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焰中甦醒的 品牌鬥魂
在火焰中甦醒的 品牌鬥魂
2004.10.01 |

這是台灣品牌價值大幅躍進的一年。2003年的台灣十大國際品牌,總體加總後的品牌價值為新台幣1211.6億,今年的總體價值經過計算後,進一步提升至1400.31億,一年來的成長率高達15.58%;排名前三名的國際品牌,成長幅度更大,總體價值從去年的678.28億,躍升為今年的802.96億,成長率為18.38%。
與全球前十大國際品牌相較,台灣的成長讓人訝異——根據Interbrand所計算的2004年一百大國際品牌榜單,2004年前十名的總體價值不但沒有增長,比起去年的前十名,反而衰退了1.41%;排名前三名的可口可樂(Coca-Cola)、微軟(Microsoft)與IBM,今年的品牌價值更比去年下降2.58%。

**兩上兩下:聯強國際&威盛電子Out,友訊科技&研華科技In

**
在台彎十大國際品牌排名的消長上,最顯著的變化來自於兩上兩下的四家品牌。今年有兩家品牌跌出前十大名單之外,分別是去年第9名的資訊產品專業代理商Synnex(聯強國際)以及第10名的PC晶片業者VIA(威盛電子),取而代之的是網路設備品牌D-Link(友訊科技)以及工業電腦品牌Advantech(研華科技);前者是消費性網路設備領域的全球第一品牌,後者則以「Your ePlatform Provider」的服務定位成為全球工業電腦的領導品牌,近兩年的本業表現都讓人激賞
在跌出榜外的兩家品牌方面,由於營收與獲利大幅下滑,加上諸多訴訟纏身,主力產品PC晶片組和原本寄予厚望的品牌CPU表現都令人失望,導致威盛的VIA品牌價值在一年之內降幅高達49.16%,僅剩31億台幣;聯強的Synnex品牌價值則是略有所提升,從去年的63.48億台幣提升到今年的64.91億台幣,升幅為2.3%,主要得益於跨大經營區域(澳洲、泰國與中國大陸的業務表現)而增強的品牌強度指標(BSS),僅以些微的差距,讓步給去年正好是第11名的研華科技。
D-Link的品牌價值為71.93億台幣,Advantech的品牌價值則是66.26億台幣,兩者都比去年位居第九、第十名的Synnex和VIA高,「跌出十名榜外的品牌不意味著表現退步,而是其他品牌的進步可能更為突出,品牌價值增幅也更大,」連續兩年觀察台灣品牌價值消長的Interbrand資深顧問柏龍傑(Roger Perowne)認為,由於許多台灣國際品牌的價值增長迅速,也提高了想擠進前十大國際品牌榜單的進入門檻,去年的「入場券」是品牌價值要達到新台幣60億,今年已經接近70億,「明年的門檻或許還會上升,進步幅度不夠大的品牌,即使品牌價值增加,名次仍有可能下降。」

