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眾募資到新科技應用,鄭國威與張嘉玲對未來五年內容創業的想像
從群眾募資到新科技應用,鄭國威與張嘉玲對未來五年內容創業的想像

現在是內容創業者的春天還是冬天?每個人感受不同,不過無論冷暖都可以清楚感受到許多內容創業者面對流量紅利消退商業變現困難的未來正焦慮著。

同為內容創業者,鄭國威與張嘉玲這一路以來嘗試的方式及創造的結果,或許不是現今內容產業問題的最佳解答,不過或多或少都值得從業人員參考,從他們的對談中探索內容創業該何去何從。

(左起)加個零+0創辦人張嘉玲、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鄭國威.PNG
左起:加個零+0創辦人張嘉玲、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鄭國威
圖/ 盧奕昕拍攝

問: 你們各試過什麼樣知識/內容變現方法?而過程中皆不約而同運用「群眾募資」這項工具,有特別考慮的原因嗎?

鄭國威: 目前泛科學內容變現的方式,就是靠「泛科學」流量累積、經營社群,進一步透過「泛科活動」、「泛科學院」及「泛科市集」,以活動策劃、課程規劃、科學商品等不同形式包裝知識加以販賣變現。

近期會選擇群眾募資這項工具,與 FlyingV 合作開辦「職場原始人,進化吧!」系列課程,主因在今(2018)年 6 月彼此締結更緊切關係,希望透過這次課程規劃試試彼此默契。

張嘉玲: 成立公司後,舉辦「新媒體實戰 PLUS+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之前,我曾試行付費電子報。幾個月下來我深刻體會到要從 C 端收到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再者我想過如果我是讀者,真的要花錢,我會希望那個東西是作者真的親身到那個地方採訪那個人,拍那個人的畫面回來,而非作者關在一個地方一直寫、一直寫而成內容。

後來會嘗試群眾募資,除了朋友的關係,另一部份也是我想嘗試跟過去不一樣的群眾募資。過去贊助者給了錢之後,就只能等待案主執行,後續比較少有雙向交流。但我開群募,除了將案子包裝成講座之外,我還在裡面增添社群概念,也就是後來成立的 Facebook 社團《新媒體營銷深度分享會》與所有支持的人保持互動。募資期間不斷釋放資訊給這些支持者,除了藉由互動更清楚他們需要什麼,也是確保自己能持續刷存在感,告訴他們「我真的有在做這件事情!」

問: 你們會認為這項工具將會是內容產業困境的出口嗎?

張嘉玲: 我覺得群眾募資在初期可能會是一個解救出口,過去你想完成你的夢想可能要花蠻多力氣說明,不過藉由群眾募資這項工具,可以比較快讓全世界知道你有這個夢想,清楚闡述之後獲得的幫助,也必然能解救過程中自己遇到的某些困境,讓大家一起幫助你完成。

但是,它不可能是一輩子的,因為支持者總會被你消耗到結束,你不可能一輩子都說趕快來贊助我,無條件贊助你這件事情。我自己的經驗就是用兩次感覺差不多了,在這之後你一定要給他們一些新的東西、新的付費體驗。

支持者有時候可能只是支持你的理念,久了也會厭倦不可能每次都佛心支持你,如果想要長久,一定要深耕內容,把內涵做深,然後運用不同的溝通工具與支持者溝通。

鄭國威: 個人是蠻支持嘉玲繼續使用群眾募資,一方面是因為嘉玲有做出口碑,一方面我覺得群眾募資其實更轉型成一種預購的感覺。

我想,這次「職場原始人,進化吧!」系列課程其實也是這樣,因為我們是稍微有點年紀的公司,不是一定要募資才做得起來,所以募資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行銷過程,我們也希望透過募資來接收我們目標群眾對這件事情的反應。

但我個人看待群眾募資,認為它已經演化成一種聚合許多種目的的工具。預購是就其中一種目的,另外運用群募中的一些技巧,像是發問卷等成熟方式,其實都有助於開啟群募者推出產品。

問: 對於像傅瑞德的吐納商業評論在 Medium 收費、端傳媒前任總編輯張潔平推出的 Matters 、和麻吉大哥推出的秘銀,你們又如何看待?

