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回你一天25小時權利,裕隆、宏碁攜手推台灣首輛自主研發無人車
拿回你一天25小時權利,裕隆、宏碁攜手推台灣首輛自主研發無人車

從地下停車場出發,一台駕駛座沒有人的納智捷(LUXGEN)S3電動車緩緩經過上坡、U型彎、窄巷,最後出現在裕隆位於新店總部的圓頂劇場舞台上。這是由宏碁與裕隆合作,台灣第一台自主研發的無人概念車,號稱可以達到Level 4的準無人駕駛等級。

不只是無人車技術吸睛,納智捷(LUXGEN)S3 EV+在去年與大豐衛星車隊合作,全台第一批的電動計程車已經順利營運了一年,搭乘人數已突破5萬5000人次,納智捷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大車隊規模,不讓國外廠商專美於前,台灣也要憑著ICT產業實力,展現在車用科技領域的企圖心。

宏碁:我們只是新兵,希望法令、測試場域都能多給支持

「這是台灣首量自主研發的智駕車,注意喔,是『智』慧的智。」宏碁價值創新中心總處長林燕祺在舞台上略帶興奮地說著,裕隆集團在今(27)日宣布,旗下華創車電與宏碁攜手打造台灣第一台自主研發的無人概念車,更號稱已經達到Level 4的無人駕駛等級。

林燕祺認為,無人車因為透過車聯網得以彼此溝通,因此未來像是塞車、交通事故等問題將能因此解決,甚至可以進一步節省油耗,「根據統計,北北基居民每天要花上一小時開車通勤,如果行動力受限的人,像我就是因為眼睛受傷不能考駕照,就不能開車。」因此無人車的出現絕對不是只有放開方向盤這麼簡單,背後將能形塑一股新的影響力。

林燕祺
「宏碁只是汽車界的新兵,希望大家一起合作,無論是在法令、測試場域上,都能多給我們廠商一點支持。」宏碁價值創新中心總處長林燕祺在演說最後這麼說。
圖/ 周書羽 / 攝影

這款國人第一台自主研發的無人概念車,是以納智捷(LUXGEN)S3電動車為基礎,搭配宏碁的自動駕駛系統,進一步來看,宏碁這套系統的感測技術,包含即時動態定位技術 (Real Time Kinematic, RTK)、光學雷達(LIDAR)、毫米波雷達(MMW Radar)、超音波(Ultrasonic),綜合以上蒐集到的數據,再利用AI進行影像辨識,最後經由車輛姿態慣性測量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的行車動態決策及控制模組,來達到自動駕駛技術。

除了感測,宏碁自動駕駛軟體會同時接收3D光達障礙物偵測、影像辨識、地圖以及GPS資訊,再經由AI決策模型判斷後,來做到轉向、煞車、巡航、避開障礙物、停車等行車決策;值得一提的是,宏碁這套系統還配有雲端智慧管理系統,可以讓用戶經由手機設定交通需求,再經由行控中心指派前往搭載,來因應共享車輛的交通趨勢。

林燕祺強調,這款無人車是因應台灣地狹人稠、道路交通複雜的特性所設計,要能夠針對台灣道路複雜狀態進行精密運算,全都要靠宏碁自動駕駛軟體系統的運算、融合、決策技術。

華創車電技術中心協理暨車聯網協同自動輔助駕駛計畫主持人陳榮貴表示,未來宏碁這套系統可以根據不同業者需求,以雲端管理系統提供不同層級的自動駕駛服務,甚至還規劃要將數據與API開放給開發者,來為無人車技術一起努力,他也透露納智捷明年第一季將發表的全新電動車款U5 EV+,預計將搭載更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ADAS)。

雖然技術洋洋灑灑端出不少亮點,但礙於台灣的政策與法令,創新技術常常受限,「宏碁只是汽車界的新兵,希望大家一起合作,無論是在法令、測試場域上,都能多給我們廠商一點支持。」林燕祺在演說最後這麼說。

林燕祺
林燕祺強調,這款無人車是因應台灣地狹人稠、道路交通複雜的特性所設計,能夠針對台灣道路複雜狀態進行精密運算,全都要靠宏碁自動駕駛軟體系統的運算、融合、決策技術。
圖/ 周書羽 / 攝影