**名次表現:今年與去年的第一到第五名維持不變

**
以名次的表現來看,今年與去年的第一到第五名基本上完全相同,唯獨在品牌價值增幅上差異較為顯著。
第三名的個人電腦品牌Acer(宏碁)由於筆記型產品在歐洲表現突出,亞太區的市場占有率也有上升,品牌強度指標也獲得提升;加上持續將產品委外製造,固定資產占營業額比重呈現下降趨勢,Acer的品牌價值增幅因此高達24.4%,達到216.73億台幣。
防毒與網路安全軟體品牌TrendMicro(趨勢科技)在品牌強度指標上今年沒有變化,但由於營收與盈餘上升,財務表現出色,品牌價值增幅也達到18.83%;主機板及個人電腦品牌Asus(華碩)則在區域的筆記型電腦市占率上有所提升,財務表現出色外,也用高低階品牌的主機板通吃市場、穩固龍頭地位,品牌強度指標也獲得提升,價值增幅也有13.62%。
排名第5的輪胎品牌Maxxis(正新橡膠)由於品牌營收增加,利用各項運動賽事打響品牌名號的行銷支援也有所提高,品牌強度指標上的進步,讓Maxxis的品牌價值提升7.99%,「因為每年在自有品牌上的投資,Maxxis才成為一線汽車大廠考慮的合作對象,」正新輪胎總經理陳榮華解釋,除了品質優異,由於Maxxis年輕活潑的品牌形象,加上長期在北美運動賽事上的贊助,讓通用汽車(GM)在最近選擇Maxxis作為新車正胎配備,預計在兩年內將大幅挹注正新營收。
排名第四的康師傅的品牌價值增幅,則呈現平穩的3.6%。雖然康師傅在中國方便麵的市場占有率已高達44%、即飲茶(ready-to-drink)產品市占率為47%,2003年又將贊助多年的天津泰達足球隊易名為「天津康師傅」,提升品牌支援度;但由於康師傅在2003年的盈餘巨幅滑落,未來的營收與盈餘增長能否同步還有待觀察,因此品牌價值並未大幅增加,「因為原物料價格和行銷費用上漲,但終端售價卻很難上調,也意味以後在中國大陸想做品牌,門檻會越來越高,競爭更加激烈,」長期駐守在天津的康師傅財務長林清棠表示。
另一方面,營收與盈餘皆呈現同步上升的自行車品牌Giant(巨大機械)以及網路設備品牌Zyxel(合勤科技),加上產品獨特的全球領先地位,品牌價值分別增加12.73%與9.71%。
然而今年最大的贏家,仍是品牌創立僅有3年的BenQ(明基電通)。由於對品牌的行銷支援出色,工業設計屢獲國際大獎,加上積極擴展海外據點搶進各地市場,讓BenQ在品牌強度指標上的增幅勇冠其他品牌,品牌價值與去年相較一口氣增加了35.03%,達到91.23億台幣,「BenQ是罕見的強力品牌(Power Brand),在極短時間內快速增加品牌營收,並用出色的設計和獨特的「享受快樂科技」(Enjoyment Matters)定位,區隔自己與其他科技品牌,」Interbrand品牌鑑價辦公室總監林德曼(Jan Lindemann)觀察。

**提升品牌價值:首要增強跨國營運的組織戰力

**
2004年台灣十大國際品牌總體價值的大幅提升,具體反映了台灣品牌正逐漸脫離鴉鴉學語的童年期,進入爆發性成長的青春期,也和歐美各國知名品牌早已高度國際化、營收也邁入穩定成熟期的發展階段完全不同。「越來越多台灣公司了解到品牌與品牌管理,是提升企業價值的關鍵因素,」曾經擔任雀巢(Nestle)、奇異(GE)、海尼根(Heineken)以及歐萊雅等知名公司品牌顧問的林德曼認為,來自於中國廉價製造品的競爭,以及OEM業務毛利日趨低落的壓力,讓越來越多台灣企業邁向自有品牌之路,也強化台灣品牌的國際化程度,「我們看到諸如D-Link、TrendMicro和Giant都已是營運高度國際化的公司,Acer日前更拔擢負責歐洲業務的義大利經理人成為全球總裁,BenQ行銷自己的方式,更讓人完全無法聯想到它的(台灣)根源。」
對於逐漸嶄露頭角的台灣國際品牌,下一步是在既有的基礎上,找到增進品牌價值的竅門,而第一堂功課,就是增強跨國營運的組織戰力。在2004年的台灣十大國際品牌中,真正具備完整全球化佈局的,恐怕還不到三分之一,後續品牌價值的成長還有賴於讓產品成功打進各區域市場。
對做起貿易生意功力一流的台灣業者來說,和下單的外國客戶打交道容易,談到管理外國員工或在外國市場打行銷戰,往往有難以跨越的文化天險,「我們是海島型的製造業經濟體,對於跨國經營市場打品牌本來就不熟悉,要繳很多學費才能學會,」在中國大陸經營康師傅品牌12年的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州坦承。
「代工的焦點在滿足客戶,照著客戶的需求作就好,許多營收幾百億的台灣公司,即便有跨國的製造基地,對終端顧客和各地市場,卻一點認識也沒有,」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一針見血點出台灣製造業的盲點,這也是各家品牌業者現在普遍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讓台灣即使比較優秀的工程師都習慣只從技術面思考,沒考慮到人才是使用產品的主體,」合勤科技副總經理徐振鵬喟嘆,連網路通訊設備這種普遍被視為專業產品的領域,「全世界不同的國家,消費者都會受到當地文化跟民情影響,有不同的偏好,」想走自有品牌這條路,徐振鵬一定要跳脫傳統的製造中心跟「接單」思維,「說起來容易,卻很難做好。」

