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有傳遞訊息的獨特浪漫
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有傳遞訊息的獨特浪漫
2018.08.12 | 生活

今天我們都被科技寵壞了!難以忍受空白無聊的時間,下班回家在路上等紅綠燈,盯著還有40秒、35秒的閃動紅色小人,忍不住拿出手機滑開頁面,看有沒有朋友留言、誰又對誰下了什麼評論,甚至同事的email回覆了沒。我們不想發呆、不想知道現在幾點,只想和不在眼前的那些人,保持關聯。

論智慧手機普及率、使用手機時間長度,台灣是ICT產業(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頂尖大國,拿數據出來你也許沒感覺,但可沒有多少國家的阿公能拿手機帶孫子出門抓寶可夢、阿嬤每天花一小時用LINE對朋友道早安、順便開手機App自己修改蓮花圖。台灣是首都市長愛用LINE群組指揮工作、公司新人報到第一件事是新增通訊名單的國度,在這個很難漏失訊息的智慧時代,你會不會偶爾回想起,以前我們都怎麼和朋友傳遞消息和感情?

自從有了手機,和朋友約吃飯就不再記得詳細時間、地點,反正到時候問主辦人就好:「喂~阿正,今天晚上是約7點還是7點半?在哪間店啊,我忘記了。」

那些年,我們在車站寫過的黑板

時至今日我們連打電話開口都懶,還不如動動手指打字比較快,只要有LINE就有記得地點的人回傳,遲到也不怕找不到彼此。即時通訊的智慧年代,朋友群中的遲到王不再難堪,因為沒必要等最晚到的人集合再出發,丟個訊息叫他自己來會合還比較快。

就像現代人會問:古代人又沒有牙刷,要怎麼刷牙?比手機還晚出生的人也許很難想像,沒有網路和手機的時代,「火車站黑板」是多麼重要的朋友圈資訊傳遞系統。雖然很不想承認,但年紀夠大的人一定記得,過去每個火車站最顯眼之處都立著一塊留言大黑板,一欄讓人記錄時間,另一欄請寫下留言,只需要一支粉筆加上30秒,就完成Lag超久的通訊功能。

黑板上有些留言清晰明瞭,例如「7月6日16時26分/阿松快來後站麥當勞找我們」;而有些留言像黑話般玄妙,比如「義昌:圓環旁機車」擺明只讓能看懂的人看得懂。此外,車站留言版也有訊息定時刪除系統,方法是物理性的:每隔8小時由站務人員用板擦擦乾淨。

80年代後期經典漫畫《城市獵人》就有這樣的劇情:若你有公權力無法處理的難題,到新宿東口的黑板留言給XYZ,私家偵探冴羽獠就可能接下委託,幫你解決問題。類比時代的浪漫,是在人來人往卻誰也不認識誰的車站,有一個誰寫都不奇怪的留言黑板,某人在黑板寫下只有「那個人」才看得懂的訊息,而那個人也隱身在車站人群之中,看懂了,便會去找你。不論是聚會遲到的朋友、約會吵架的戀人,都在車站黑板留下想溝通的情感。

火車站黑板的末裔大概是KTV大廳留言本了吧!幾點幾分我們在哪個包廂,留言給誰趕快進來歡唱,滑順原子筆一枝幫我們傳遞最歡樂的情感,即使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還是保存著如此類比的手寫訊息。不過我們更寧願用簡訊直接傳送包廂號碼給朋友,就連等待的時間也少有人會去翻閱那本留言簿。

那段情,因等待、錯過而動搖

今天回顧90年代的經典電影和連續劇會發現,等待、錯過與誤會是類比時代最常出現的情節。女主角在約定的地方等不到男主角,男主角在路上被離奇事件耽擱因此無法赴約,現在只要一通電話、一行簡訊就能處理的小事,當年都是動搖彼此關係的可能。

那年代我們有的僅僅是電話簿與皮夾裡的電話卡,在公用電話插卡撥號前,翻開薄薄的小本子,心上人的電話永遠寫在第一頁第一行,以下就用交情深厚度或認識先後順序排列。當年我們的記憶力遠比今天好,前十名常用電話幾乎記在心裡,今天有了智慧手機,連自己的號碼都不必記得。

沒有手機的年代,電話答錄機是記取留言的好方法,可惜的是,不錯失訊息並不代表能避免等待。明明裝了答錄機,卻始終等不到心上人的留言,或者買了答錄機卻還是不願意離開電話,一整個下午躺在房間裡,只想在第一時間和那個人說話,當電話響起,或許遲疑著要不要接,或許接了卻不是心裡想的那個人,接這通無謂電話的途中,會不會阻斷了那通真正重要的電話呢?

