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鬥陣做大版圖,看Uber如何實現5年內空中飛車載客
產業鬥陣做大版圖,看Uber如何實現5年內空中飛車載客

為解決地面交通壅塞狀況,近年來有許多航空公司、新創紛紛開發電動垂直起降的飛行器(以下簡稱eVTOL),作成為空中共乘的新型態交通工具,Uber喊出5年內讓空中共乘服務(uberAIR)走入大眾生活。

Uber於8/30-8/31在日本東京舉行elevate亞太峰會,除了宣布首批試營運候選城市名單外,也對外公布uberAIR計畫從產品開發到整個營運規劃藍圖,一步步把科幻小說中的飛天車化為現實。

Uber攜手製造商、建築公司,建立產業生態鏈

Uber eVTOL飛行器模型,像是一台小型飛機,內可乘坐四名乘客,以及一名駕駛,Uber將攜手5家製造商打造eVTOL,包含波音旗下的Aurora Flight Sciences、Pipistrel Aircraft、Embraer、Bell和Karem Aircraft合作,這些製造商在生產飛機、電動飛機已有一定底子,目前正積極著手開發eVTOL。

uber eVTOL
Uber eVTOL飛行器參考模型,每架空中載具配備 4 組由電力驅動的螺旋槳,時速 240~320 公里。
圖/ 陳映璇攝影

而要完成空中共乘的理念,Uber提出空中航站(Skyport)的想法,每小時可進行1千次的起降,成為空中交通運輸的樞紐。為了方便快速興建空中航站,Uber將採模組化結構,可依腹地大小進行擴充,目前Uber與六家建築公司合作,思考空中航站如何融入城市,提供運輸服務。

UBER_PickardChiltonArup-2.png
Uber與六家建築公司合作,設計空中航站(skyport),作為空中交通運輸的樞紐。
圖/ UBER

Uber空中交通總監Eric Allison表示,空中航站的設計,目前還不可能這麼快出現,會以現有的建築空間去設計空中航站,像是停車場、購物中心,並依照當地建築法規去設計。

管制空中交通,打造 Dynamic Skylane導流網絡

此外,多了eVTOL,空中交通勢必變得更加繁忙,為有效管制空中交通,Uber提出Dynamic Skylane網絡,該系統會依空中交通狀況,做虛擬道路、橋樑及匝道的導流。

Uber太空科技工程總監Tom Prevot表示,此系統不僅能管理自家空中載具eVTOL,也能與其他空中系統互相整合,成為一個開放的共同管理標準。

而起初eVTOL將由駕駛操控,在營運一段時間後會逐步改為全自動飛行。目前Uber已經和美國太空總署(NASA)簽署兩項太空法協議,一為無人駕駛的交通管理模型及無人空中系統的合作研發協議,而第三項協議則為都會區的空中交通系統,內容與空中交通概念和技術相關。

Uber太空科技工程總監Tom Prevot
Uber太空科技工程總監Tom Prevot表示,Dynamic Skylane網絡不僅能管理自家空中載具eVTOL,也能與其他空中系統互相整合,成為一個開放的共同管理標準。
圖/ UBER

uberAIR空中共乘服務預計在2020年展開試營運,2023年正式商轉,目前美國達拉斯、洛杉磯、日本東京列為首波試營運城市,而印度、澳洲、巴西、法國列為候選國家,最快在半年內宣布下一個開發uberAIR的國際城市。

空中飛車市場競爭,紛紛完成首次試飛行動

不只Uber,越來越多大廠、新創搶攻飛天車商機,像是空中巴士子公司A³已開發單人座的Vahana原型機,採純電動、自動駕駛系統,在今年初進行首次試飛,飛到5公尺高,飛行時間長達53秒。

德國無人機公司Volocopter研發的飛天車,類似一架小型雙座直升機,最長飛行時間為30分鐘,時速可達100公里,去年已在杜拜完成試飛,採手機App預約,預計五年內展開空中計程車的服務。

Uber eVTOL
不只Uber,許多大廠、新創都在製作能垂直起降的eVTOL原型機。
圖/ 陳映璇攝影

另外Google共同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投資的新創Kitty Hawk,已發表兩人座的飛天車Cora,正在紐西蘭進行試飛,時速約180公里,飛行距離約100公里,最高可飛900公尺,預計最快三年內在紐西蘭正式營運。

還有飛機引擎製造大廠勞斯萊斯(Rolls-Royce)也投入研發飛天車,但這款飛天車採用燃氣渦輪技術發電,不需額外充電,能夠搭載4到5人,以超過400公里的時速行駛、飛行距離達800公里,預計2020年就能問世。

電池輕量化、安全性成挑戰

不過目前所有研發eVTOL的業者,共同挑戰在於電池與安全問題,Uber挖角先前曾在特斯拉工作的電池專家Celina Mikolajczak,要研發一款適合eVTOL使用的高能量又輕的電池,已找上台灣鋰電池廠商能元科技共同研發,目前eVTOL電池原型已出爐,但仍需考量每架飛行器裝幾顆電池、重量配置、蓄電量狀況,從開出規格到正式量產仍有一段路要走。

而像這種尖端交通運輸,安全疑慮也成為大眾聚焦問題,Uber空中交通總監Eric Allison強調,uberAIR在營運前會進行各種測試,搜集數據進行調整,以建立一套安全標準系統。

除了需克服技術難題,Uber也要和當地政府進行溝通,配合各國航空監管要求取得營運許可,才能將空中共乘的夢想化為現實,為交通帶來新革命。

關鍵字: #Uber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