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電競手機ROG Phone才要上市,創始戰將卻傳出倦勤
華碩電競手機ROG Phone才要上市,創始戰將卻傳出倦勤
2018.08.23 | 產品

華碩第一支電競手機ROG Phone將於9月發表,內建高通驍龍845晶片及8GB RAM,台灣已在NCC審驗中,除台灣,這款旗艦機也會在中國、歐洲、美國開賣,售價傳估2萬元以上,鎖定躍升中的手遊玩家市場意圖明確。

ROG Phone-2.png.jpg
華碩將於9月推出第一款電競手機ROG Phone
圖/ 華碩ROG Phone

電競手遊市場多熱?根據Newzoo預估,今年全球電競市場產值上看1,379億美元,年增率13.3%,其中電腦電競遊戲貢獻只佔24%,而更大一塊是手遊市場,產值佔比51%。

2018年華碩電競品牌ROG邁向第12年,然而電競產業正進入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華碩正推出新一代旗艦筆電西風之神S「Zephyrus S」,9月正式發表第一台電競手機ROG Phone,然而值此時機,華碩電競部門高階主管卻傳出人才出走。

參與ROG草創,尤彥博為電競老將

第一個傳出消息的是參與ROG(玩家共和國)電競品牌創立的全球行銷總監尤彥博(Derek Yu),這位在華碩服務超過12年的電競戰將,幾乎也是出現在國際媒體與記者會頻率最高的一位,若市場記憶猶新,今年Computex的ROG記者會就是由尤彥博親自主持介紹。

derek.jpg
華碩ROG行銷總監尤彥博加入華碩超過12年,參與ROG草創初期,卻意外拓展了電競處女地。
圖/ 截錄linkedin

尤彥博傳出近期將辦理留職停薪,未來動向不明,而華碩高層也大力慰留,而面對《數位時代》求證,尤彥博並未說明未來計畫與想法,表示一切還在協談中。

尤彥博在2004年加入華碩,最初就是負責主機板與電競系列操盤,他隨後參與了ROG玩家共和國2008年的創立,這個電競子品牌最初由主機板與顯示卡領導的開放平台事業群先試水溫,卻意外打開一個潛力無窮的玩家藍海市場。

2010年尤彥博曾經短暫離開華碩2年,跳槽到顯示螢幕大廠瑞軒當董事長特助,2013年才又回鍋華碩,負責當時正在起飛中的手機業務包括PadFone及ZenFone,直到2014年9月之後,尤彥博又重新回到熟悉的電競產業,負責華碩ROG及ASUS Gaming品牌全球策略。

華碩ROG記者會上NVIDIA創辦人、總裁兼執行長黃仁勳到場支持(左).jpg
華碩ROG超薄型電競筆電 ROG Zephyrus與輝達合作密切,今年也加碼推出西風之神S全球最輕薄電競筆電,圖為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左)與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右)。
圖/ 華碩

值得關注是,華碩2017年宣佈為專注電競品牌經營,聚焦資源,在2017年7月成立電競電腦事業群,將ROG品牌跨部門統合電腦系統與板卡產品線操作,行銷部分ROG資源集中火力,但研發仍各自獨立。

電競團隊壓力鍋:外有追兵,內有整頓

尤彥博的異動消息或許並非唯一例子,據了解,華碩今年持續調整組織人事佈局,ROG全球行銷操盤人由北美負責人連慧盈接手已數個月,而事實上,隨華碩公布第二季財報獲利表現不如預期,可以想見新成立一年的電競電腦團隊壓力有多大。

微星-20161115-郭涵羚攝-3497.jpg
微星電競品牌近年經營有成,不論筆電或電腦系統都受到玩家歡迎,也成為華碩近兩年內部假想敵。
圖/ 郭涵羚攝

華碩內部員工私下常以微星做類比,微星筆電操盤團隊700-800人,而華碩電競電腦團隊超過700人,雙方人數規模相當,但華碩電競筆電在年度銷售數量跟獲利上卻沒有拉開跟微星的距離,加上背後追兵紛至,也更讓內部氣氛緊張。

不過華碩在ROG打下的高階品牌市場知名度,仍是集團最大的金雞母,華碩趁IFA展前,也正式發表最新頂級電競筆電西風之神S,以全球最輕薄電競筆電為訴求,最薄處1.49公分,支援輝達GeForce GTX1070 MAX-Q顯卡,螢幕更新率也達144Mhz,另外也針對射擊遊戲推出Strix SCAR II更新機種,預計9月開賣。

市場也多次猜測ROG有可能分割獨立營運,不過執行長沈振來也多次否認,並無此計畫。

新北電競基地
電競遊戲產值逐年成長,也吸引更多品牌加入,使競爭難度升溫。
圖/ 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兩招改善電競績效,新事業群頭條任務

