理加持,常常造成創辦人每天跟手下的中高階主管搶位子、搶大聲公。

新創公司後來碰到的營運問題,很多都可以歸罪於創辦人本身。尤其是到了A輪後的新創,通常不是公司內沒有資深員工,而是創辦人每天叫資深員工做事,但是過沒幾天又覺得資深員工的方法不合己意,更糟糕的是三心二意,搞得手下沒辦法好好做事。

假設你今天是有二十年工作經驗的前營運總監,你有辦法接受一個年輕老闆每天說要倚重你,但是同時卻不斷在公司會議打斷你、否定你的建議?你是否有辦法習慣老闆的計畫初一十五不一樣,總是要你善後?

如果要進入新創公司,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這將是常態。

而且公司不是沒營收就是在虧錢,碰上營運問題,創辦人會毫不猶豫地將公司內資深主管抓去當替死鬼以平息董事質詢。原因沒有別的,在許多創業家的認知中自己才是真理,犧牲掉幾位資深主管不算什麼。

新創的KPI可能是移動目標

傳統產業和大公司通常都有穩定商業模式,只要大家有達到自己的KPI,營收就會繼續成長。

但在新創公司,商業模式常常都是實驗性質的。公司的客戶只有少少幾隻貓,能不能夠量化都不知道。中高階主管進入新創公司時,創辦人要求要將某數字當作KPI,實際上能不能夠達指標,創辦人自己也不知道。

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創辦人本身對於市場也不熟悉,訂出的價格和數字根本不符合市場常情;第二,公司擁有的客戶和觀察到的成功案例,常常都是經過篩選過的特例,沒有參考價值;第三,創辦人的草創時期賣命硬幹,完全忘記「成本會計」這回事,意思就是說創辦人不把自己的時間當成本、不把自己的健康當成本,請到人以後反而用這種「非人」標準要求員工,完全不符合常理。

新創公司背後的資金都是創投,實際發給員工的薪水不見得跟員工的產出等比例。所以說,當薪水亂開,常常KPI也亂開,新創公司中無理取鬧的要求很多,自己要有心理準備。

如果這還不夠嚴重,新創公司很常發生的事情就是當創辦人認定公司要轉型時,公司內制度和工作內容一夕之間全部洗牌。假如你是習慣見面談生意的業務主管,公司可能突然決定要全部線上化,硬要你去搞電子行銷,更甚者,可能要你去管產品。

很多資深主管的專業相當精深,新創公司一旦決定轉型,會讓公司花了很多時間金錢才招攬到的員工瞬間沒工作。有些創辦人不忍心炒大家魷魚,只好硬逼員工去從一些莫名其妙的差事。

到了這種情況,有時候到底離職還是硬撐何者比較痛快,就看個人。

新創的HR更冷血殘忍

最後,不得不提到新創公司的HR。在穩定的大公司待過的朋友,可能習慣公司的HR說什麼算什麼,就算要資遣員工也會給資遣費。

新創公司通常都沒這麼有人情味。因為創業家沒經驗,常常雇人、開除人程序都亂來,因為跟創辦人吵嘴隔天就被轟出去的案例很多;再來就是新創公司本身沒有太多錢,開除員工不但消息來得快,常常一毛錢也不給;最後,也是最糟糕的,因為新創公司規模不大,自認被控告的風險不大,有時候不管是創辦人還是HR都是故意對員工刻薄,仗著離職員工就算尋求法律途徑也拿不到什麼好處。

所以說,進新創公司就像買個夢,這夢還真的跟棉花糖一樣,只是一袋空氣。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新創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