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共享空間 Spaces,今日正式於台北揭幕。
伴隨著自由工作者、創業家、出差商務客日益增加,Spaces 相中南京復興站的便利性與商辦環境,設立據點、租下商辦大樓 1、2、15 共三個樓層,使用面積達 1,000 坪,設有 300-500 個座位。
買一次會員,享有全球 3,000 處工作據點
商業模式與科技技術的變遷,不只帶來工作型態的轉換,更多的上班族不再受限,也不願受限於朝九晚五的框架。但在租金壓力與硬體設備的雙重考驗下,跳脫框架談何容易,自由工作者、遠端工作、創業的夢想往往受到限制。
起源自阿姆斯特丹的 Spaces 共享空間,除了提供上述工作者的解決方案之外,也能作為業主設點海外的低成本選擇。
以個人工作者來說,只要成為 Spaces 的會員,就能通行全世界 Spaces 的據點。據點遍布全球 60 個國家、3,000 個據點。
價格方面,若單純的購買會員資格,享受週一至週五、全球範圍內的 Spaces 空間,要價 5,680 元起;如果需要專屬全年無休的辦公桌,則需要 20,180 元起。
此外,也設有辦公室、會議室等,以個別需求處理。Spaces 目前在台灣有南京復興以及新竹兩個據點。
不過,若是處於草創初期的新創公司,Spaces 可能就稍稍偏貴。以一個中小型的辦公室來說,價格上看 20 萬。但對於想要進行海外擴點的公司,則不算特別昂貴的價格。但對於時常出差的商務人士來說,也許算還不錯的選擇。
擺放的植物、書本角度都有玄機
而 Spaces 台灣區總裁許恒豪表示,所有的空間設計都由歐洲的設計團隊操刀監督。桌子的陳設、座位的材質、燈飾的風格、種植的植物盆栽、書本的擺放角度都經過荷蘭總公司的嚴格把關。
至於 Spaces 與其他共同工作空間最大的不同,許恒豪認為最主要的是國際化的連結。不論是高達 3,000 個據點,又或者是能夠認識其他國家工作者的機會以及定期舉辦的交流活動,都是「增加跨國連結」的機會。「說不定你旁邊就坐著微軟或者是哪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師。」許恒豪說。
共享空間商機夯,Spaces 被世界最大辦公室集團IWG收購
Spaces 2008 年於阿姆斯特丹創立。對創辦人 Martijn Roordink 來說,最有生產力的時候並不是在辦公室,而是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他相信世界上還有許多人與他一樣,喜歡開放空間、被人圍繞的感覺,於是創立了 Spaces。
隨著共享經濟、創業風潮的崛起,共享工作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服務對象也不再僅限於自由工作者或新創公司,Uber、Amazon、Facebook 與 Twitter 都是 Spaces 的客戶。
Spaces 於 2014 年被全球最大的服務式辦公室供應商 IWG 集團收購,金額並沒有對外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