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衝擊醫療業9大領域,連心理諮商都可能會被機器取代
AI衝擊醫療業9大領域,連心理諮商都可能會被機器取代

都說人工智慧正對「白色巨塔」帶來重大改變,但這波AI熱潮到底走了多遠,對醫療行業內生態、投資的影響,又是什麼?美國網站CB insights日前發表報告,整理出9大重點,描繪出目前發展。

這份《Top Healthcare AI Trends To Watch》報告指出,「圖像辨識」是AI醫療的最好例子之一。例如日前Google DeepMind宣佈,其研發的神經網路已經能辨識出50種眼部疾病,準確度媲美醫生。另外,製藥公司開始試著透過深度學習開發新藥,例如默克(Merck)集團和新創公司Atomwise合作、已來台設點的英科智能(Insilico Medicine)則和GlaxoSmithKline攜手。

從投資趨勢來看,AI醫療新創也越來越受到矚目。2013年起,美國AI醫療新創募資超過43億美元,投資件數576件,在所有跟AI相關的募資領域裡,數量居冠。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醫療AI新創募資統計
美國AI醫療新創團隊募資案件數,在今年第二季達到高峰。
圖/ CB Insights

但發展醫療AI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需要讓現行「不存在」的流程趕上既有發展,以及嘗試這些發展中的新科技。「像是在美國,並沒有統一規格、存放的病患檔案和數據,當病人傳真或用Email寄送檔案時,這些手寫資訊、PDF檔該如何擷取出資訊,會相當具有挑戰性。」但蘋果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找上許多合作夥伴,要解決電子病歷問題,並把電子病歷掌控權放在病人手中。

1. AI成為一種「醫療設備」

美國FDA開始陸續通過AI軟體的影像診斷許可。今年4月,FDA認證AI軟體可以在沒有專家協助提供意見的情況下,單獨判斷病患是否罹患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問題。這套IDX-DR軟體能辨識出87.4%的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新創公司Viz.ai也被許可分析和辨識潛在中風機率。通過FDA審核後,這間新創募資了2,100萬美元A輪資金,投資人包含了Google Ventures;GE奇異支持的新創Arterys在去年通過FDA審核,能用雲端AI平台分析心臟影像。今年則通過用AI判斷肝臟和肺部損害分布狀況來診斷癌症。

AI診斷快速通過官方許可,帶來不少商機。2013年起,有高達70間AI醫療影像和診斷公司成功募資,件數超過119件。

2. 挖掘非典型的風險因素

用神經網路來分析視網膜影像和聲音波紋,有可能有潛力能幫助判斷心臟病的風險。

Google去年在Nature期刊發表論文,能透過神經網路學習辨識視網膜影響,用以找出心血管的潛在風險。這篇研究指出,透過視網膜影響,不光是能看出年齡、性別、吸煙等風險因素,甚至還能量化出一些未曾發表過的因素。

另一方面,Mayo Clinic和一間以色列新創公司Beyond Verbal合作,從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身上,找出獨特聲音特徵,發現其中兩項特徵和罹患疾病高度相關。一間新創公司Cardiogram甚至表示,他們可以從心跳變化的速度來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準確率高達85%。

3. 蘋果公司衝擊臨床實驗

蘋果正在用iPhone和Apple Watch打造治療研究生態系,而數據將會是AI應用的核心。

2015年起,蘋果發表了兩項開源架構:ResearchKit和CareKit,用來幫助臨床試驗招募病患和遠端監控健康變化。這項架構允許研究者和開發者打造醫療App觀察這些受試者的每日變化。

像是杜克大學開發了一款結合臉部辨識演算法和iPhone前鏡頭的App,能紀錄自閉症孩童的行為。還有一款有上萬人使用的mPower App。利用手指運動和腳步分析來研究帕金森式症病人,並讓這些檔案能更廣泛地的被研究社群使用。

今年1月,蘋果宣佈iPhone使用者接下來都可以透過旗下的「健康」App,從他們的合作機構中取得自己的電子病歷,包含過敏等資訊。6月份,蘋果再發表健康紀錄API給開發者,由使用者自主選擇,是否提供個資給第三方應用和醫療單位。

4. 大藥局的AI轉型記

傳統大藥商正積極和AI新創尋找可能性。

今年5月,知名藥廠輝瑞(Pfizer)宣佈和新創公司XtalPi合作,後者是一間由騰訊和Google支持的AI公司,希望能改善小分子藥物的製程,以及開發基於運算而設計出的新藥。

