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AI創業性格:中國膽子大,台灣創意令人驚艷
看兩岸AI創業性格:中國膽子大,台灣創意令人驚艷

兩岸都將AI列為重點發展產業,觀察表示,兩岸AI發展大不同,中國有技術就先創業,台廠則擅長項目AI化。

「AI產業變化太快,現在談的事物,或許3個月後就落後了!」許良謀頻繁往返兩岸,他觀察,去年中國最火熱的AI企業是語音辨識團隊科大訊飛,今年卻已由4家獨角獸領風騷,分別是商湯、Face++、雲從、依圖,主題都以影像辨識為主。

許良謀_Dell EMC大中華區企業技術戰略總監_2018_08_03_蔡仁譯攝-24.jpg
Dell EMC大中華區企業技術戰略總監許良謀觀察兩岸AI發展風格迥異。
圖/ 蔡仁譯攝影

中國敢於嘗試,台商謹慎偏好項目AI化

「中國企業對AI,敢於嘗試。」許良謀說。他觀察美國跟中國新創企業的特性往往是以AI技術帶動新公司設立,白話說就是「有技術就先創業」,他分享曾拜訪一家中國AI影像解決方案公司,現場一口氣展示14個應用場景,就是先有技術才開始找客戶的案例。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遊戲橘子_20170220_蔡仁譯攝-12.jpg
不只是電子支付,中國也將AI技術作為線上貸款審查的工具,快速核貸並給予最適當信用額度。
圖/ 攝影/蔡仁譯

反觀台灣則因在製造業累積多年經驗,許良謀觀察,台灣業者常是在製造環節中找「項目去AI化」,比方用AI做視覺檢測,取代人工肉眼挑誤,許良謀認為雖作法更紮實,但相對謹慎,走的是跟美中企業不同的路。

許良謀表示這個角度來分析,「台灣的AI應用容易走B2B,而不少中國美國企業走B2C」。他舉例深圳一家線下貸款公司,就利用AI發展數位化貸款資格審核,輸入身份證字號,App利用AI演算法及爬蟲搜尋個人社交及網路信用資訊,幾秒內就能判斷核貸額度。

中國企業什麼都敢試!許良謀說,中國機場跟高鐵都得刷臉進站,今年機場海關還得10指紋與刷臉同步登記,他也舉招商銀行勇於嘗試,率先推出靠「聲音與臉部辨識」就能ATM提款的先進服務,無奈最後被支付寶打敗,因為中國現在根本沒人用現金。

台灣金融與製造業導入AI積極

相反的,台灣則以製造、銀行保險業對AI導入最積極,許良謀說,舉例銀行導入機器人客服Chatbot非常積極,因為最能立即改善痛點,另外匯豐銀行也利用AI做洗錢預警系統,製造業則多將AI用於外觀檢測及良率分析。

戴爾本身有上百個AI研發項目,也有很多是跟台灣ODM客戶合作,比方在中國第一個AI計畫就是導入AI視覺機殼刮痕檢查系統,現在合作機殼廠也已用於他牌機殼客戶製造上,在運籌系統或採購料件服務上也展開資料建構與分析。

台灣創意不絕,拍案叫絕

不過,許良謀也觀察,AI最大的吸引力是能有「無限創意」,鼓勵運用演算法將非結構化數據統整起來,這方面台灣業者則有源源不絕的創意。

他舉例,一個台灣系統整合商就發展出能判斷12個月以下嬰兒哭聲意思的AI產品,這讓他相當意外,而另一個客戶則推出企業CEO拍照系統,每天幫企業高層拍照,AI經過訓練可以預警「這位CEO將有中風跡象」。

AI的新機會在零售業

隨寒武紀成為中國最大AI晶片業者,台灣在AI產業也推出射月計畫希望急起直追,台灣還有機會嗎?許良謀對此則說,AI市場太新,台灣跟中國專注點不同,但著眼於微軟跟Google都來台設立AI研究中心,足以顯示台灣在研發人才上有競爭力,只是在起步階段考慮很多,但AI產業現在尚未生活化,數量也不多,寒武紀晶片出貨量也不大,台灣當然仍有機會。

customer shopping.jpg
透過AI學習,未來客戶分類可以更為精細。
圖/ shutterstock

戴爾也在中國嘗試用AI精準分析提高行銷力,比方利用AI分析該打給誰,打了電話該賣什麼商品?這套AI電話行銷術「結果相當滿意」許良謀說,這種工具現在是京東商城及阿里巴巴雙十一購物促銷最常用,透過AI學習,未來客戶分類也可以更為精細,許良謀直言「下一個AI機會在零售業」。

不過,對於台灣而言,最大的挑戰將在個資隱私上,因為台灣對個資更敏感,未來AI資料的運用,他也認為法規如何修改也是一個難題。

關鍵字: #Dell #人工智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