因為訊息溝通的無效率,類比時代多的是等待與錯過,我們花好多時間猜測對方現在正在做什麼、心情又是如何?不像今天只要滑開Facebook,就可以看見15分鐘前他去買了星巴克,姓名卻被店員寫錯;類比時代苦的是沒有訊息,數位時代的煩惱正相反,是被數不清的訊息淹沒。

校花生日,宿舍接線生忙到手軟

不過,並不是數位時代才有訊息轟炸的現象,20多年前大學宿舍也有「電話留言洗版」的方法。沒有手機的年代,大學宿舍都要有位接線生,負責接電話再把留言貼在公布欄上。「你好,我想留言給A宿舍幾號房的○○○,我是△△△,請他今晚10點打家裡電話給我。」「你好,留言給B宿舍幾號房的某某人,剛剛吃飯他忘了把鉛筆盒帶走,明天上課會拿給他。」雖然是非常不即時的通訊,但回到宿舍的學生總會收到訊息,或是由同寢室的朋友代為傳遞。

那個年代的女生宿舍,每逢人氣高的女孩生日,打工接線生會收到一整晚「給○宿舍○○○,祝她生日快樂!」的電話留言,導致後來一聽到收留言者的名字就不耐煩問:「又要祝她生日快樂是吧?」雖然對反覆接來電、寫紙條、貼留言的打工接線生很不好意思,不過大家都想讓喜歡的人看見滿滿一片生日快樂紙條。現在回想,這似乎就是類比時代的Facebook洗版留言,一切物理性、依靠口手傳遞,那麼無效率。

表情符號,意外暴露世代差距

數 位科技減少了人與人的物理接觸,卻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從手寫信進入email時代後,就再也不會發生「天天寄信給喜歡的人,結果喜歡的人愛上送信郵差」這樣的悲劇。回想小時候第一次收到email,我還貼郵票寄信給對方問:「你沒有附上email地址,我該怎麼回信給你?渾然不知只要直接按「回覆」鈕就可以。這個事件被朋友取笑好久,不過同時間還發生另一個笑話,我在那封手寫信裡又問對方:「你在email最後寫的881~是什麼意思?」

「掰掰~」後來失聯的那個女孩教會了我什麼叫做表情符號。

人生中第一次發現自己是老人,正是拜email所賜。為了和全公司最年輕的同事聯絡工作事項,我在信裡使用了「^^」笑臉想表示親切,但卻收到同事回信說:「現在還用『^^』這個符號的都是老人了吧!」

原來老人再怎麼想表示親切,也不過是個親切的老人而已。從收到那封email的瞬間,我立刻放棄「^^」正式投入「XD」的懷抱,不過今年網路熱門話題提到,現在還會使用「XD」的都是老人,年輕一代只使用手機內建的哭笑表情「」,真是再怎麼追,都趕不上科技的進步速度。

表情符號的流行更替對個人來說是老化的悲劇,但仔細想想,它的發展不就是數位通訊的演進史嗎?如果沒有電子佈告欄的發明,全世界第一個表情符號「:-)」也不會出現;沒有MSN即時通訊的發明,各式各樣的貼圖也不會取代文字難以說明的心情,更不會流傳到LINE時代,創作與販賣貼圖還成為通訊App生態圈的重要環節。

自從1982年橫倒的「:-)」笑臉符號第一次在電子郵件裡出現,1999年隨著手機普及,日本年輕族群創造了「絵文字」這個詞,它的羅馬拼音「emoji」成為英語中的新詞,直到2010年emoji成為手機系統通用的表情符號,在2015年牛津字典把哭笑臉表情符號選為年度代表字,你我手中傳遞的感情,成為數位通訊的一頁歷史。

資訊不漏接,卻剝奪了無聊的時間

無遠弗屆、隨時隨地能與人聯繫的科技,固然帶來「不在辦公室,也能辦公事」的方便,卻也帶來「為什麼連這種時候都要辦公事!?」的不便。類比時代拿來等候與錯過、猜測和誤會的時間,現在都成為海量資訊干擾的攻擊範圍,我們幾乎不再錯過任何訊息,卻也失去了能夠用來無聊的時間。

email要分工作與私人用兩種,打開Fcebook也別忘記確認現在是自己的帳號還是粉絲專頁帳號,忘記切換身分就留言的話,即使刪除也會被截圖嘲笑喔。每參加一個專案就得新增一個LINE群組,導致群組裡誰是誰都搞不太清楚,不,就連哪項工作要傳到哪個群組都快無法判斷,怪不得每個人收到訊息都可能已讀不回。