鄭國威: 老實說這都是新的方式,我只能說我期待他們成功,你如果問說認為他們會不會成功,這說不準的。因為第一個,台灣的使用人口並沒有那麼多,你沒辦法一下子知道他到底會成還是不會,可能結果是慢慢地燒,無法一下子知道結果,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加把勁。

在中國的狀況可能不一樣,那邊的環境跟市場大小也許能馬上燒出一個高度,很快地到達一個臨界,馬上知道這件事會不會成、要不要繼續做下去,但在台灣就真的比較困難得慢慢熬。

張嘉玲: 我覺得內容創作者會蠻開心的,如果我是創作者我就會想要每個平台都去發文,因為對你來講,好處都在你身上啊!去 Medium 上你可以分成、去 Matters 裡面再刷一波。至於他們怎麼活下去,我自己是蠻擔心的。因為如果他們找不到一定量願意付費的人撐起來,縱使有好的內容,是撐不了多久的。

問: 你們覺得未來哪項新技術,可以成為新的內容載體?

鄭國威: 我覺得會是 AR/VR。我認為 AR/VR 技術的門檻會逐漸降低,透過這項新技術讓人更有沉浸在科學知識內容一定會更棒的。

不過目前製作成本居高不下、門檻仍高,但希望有朝一日,一支手機就可以做出 AR/VR 內容。而為了因應這天到來,其實目前泛科學已經從過往單純投入文字,分配資源投向影音產出。

張嘉玲: 我覺得 AR/VR 當然是一個,因為它可以讓使用者更沈浸在閱讀體驗裡。

不過我個人更偏向是否有能夠簡短大家付費思考的新流程出現。比如說,你看完一篇文章,下面一點下去你就可以馬上付他錢,因為我現在卡在一個,明明那篇文章很好,明明就想要馬上付錢但後面沒有出現付錢按鈕,你就會覺得算了那不要付給他,或者你還要轉到很多網站,轉到綠界再輸入你的卡號,這總讓人覺得沒 Feel。

中國微信等應用程式很多都做到一鍵支付,結帳流程快速創造出利益與機會,這也每每讓我反思:「台灣到底是卡在什麼地方,後面讓你點一鍵結帳有那麼難嗎?」

雖然大家會一直提 PChome 多不好,但我覺得它真的太方便了,因為你只要買過一次之後,你下一次結帳只要按一個按鈕,就能結帳訂單跟著成立,隔天產品就送達。它完全就是介面醜也沒有關係,因為我能立刻買到我想要的東西!

問: 你們如何是如何洞見、了解市場上有這樣的需求存在,進而規劃「職場原始人,進化吧!」系列課程及「新媒體實戰 PLUS+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活動?下一步又會是什麼?

鄭國威: 製作這堂課主要因為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跟 FlyingV 合作,所以推出這系列課程。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策劃活動、工作坊過程中,回收許多調查資料,發現市場上有這樣的需求存在。

第三就是從自身公司出發,我們發現年輕人有嚴重的學用落差情形,而一旦學用落差出現,他們就會對自己和職場任何人都質疑陷入負面情緒,進而認為整個職場都在講幹話,而這也導致世代衝突頻頻出現。所以我們認為如果透過這系列課程,提早與年輕人溝通、傳授相關觀念,絕對有助於他們減少學用落差,更好地適應職場。

至於下一步,就看群募的成果,以及實際上線後得到的反饋,才會採取行動。

張嘉玲: 因為我從群募後就持續經營社團,所以一路以來都算是了解大家想要的是什麼,而且,裡面也都是很精準的受眾,本質上都是行銷、內容產製從業人員。

至於這個活動的下一步,其實「新媒體實戰 PLUS+ -- 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名稱很長有它的意義在,沒有將中國放在名稱前面就是因為我不想要每一年都是講中國的內容,希望下一年度可以講韓國、美國等。一開始會講中國是我相對有把握的內容,但我其實還有很多題目,接下來可能會談韓國綜藝節目或是美國新舊媒體轉型。

問: 舉辦活動的時候如何拓展資源?執行經驗為何以及遇到什麼困難?