另外,諾華(Novartis)、賽諾菲(Sanofi
)和默克等大藥廠也紛紛和AI新創公司合作,希望能開發出治療腫瘤和心臟病的新藥。雖然很多AI新創公司都還在早期階段,但這些大藥商還是希望能賭一把,透過演算法來開發新的製程和藥物。

5. AI需要醫生

AI公司需要醫療專家「詮釋」影像,教會演算法如何判斷異常。

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在兩年前開始和眼科醫院合作,有高達94%準確率,能判斷近50種眼部疾病。而這還只是第一階段的成果。Deepmind投入大量時間標籤化和整理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檔案,他們將約14,884張斷層提供給眼科醫師和驗光師,進行初步判斷。

對美國來說,讓高薪醫師只做這些事,顯然不划算,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正在幫忙做這件事。今年7月,他們釋出來自超過4,400位病患的3萬2千張斷層掃描,而這些病患的損傷部位,都已經由放射師判斷過。NIH表示,這是目前最大量的檔案釋出。

另外,奇異公司和西門子也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醫療檔案計畫。奇異在今年5月拿到一項專利,能運用機器學習分析顯微鏡下的細胞種類。

6. 中國AI醫療發展越來越好

今年1月,中國在AI醫療新創募資案的數量正式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二高的國家。加上中國政府去年喊出,要在2030年成為AI研究領域的領導者,讓被列出計畫的「醫療」發展前途看好。

像是科技巨頭阿里巴巴、騰訊都對健康領域伸出橄欖枝,尤其是中國近3.8萬間醫療機構都有微信帳號,其中六成讓使用者可以直接掛號、兩千家接受微信支付,被外界看好能打入醫療市場。

不過,中國和美國都有「醫療建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現象,中國政府已經著手建立好幾個區域醫學中心,統一病患數據。

「台灣醫院的資訊整合能力,還是比較領先,」大仁集團總經理張文信認為,雖然在資本支出和市場商機不如對岸,但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醫師素質和資訊整合能力,都會是台灣醫療機構能夠輸出、領先的關鍵優勢。

7. DIY在家診斷興起

AI讓智慧型手機和穿戴式裝置變成強大的在家診斷工具。

新創公司Healthy.io宣稱,他們讓尿液分析跟自拍一樣簡單。他們的第一項產品:Dip.io,可用傳統的驗尿試紙來判斷是否有尿液感染。藉由智慧型手機的鏡頭,演算法會以不同光線的情況來解讀試紙,目前已經在歐洲和以色列販售,最近也被FDA核可。

另外,SkinVision則強調,他們可讓智慧型手機觀測皮膚狀況,判斷是否罹患皮膚癌。

8. AI幫忙省成本、增加醫療機構品質

醫療機構最重要的價值,應該是以「病人」為核心,不過這些經營者的想法,往往是希望能用「最低成本提供最好服務」。AI新創Qventus宣稱,他們的演算法會比對醫師面對相同疾病時的處方和處置,透過和醫院合作,成功降低了40%的不必要花費。

CB Insights介紹心理諮商機器人
透過Facebook Messnger開啟對話,這類型的心理諮商聊天機器人會先說明「隱私權」,並強調若有強烈負面情緒和緊急情況,一定要聯絡相關單位。
圖/ CB Insights

9. AI聊天機器人能代替心理諮商嗎?

心理諮商的費用相當高,因此有新創團隊思考用AI聊天機器人,改變民眾的負面想法和行為,包含情緒追蹤和數位健康日誌等等,專注在認知行為療法領域。

例如這間Woebot新創,已募資8百萬美元。表示並非要取代傳統療法或人際互動;Wyse募資170萬美元,已經在ITunes上推出能舒緩焦慮和沮喪的聊天機器人;X2AI則表示,目前有高達4百萬付費用戶和他們的聊天機器人對話。

不過也有專家批評,「AI對於心理學一無所知,就像笨學者一樣。」儘管AI在製藥、診斷、研發等領域都有所進展,但想「了解人心」,對於目前的人工智慧進展來說,或許還有一段長路得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最大生技盛會】亞洲生技大展 × 美容保健大展 7/24 南港雙展齊發
【亞洲最大生技盛會】亞洲生技大展 × 美容保健大展 7/24 南港雙展齊發

全球矚目的產業年度盛事將於明日登場!亞洲年度生技產業盛會─【亞洲生技大展】與【亞洲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大展】將於7月24日至27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1館全館盛大登場。今年展會匯集來自19個國家、近850家指標大廠、使用近2,200個攤位,橫跨生技、醫藥、保健、美容等多元領域,打造業界掌握最新趨勢、拓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