雪上加霜的是,同事間正在試用理論上更方便通訊的Slack,即使有「#」來「#」去的Tag標籤,想找的那句話還是始終找不到,回頭再看協作平台上的更新提醒都快要崩潰了,卻還沒算手機裡同學會正在投票的時間、地點,還有得和兄弟姊妹商量父親節要去哪裡吃飯。

上班族的一天有十幾封信、上百條訊息要回,光是好好處理聯絡事項就到了下午茶時間,而該做的工作還沒開始動工呢!才轉換心情準備上工,卻又聽到同事說:「欸,那封信你忘了回我喔!」資訊爆炸的日常天天上演,導致只要新增一個通訊群組,第一步是關閉通知,否則只會被手機震動煩死。

行動時代、雲端時代、社群時代,人際關係無遠弗屆,過去遠在天邊的偶像,現在只要有Facebook帳號都能取得聯絡,溝通變得更方便,但交換代價卻是訊息更尖銳讓惡意浮上檯面。網路似乎會讓所有人變得粗魯無情,見面時彬彬有禮的朋友,上網留言也可能變成酸民。發表評論只要5秒鐘,而我們都沒時間為那一兩句留言思考太多,看到不同意見總忍不住想反駁,無論開玩笑還是認真魔人,都很難從文字辨識出語氣,這樣蔓延出筆戰的戰火。更恐怖的是,這年頭即使私訊向朋友抱怨,也可能對話被截圖流出而遭到公審。

手機有智慧的時代,我們卻常常在一起孤獨。即使朋友就坐在面前伸手可及,但只要話題冷掉幾秒鐘,大家都忍不住拿起手機打開Instagram,回覆來自遠方的訊息,似乎讓自己有在與人聯繫。沒有人能承受一點點的無聊與停頓,我們想隨時隨地與更多人接軌,未讀郵件與未讀訊息如此之多,就像手機裡上萬張照片一樣,記錄了每天的瑣碎累積,卻始終無力好好整理,只等待更大、更多的容量,用更快的速度把它裝滿。

沒有Line的時代,我們這樣傳遞訊息

火車站黑板
到了約定時間找不到人,又沒有手機可以打,只需要一支粉筆、一個黑板,總會找到你要的資訊。當年每個車站最顯眼的地方都有黑板,一欄時間一欄內容,訊息只讓看得懂的人看懂。

抽獎明信片
沒有Facebook的時代,也可以經營社群!無論廣播、電視節目、雜誌還是書,都可以請粉絲寄回明信片,抽獎送贈品,並挑選有意思的內容回覆,和今天社群小編的工作相似。

筆友雜誌
雜誌刊登好多人的暱稱,還有身高體重血型興趣,附聯絡地址,如果想認識就寫信給他吧。一枝筆一封信,就像今天的BeeTalk或Tinder,喔當然,信裡寫的真真假假也和今天一樣。

社團日誌
沒有LINE群組的時代,共同興趣的朋友組社團只好共寫一本日誌了,當年沒有貼圖可傳,只好隨手塗鴉,誰留下了什麼留言、近況如何,翻閱日誌的感覺和群組訊息差不多。

從數位演化史,看顏文字前世今生

1982-最早的表情符號:-)
1982年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法爾曼教授(Scott Fahlman)在大學電子佈告欄上建議,使用「:-)」代表開玩笑、用「:-(」表示嚴肅的問題,避免網路交流產生誤解,表情符號就此誕生。隨著網路普及,用符號畫出橫倒的臉表達感情成為大家都習慣的方法。

1999-誕生於手機的emoji
1999年日本NTT DOCOMO的行動網路平台上使用12×12畫素的小圖像做為簡訊傳達情緒,原本只是為了增加電信服務特色,卻在年輕手機族群中大為流行,「絵文字」就此誕生,它的羅馬拼音emoji也飄洋過海,成為今日通用的新詞。

2002-Orz、囧掀網路流行
只要3個英文字母O、r、z就能表達「失意體前屈」的象形,是2002年誕生於日本網友間的流行。台灣鄉民也不落人後,囧這個字原本已是死語,卻因為網友覺得它很像皺眉張口的表情而復活成為流行語。

2010-手機表情符號規格統一
蘋果和Google等十家公司在2010年組成了統一碼聯盟(Unicode Consortium),將手機裡的emoji表情符號做出國際標準規格,隔年iOS 5整合了表情符號,從此無論哪個系統都不會看到亂碼囉!

2015-牛津字典年度風雲字
牛津字典把「Face with Tears of Joy」的表情符號選為2015年度風雲字,因為英國使用表情符號的比例在這年,從4%成長到20%。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