**品牌管理:未來台灣業者必須盡速修鍊的功課

**
在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Market Share)之外,維繫並管理品牌的心靈占有率(Mind Share),更是台灣業者過去陌生、甚至根本從未考慮過的長期功課。
「市場占有率與心靈占有率,想做品牌都不能偏廢,」日前接受《數位時代雙週》跟時代基金會邀請來台訪問的喬治傑生(Georg Jensen)總裁郝士高(Hans-Kristian Hoejsgaard)表示,產品的市占率往往可透過短期的價格促銷與通路經營而提升,許多企業也誤以為產品的售出就等同消費者對品牌的接受,「如果品牌與消費者間沒有建立獨一無二的關係,業者就會繼續面臨價格競爭而非價值競爭,無法累積長期品牌資產。」
從工廠生產線上的製造管理到全球供應鏈的運籌管理,品牌管理將成為下一波台灣業者必須盡速修鍊的功課。
「許多台灣公司意識到工業設計對於品牌的重要性,然而設計只是發展品牌(獨特性)的一小部分,嚴謹的品牌管理比美麗的設計影響更大,」連續多年進行「全球品牌一百大」鑑價工作的Interbrand資深顧問柏龍傑分析,品牌管理意味著對於和消費者接觸的全方位層面,業者都得要有長期投資與持續性的堅持,包括工業設計、店頭通路、網站、包裝、廣告、媒體公關與產品內涵,都必須要有一以貫之的策略涵蓋各個面向,才能確保訊息傳遞的一致性。 「品牌經營對台灣仍是相當陌生的能力,仍需要好幾年的持續投資和學習,」麥肯錫台北分公司總經理賀睦廷(Martin Hirt)斷言。

**品牌經營:做好數字管理才是品牌的獲利關鍵

**
對於毅然走向國際品牌之路的業者來說,品牌是否能帶來長遠的獲利,才是區分品牌經營高下的關鍵,「不能只看花俏的外表,做好數字管理才是品牌的獲利關鍵,」明年一月即將掌管宏碁總經理職位的蘭奇語氣堅定地表示。
今年6月,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針對台灣電子業的品牌風潮發表一份報告,明確表示如果沒有創新的產品與獨到的營運模式,品牌公司並不比純粹的ODM代工公司更有價值,「許多台灣科技品牌只做『Me too』產品,屬於未來世代的創新產品在台灣出現的機率不大,」CSFB提醒,如果一個IT品牌缺乏扎實的技術內涵或創新的設計,當產品週期逐漸步入成熟期時,業者將難以在品牌上獲利,這對向來自豪於製造規格化產品、對品牌也往往一窩蜂投入又一窩峰退出的台灣業者來說,更是值得注意的警訊。
「到最後,還是只有獨到的產品品質,才是讓品牌脫穎而出的關鍵,」華碩電腦副總經理曾鏘聲表示。
「台灣企業的品牌意識正在覺醒,」回歸到品牌的原點,Interbrand品牌鑑價辦公室總監林德曼認為在乎消費者需求、提供並勇於獨特的品牌承諾,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課,「只有持之以恆的業者,才能得到長期的回報。」
展望全球品牌的燦爛星空,2004年進入百大品牌的門檻的品牌價值大約是21億美元,這個數字仍是台灣第一名國際品牌TrendMicro的2.4倍。
台灣正步入品牌成長越來越旺的高峰期,如果前三名的國際品牌價值能繼續保持每年15%-20%的成長,在2012年以前,台灣將會有1-2個品牌進入全球百大之林,這也將帶動上百個尾隨其後的台灣品牌,在國際市場積極攻城掠地。
對一個長期沒有自己名字的島嶼而言,看待品牌這件事從過去的猶疑抗拒,再到現在的奮起拚搏,品牌的應許之地已不再遙不可及,也正因為選擇了一條從未走過的險峻之路,才讓這些品牌鬥魂的挫敗、孤獨與艱卓,是如此地苦澀而甜美——而他們意志燃燒的名字與面容,又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