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三大亮點展區引領台灣生技邁向國際

今年亞洲生技大展將於4樓展出,以「Next Wave of Biotech Opportunities 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為年度主軸,展現台灣連結全球、引領創新的實力。此屆展會邀集美國、瑞士、日本、澳洲、比利時、印度、波蘭、奧地利、菲律賓、泰國等國家組成12大國家館,還有英國、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義大利等多國企業參展。參展陣容橫跨各大領域,包含藥華、保瑞、中裕新藥、台康、逸達、台耀、昱展新藥、長佳智能、永昕、台新藥、Merck、FUJIFILM、Cytiva、BD、Charles River、Lonza、Labcorp…等國際龍頭齊聚,展現全球生技產業的尖端技術與市場應用。同時,經濟部、衛福部、國科會、國衛院等8大政府主題館,聯合臺大、清大、成大、北醫、中國醫等10餘所學研機構,揭示台灣在精準健康、生醫創新上的重要成果。

今年展會特別聚焦三大亮點專區:「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醫藥醫材」、「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 ,呈現完整的生醫技術發展趨勢,並開啟國際合作與產業鏈整合新篇章。CDMO專區聚集國內外重點製造商,包括保瑞、台康、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台耀、中裕新藥、永昕、台新藥、霖揚、潤雅、聯亞藥、日隆精化及台灣CDMO聯盟等,展現製造產能與跨國合作優勢; 醫藥醫材專區 則由藥華、蘑法、國鼎、逸達、溫帝、友華、友霖、APRINOIA(新旭)等企業呈現創新藥品與醫材成果; 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區 匯集暢鴻、捷昇、進階、禮文、瀚醫生技、冷泉港等多家公司,公開最前沿的治療技術與應用潛力。

聚焦創新亮點 從研發到臨床一次掌握

此展覽聚焦前沿生技技術與臨床應用的實質落地,匯集多家國內外指標企業展出具突破性的研究與應用成果,展現台灣在精準醫療與創新研發領域的深厚實力與未來潛力。其中, 怡定興生醫(攤位號碼:M432) 帶來預計明年啟動人體臨床試驗的創新止痛解方; 巨明生醫(攤位號碼:N715A) 帶來全球首見、3秒完成定量檢測的AI系統; 中裕新藥(攤位號碼:M732) 將揭示愛滋維持治療的最新進展; 微體生物醫學(攤位號碼:N604) 則推出創新非侵入式癌症早期檢測平台,為臨床診斷帶來全新選擇。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展覽還有更多創新成果,不僅展示出台灣生技產業的研發實力與臨床轉譯能力,也進一步凸顯此展會作為「從研發到應用一站式交流平台」的關鍵角色。

40+參展商創新技術發表會 展現產業最新技術趨勢

自7月24日至26日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邀請超過35家企業, 舉辦超過40場參展商創新技術發表會 ,內容涵蓋細胞與基因治療、藥品開發、癌症診斷、學研成果與創新原料應用等,完整呈現台灣生技從原創研發到臨床應用的強勁實力,也為國內外與會者開啟更多交流與合作契機。

亞洲唯一 美容保養+生技保健 雙主題 原料、設備到成品全產業鏈展出

同期登場的「 2025亞洲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大展 」,於一樓展出「 醫學美容保養 」與「 食品生技保健 」雙主題,內容涵蓋研發與進口原料、代工製造、自有品牌、包裝容器與檢測服務,打造完整美容與保健產業鏈。專業供應鏈廠商包含元弘草本、綠茵生技、創百、東翔生技、生資等;消費品牌線則有提提研、台塑生醫、台塩生技、台糖、台酒生技等知名企業參展,充分展現MIT產業研發能量與市場實力。今年展覽亮點豐富,除匯聚MIT保健保養品、生技技轉成果、AI檢測系統等創新應用,韓國館亦有多家韓國原廠帶來熱門趨勢產品,以及外泌體、膠原蛋白飲、機能茶、家用美容儀器等話題商品。

展期間也將舉辦多場專業活動,包括7月25日由佐見啦與展昭共同策劃的「PIF挑戰與機會」、7月24日主打清真市場的「清真美妝商機日」,協助業者掌握產業趨勢與技術脈動。

亞洲生技大展 × 亞洲美容保健大展 明日正式登場!

立即登錄免費參觀,一站掌握亞洲生技與美容保健產業的創新脈動與市場未來!
4樓【亞洲生技大展】 參觀登錄:https://chanchao.tw/xlHiqT
1樓【亞洲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大展】 參觀登錄:https://chanchao.tw/jz3Qb-

2025 亞洲生技大展 BIO Asia–Taiwan Exhibition
- 7/24(四)-7/27(日)
- 10:00-18:00 (最終日展至17:00)
- 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
- 官方網站:https://chanchao.tw/9jw019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