鄭國威:泛知識節來說好了,它經歷過很多變形,一開始是泛科學年會,後來我們做了娛樂重擊、泛科學院等其他網站,我們決定把它變成「泛科知識節」,但又覺得「科」這個字好像不是很必要,所以最後把它稱為「泛知識節」。

其實我們心中的目標,是能舉辦一個結合娛樂、音樂、電影、科技、科學的大會,如果要對照的話,那就是美國的西南偏南音樂節(SXSW Conference & Festivals)。因此我們從一開始舉辦這活動就是以三十年為期程規劃,當然距離那樣的規模還遠,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不過談現在的狀況,我們必須老實說,這活動的確還沒有打平成本。

張嘉玲: 其實這次活動我原本只是很單純的想把他們邀來台灣,但後來發現他們很貴,而且場地費、住宿費、機票費,這些通通都是錢。沒錢的時候你就要想說你要去哪裡生出這些錢?第一個當然是門票、第二就是要談很多合作,但是談合作的過程真的很難,因為除了沒有資源外,過去你也沒有舉辦類似規模活動。

說真的可以給你錢的人其實不多,多半在這個時候會給你錢的人,都是以前認識的前輩,其他大多都是辛苦談來的資源,無論是場地 NEO Studio 或是飯店 Home Hotel,都是花了許多心力才談到的合作及優惠。

對我來說,這次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絕對不能 Low 掉、一定要將自己當做一個標的全力衝刺,因為如果這次把規格做小的話,未來別人就不當你是一回事了。但也因為高成本,所以其實一開始票價就被鎖死在那裡,我當時就問自己:「到底該如何將票賣出去?」這也是為甚麼我們現場設定許多誘因,從提供交流機會、許多周邊商品到擺攤設計,這些都是為了把票賣出去。

累的地方很多,前期作業從自己一個人簽合約、開公司、做會計、蓋發票,還是到後來執行上的困難,如移民署在活動前一個禮拜才通過講者入境申請,期間要一直打電話進去說:「再不讓我過我就會死啊!」但總之,雖然我覺得這次的活動沒有辦得很完美,但已經是大家很刻苦的狀況下完成的一件事情。

問: 如果以 5 年為基準,國威跟嘉玲認為未來會在產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給自己設定什麼樣的目標?

鄭國威: 5 年的話我就 43 歲了,我會不會繼續住在辦公室也是一件值得預測的事情(笑)。

我自己是希望不要。老實說我希望我到時候是一個自豪地培育出比我厲害的人,我不認為我 43 歲還能很緊抓社群的脈動,希望我到時候已經培養出管理階層的能力,因為老實說,你說很多很多創業者很會當管理階層嗎?老實說不會,我也是屬於其中很不會的那一個,所以一路上跌跌撞撞。希望到時候我們公司已經有很多厲害的年輕人,可把公司做更好,像嘉玲這樣的人就很厲害。

張嘉玲: 5 年後我是 35 歲,現在沒有想那麼遠。

我希望自己的角色是,希望大家在我身上看到一個自媒體的變形,就是你不一定只有付費課程可以做、不一定只有講課、不一定只有幹嘛,你可以有很多的嘗試,我現在就是在嘗試能不能辦好一個大型活動、我能不能自己打造一個好的公眾號,我希望給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很與眾不同的自媒體形象。設定的目標就是讓大家知道這樣子做也可養活自己,不要給自己設限。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