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華碩內部導入AI花了多少錢,營運長謝明傑沉默地數了幾秒,最後笑說: 「我們知道,不投資你就是Nobody,所以我們是用All in的心態在做。」
全球筆電市佔前五名的華碩,即使是「硬體廠」體質,也很早就和AI深度綁定。從本業的AI PC、AI 伺服器、迷你電腦NUC,到台智雲的超級電腦和大語言模型,AI 的風才剛起,他們已經用產品把它推向市場前沿。
但往內呢?粗估光是算力和模型就已投入到「億」字頭。專門開發AI平台,直接參與專案的人至少有幾百,從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到後勤支援,還不算那些「斜槓」兼職的人力。高層甚至親自下場,成立跨部門的AI 委員會(AI Committee),每個月主持會議、聽提案、拆想法。
這麼大陣仗,華碩想做什麼?就像是變身一座大型實驗場,開始把AI植入自己體內,測試它的各種可能性。
沒有目標、各做各的?高層「下海」每月提案、避踩坑
初期並不容易,AI口號喊得震天響,員工也多半都在日常中都有使用到AI工具,但真正落實到工作流程裡時,大家還是顯得有些迷茫。
AI用來做的工作很基礎,郵件摘要、會議紀錄,或幫忙審一審資料;當工程部門被要求做出AI工具時沒有頭緒,也可能把外部工具包裝一下就交差;最困難的是,部門之間彼此沒有溝通,各自開發的東西功能重複、零散,也沒人知道這些東西能不能真的為公司創造價值。
謝明傑不諱言:「這樣看起來員工省了一點力沒錯,但對營收、獲利上面,你看不到一個明顯的突破點。」
但AI做不出成果,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公司不斷落後, 華碩高層決定不當裁判了,直接下場當玩家。內部成立「AI Committee(委員會)」,每個月開一次跨部門會議,由兩位執行長胡書賓、許先越親自坐鎮,所有事業體的大主管出席,與會者會輪流提出構想,認為AI可以為部門做出哪些工具、幫上什麼忙,像是一場「Brain Storm大會」 ,同時「創新發展室」的AI專家,會針對可行性提供見解,也分享對市面上類似工具的觀察。
吳漢章指出,這個Committee最重要的任務是「把AI治理的樣子做出來」,根據華碩實務上的經驗,協助很多企業導入AI時,發現這是最困難的任務,AI不應該由工程團隊、某個事業部來主導,而是包含各部門高層的視野來審視點子可行性、盤點需要的資源,同時由專業團隊確認,是否和國際最新趨勢相符、是否早就有人做過、或者正好踩中一個有潛力的空缺。「這樣一來,大家不會浪費太多力氣,也能從提出者慢慢學會判斷什麼是好的創意。」
這個Committee上,沒有人被要求必須成功把工具做出來,「很無俚頭的想法也很OK啦,不然大家都不敢講話。」謝明傑笑著說。剛開始時,大家還是有些拘謹,總想著不要講錯;但如果不先提出來、先試試看,什麼也不會發生。所以這場會議的重點不是挑出最好的提案,而是鼓勵大家先勇敢開口。
為了鼓勵這樣的氛圍,團隊設計了一套獎勵機制:被採用的提案有獎金、表現特別好的甚至能被送去國外進修。而對於那些雖然沒被採用、但努力突破部門和自己的限制、提出新點子的人,則頒發「最佳踩坑獎」肯定努力的精神。氣氛慢慢被帶起來之後,簡報時甚至有人直接說:「我這個應該會拿踩坑獎吧。」全場笑過後,還是會認真地把這個點子拆開來討論,因為對華碩來說,比什麼都不提更糟。
「如果你只是用別人做好的東西,你永遠只是使用者。」謝明傑指出,「我們希望大家是開發者,是創造者。」
有了方向,卻缺工具?平台集結力量、推向市場
方向對齊了,執行層面又是另一層挑戰。
各部門雖然願意動手,但各用各的工具,各自找的模型良莠不齊,不僅重複浪費資源,還有資安風險,即使有人做出好用的 Prompt 或工具,也沒辦法在組織裡共享。
這時候,一個來自AOCC(ASUS Open Cloud Computing)的部門提案改變了現狀。這個團隊本身就負責電商、IT、會員管理等業務,習慣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便自發提出要打造一個「公司內的AI平台」。
「AI Hub」就這樣誕生了,它是個工具箱,也像是華碩的「第二大腦」,平台把市面上最熱門的模型——Llama、GPT、Gemini、Claude 等全都整合在一個乾淨、直覺的介面裡,員工可以在這裡把部門知識、常用的Prompt、甚至兩三千個小工具,上傳到平台互相分享。
比如公關部門靠AI Hub做出了一個專屬的工具,可以快速檢查新聞稿的用詞、架構、內容,提升效率,也有部門做出檢查合約、供應鏈預測、客服知識庫管理等小工具。目前有超過一萬名員工都在AI Hub活躍使用,透過各種功能節省了40%以上的工作時間。
AI Hub在公司裡跑了一年多後,華碩發現它不只是個內部工具,更像是一個成熟的產品雛形。於是決定把它商品化,打包成一體機方案推出。
企業可以根據規模和需求選擇不同硬體,從H200到最新的 Blackwell 架構都有,AI Hub則做為軟體平台提供服務,企業還能跟雲服務商、SI公司一起合作,量身打造適合不同產業的解決方案。目標是讓一般企業、製造業、研究單位,也能像華碩自己一樣,快速把AI放進日常工作流程裡。
華碩目前還沒替AI Hub設下一個具體的營收目標,但從會議桌上的點子、到內部實驗場裡的工具、再到市場上的商品,似乎已經描繪一個完整的地圖。
「AI很厲害沒錯,但厲害的東西多的是。厲害又能有價值,這才是最難的。」謝明傑說,華碩正在尋找答案,而這答案,也許藏在每一次稀奇古怪的提案裡。
延伸閱讀:Z世代凝視」是什麼?解密死魚眼背後心跡:面對年輕人一臉茫,資深主管如何應對?
台灣餐飲業掀併購潮!迷客夏娶雙月、六角收翰林、王座吃養心⋯老闆們最近為何買買買?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