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群媒體遭遇中年危機,下一個用戶成長點在哪?
全球社群媒體遭遇中年危機,下一個用戶成長點在哪?
2018.08.27 | 社群行銷

社群媒體們正在經歷一場集體水逆。

本以為Snapchat會一路高歌猛進,繼續維持用戶量和活躍度的高速成長,但Q2的財報著實給市場潑了一盆冷水,Snapchat的日活用戶數從Q1的1.91億降至1.88億,出現了1.5%的下滑,這也是Snapchat日活用戶自2017年上市後的首次下滑。

對比Facebook和Twitter在面對隱私洩露和外部監管等等危機而籠上的陰霾,《衛報》和《紐約時報》分別刊文提出了疑問:社交媒體的增長是否已經到達了頂峰?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年輕人的注意力似乎不太夠用了。英國諮詢公司Enders的數字媒體分析師Joseph Evans告訴《衛報》:「年輕人總是三心二意,顯然,(從日活躍用戶數來看)Snapchat正在失去年輕人的愛。」

每年都有科技公司絞盡腦汁推出新產品以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比如最近爆火的《要塞英雄》,想要維持他們的喜歡變得越來越難。最直接的表現是Kylie Jenner今年2月發布的一條Twitter:「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沒再開過Snapchat了嗎?」截止現在,有37萬點讚,7萬留言,加上對Snapchat改版的不滿情緒發酵,Snapchat市值跌了13億。

um8z8m5kym3ak1k7.jpg
圖/ 36氪

Facebook或許是那個最先面臨成長困境,也跌得最慘烈的公司。

一方面,距離祖克伯把Facebook從哈佛大學宿舍裡鼓搗出來已經14年了,它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老齡化:年輕市場增長乏力,中老年群體增長加快,直接影響了社區氛圍,導致年輕人的逃離。有數據顯示,有300萬25歲以下年輕人要不是放棄了Facebook,就是不再經常打開了。

另一方面,Facebook也經歷著社交媒體的中年危機——開放與私密的矛盾,假消息、仇恨言論、信息洩露醜聞,連鎖效應導致了Facebook一夜蒸發1,200億美元市值。

Twitter的日子也過得並不輕鬆。殭屍粉氾濫,Twitter自行清理超過7,000萬假帳號,雖然戳破了流量泡沫,也顯示了社交網站的成長疲態。在月活躍用戶數減少100萬的消息影響下,Twitter股價一度下跌1/5,創下了2013年上市之後的第二低記錄。

22.jpg
圖/ 36氪

這不免讓人質疑,狂飆的社交媒體,其用戶增長是否走到了頭,至少在某些市場,比如發達國家,它的確達到了一個飽和點。近幾個月持續不斷的壞消息,比如Facebook和Twitter受到的外國勢力的干預、假消息肆虐,也抑制了用戶數和活躍度的成長。

幾週之前,包括Facebook、Twitter、YouTube和Spotify在內的幾大科技公司因「陰謀論之王」Alex Jones的節目集體陷入輿論譴責,最終不得不將其封殺。但在此之前,哪怕面對輿論壓力,科技公司們依然糾結:Alex Jones的言論並未違反Twitter的網站規定。

「成長是有限的,市場不可能無止境成長下去,」Pivotal研究中心分析師Brian Wieser說,「這些年的成長越快,就越接近成長停滯的臨界點。」

Snapchat曾因為閱後即焚的產品特性一炮而紅,由於產品重心完全放在了內容上,Snapchat很大程度上也繞過了Facebook和Twitter目前面臨的問題。從財報來看,儘管活躍用戶在減少,但Snapchat仍然完成了2.62億美元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44%,淨虧損3.53億美元,同比收窄20%的成績。

面對未來的用戶成長,Snapchat財務長Tim Stone依然保持謹慎:用戶下跌還會持續。事實上,Snapchat第三季的日活躍用戶正在經歷著一次前所未有的下跌。但他仍然透露,Snapchat每月活躍用戶有1億人次,「對一家成立不到7年的公司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只是,這家相對年輕的公司,依然要面對人氣下跌,依然要求變自救,只不過,每次「變」都是一場渡劫。

去年年底Snapchat改版,區分出了朋友的照片和媒體、KOL的內容,甚至加入了演算法,但它一舉惹怒了不少用戶,Kylie Jenner抱怨稱「這次改版讓人難過,我對Snapchat的感情也不像以前了,」甚至還有125萬名用戶到請願網站Change.org 發起撤銷改版的請願。今年5月,Snapchat又說:改版可以,將來只微調。然後恢復了朋友照片與媒體內容混排的介面。

23.jpg
圖/ 36氪

CEO Evan Spiegel並不滿意這次改版帶來的日活躍用戶數下滑,但他也說,面對未來巨大的機會,他們要做的,是把對的內容呈現給對的人。但是,誰才是對的人呢?至少不是年齡大於35歲的非年輕人吧?即使這部分用戶正在迅速成長。

中國的產品也一樣煎熬,微博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月活達到4.31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1.90億,總體有所成長,但速度放緩,天花板效應越來越明顯。

對於Twitter的增速放緩,Enders分析師Joseph Evans評價說:「它很有可能已經到達頂峰了,如果單從用戶成長來考慮的話。我不想說Twitter成長完全到達頂峰,但它可能無法到達下一個高度了。」直到最近,Twitter的戰略還是用戶成長,而且一直與Facebook競爭,「它絕不可能成為一個有10億用戶的大公司。但是,有3億用戶的Twitter可以是一個很好的產品,如果要賣掉的話。」

Claire Hungate是社交影視公司Brave Bison的CEO,他們利用Twitter和YouTube等產品廣大的用戶基礎做內容分發,在她看來,增速放緩可不是這些巨頭們的真正危機,「Snap的水逆來自於改版,Facebook的醜聞終將過去,而Twitter 之前宣布要加快影片佈局以提高用戶體驗。最好的時代尚未來臨。」

Snap的戰略長Imran Khan提到了每日使用時間,年輕人——Snapchat的核心用戶,每天的使用時長達到30分鐘,這才是吸引廣告商的關鍵。Wieser認可這種看法:目前來看,吸引廣告商的目光可能比單純的用戶成長更重要。 「這些都是廣告優先考慮的重要條件。消費者是產品,廣告商就是客戶。」

「用戶對產品的期待很高,內容質量是最好的商業計劃書。所有的社交產品都有成長空間,三心二意的用戶可能會離開,但那也可能是他們在不同產品之間的一場『遷徙』。」

關鍵字: #Facebo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