然而沈振來也直言,今年除微星之外,連惠普、聯想、宏碁都在歐洲展開強力競爭,由於對手創新與內容速度都快速追趕上,速度比預期快,華碩因而面臨取捨,最後決定下修電競營收目標,從原本預估營收成長1~3成,獲利優於去年,改為營收年成長1成,獲利達標。

沈振來說,華碩電競的改善策略有二,首先是通路上強化,其次是產品健全。目前華碩電競系列包括高階的ROG及主流ASUS Gaming兩部分,未來華碩計畫提高ROG佔比,同時經銷通路價格殺得兇,所以未來也會加強傳統通路佔比,讓未來價量都能同時向上提高,而ROG能否再度擦亮招牌,勢必是新電競電腦事業部頭條任務。

ROG
華碩ROG Phone電競手機將於9月開賣。
關鍵字: #華碩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今年臺灣加權指數的年度大盤走勢呈現強勁上揚的趨勢,根據證交所資料,臺灣資本市場表現截至9月底,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對臺灣資本市場以及鏈結全球創新能量有何指標性意義?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暨AppWorks之初加速器董事長林之晨,從業界角度剖析第一手觀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偕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舉辦「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展現政府打造臺灣特色亞洲那斯達克的決心。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具備三大特色:法規鬆綁、聚焦重點產業、實踐市場雙向開放。

法規鬆綁!調整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來臺上市規範

深耕亞洲新創生態、關注AI、雲端、數位科技創投領袖的林之晨,相當認同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法規鬆綁新制。根據證交所資料顯示,本次鬆綁重點包含:創新板採行一般板交易制度;精進創新板本國公司上市制度;優化創新板及一般板外國公司上市制度(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以及創新板、上市一般板、上櫃得互相轉板等機制。

針對上述機制升級,林之晨表示:「資本市場的制度革新是臺灣科技公司邁向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試金石。對於任何科技公司,如果想要上市掛牌,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籌碼和流動性。一旦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優質的估值乘數,這些公司就有機會利用他們的籌碼去進行國際併購,進而擴大他們在整個區域的佈局跟影響力。」

透過法規鬆綁,林之晨也認為對於臺灣新創、優質企業走出去有絕對助力。「今年初創新板的投資人資格鬆綁之後,這此這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等於延續開放精神,也就是提升流動性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臺灣的創業者在海外經營,有時會因與海外公司併購或合併而可能被歸類為國外公司。如果這些公司在退場時,能夠回歸到我們臺灣自己的資本市場掛牌,這對於活絡資本市場,並讓臺灣與國際接軌都具有非常大的好處。」

聚焦重點產業,資本市場活絡AI新創機會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另一特色是聚焦重點產業,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oT技術、智慧製造、綠能環保、機器人、 數位雲端、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生技醫療、資安安控、次世代通訊、無人機及國防航太等前瞻新經濟產業,同時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提供整合服務。

盤點相關產業正巧與AppWorks生態系與台灣大哥大過去關注的AI、數位經濟、雲端科技、次世代通訊等不謀而合。林之晨回應道,「我們開始進入所謂Agentic AI(AI代理)時代,可以說是AI 3.0,接下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會變為Business-to-AI to Consumer,然後再進一步變成B2AI to AI2C。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很多AI的新創機會。」

針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關注的新興領域,林之晨認為不論是台灣大哥大自身參與這些成長的機會,或是透過投資新創,攜手他們有機會抓住在這個領域的成長,「我們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感到欣慰,因為資本市場能支持這類產業發展,我們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能讓這些我們支持的新創公司上市,創造流動性,並為創業者或股東創造好的報酬。」

實踐雙向開放,支持海外優質公司進入臺灣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更遠大願景是雙向開放,不僅讓臺灣的公司能走向國際,同時也要讓國際優質的資源能夠與臺灣連結,讓創新板將成為匯聚創新產業的核心樞紐。針對這方面的制度優化,林之晨認為對於臺灣的投資人,如果有機會透過這些板塊投資國際優質的新創公司,參與這些公司成長,這對於廣大的投資大眾能增加他們投資組合的多元性,並帶來未來的財富成長機會。

另一方面,林之晨也提到他們在東南亞投資的公司之中,不乏有市值已接近新臺幣一兩百億的企業。林之晨明確指出,「但我們也觀察到,許多東南亞的資本市場相對不活絡,不論是印尼證券交易所(IDX)或新加坡交易所(SGX),對於掛牌後的交易量,或者對科技股的友善度都非常不夠。」

換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推出,加上證交所將再次鬆綁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上市制度,林之晨深信此舉不僅讓臺灣公司在海外併購有強大的籌碼後盾,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在海外發展或符合科技趨勢的優質公司回流臺灣資本市場掛牌,並且讓臺灣的投資人能夠參與優質公司的成長,從而全面提升臺灣資本市場的活力與國際接軌程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