加深夥伴結盟,替台灣道路環境設計車用新科技

這次的無人車還結合了許多合作夥伴,像是光寶科技市場總監陳俊雄,就特別介紹了「AR Display+」功能,「現在車子訊息太複雜,儀錶板上資訊一堆,我們還會被手機分心,駕駛很難集中注意力。」

因此AR Display+的構想,是採用光寶科技的光電技術,將AR與AI技術整合,將行車的資訊分析後,經由AR直接投影在擋風玻璃上呈現,讓駕駛能更直覺的接收資訊,陳俊雄坦言這項並不簡單,為了要讓AR投射效果好,還必須將視線角度、天氣狀況一併納入考量。

不只如此,華創車電為了因應台灣特殊路況設計「Drive by wire」,白話來說就是將排檔裝置及檔位整合在方向盤上,讓視覺與操作通通集中在一起,以電控取代傳統機械線控技術,駕駛只要把手放在方向盤上,就能直接換檔,不需要再移動到中央扶手上,營造出更加直覺的盲操效果。

S3 EV+
納智捷(LUXGEN)S3 EV+去年開始在雙北地區,與大豐衛星車隊策略合作,目前已有13台電動計程車投入營運一年的時間了。
圖/ 裕隆

布局電動計程車隊,裕隆預告量還會再增加

除了無人車的技術,為了響應全球電動車發展趨勢,裕隆更喊出要在2040年全面使用電動車的目標。

納智捷(LUXGEN)S3 EV+去年開始在雙北地區,與大豐衛星車隊策略合作,目前已有13台電動計程車投入營運一年的時間了,截至目前總行駛里程已逾13萬公里,搭乘人數已突破5萬5000人次。裕隆根據過去一年司機的意見反饋,希望台灣能再多增加充電相關基礎設施,才有可能再增加計程車司機營運里程數,甚至讓電動計程車走出雙北,這項合作預計將擴大實施,電動車計程車隊預計將再增加30多台。

自駕車讓人一天有25小時

宏碁價值創新中心總處長林燕祺表示,自駕車可以從三面向談,包括安全、生產力、行動力。安全方面,可以解決目前94%車禍來自人為的問題,由於車與車,車與交通設施可以溝通,可讓事故降至零。

生產力方面,根據統計,北北基市民每天要花一小時開車通勤,若未來改由自駕車服務,人類就能在車上做有生產力的事,等於一天有25小時。最後是行動力受限的大眾運輸人口,未來可以不受服務時間限制,偏鄉交通不便處也能來去自如。

對於自駕車系統為何選擇電動車款?宏碁主管表示,原因有三個,首先是電動車的結構比燃油車簡單;其次由於自駕車目前車速約30KM,燃油車在這樣低速駕駛下耗能不具優勢,所以自駕系統選擇燃油車會顯得耗能高;最後是因為燃油車需要到加油站加油,但電力系統到處都有,充電比加油方便,所以最後與電動車合作。

研發兩年,感測精準度達1公分

宏碁投入自駕車研發超過2年,跟華創合作測試也有半年時間,宏碁提供的關鍵技術就是自駕車系統,華創則提供整車平台,針對宏碁系統稍做修改。

宏碁的自駕車系統包含車上智慧管知決策及雲端智能管理兩大系統,會以深度學習及人工智慧打造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更未來也計劃讓消費者可以用App叫車。宏碁指出,看好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重要一環,所以投入開發,除此之外宏碁也在自動停車預測、電子票證、串連智慧交通服務,希望達成智慧駕駛願景。

而研發關鍵是什麼?林燕祺說,就是精準的即時動態「定位」,將高精地圖及定位融合,進而做出行車動態「決策」,而過程數據收集靠的是全車上各種「感測」元件。

這台自駕車身上裝載IMU單元,可測試車輛姿態慣性,針對路面狀況判斷上坡或下坡決定輸出馬力,MMW豪米波雷達具備的穿透力則可在下雨或下雪天偵測環境,光達則有360度每秒50Hz速度可快速建立環境3D模型,測量精密度甚至到1公分內,部分環境下決策會由自駕車上的CPU與GPU電腦執行,但當回傳到雲端,發現判斷不夠完美,也可能後一段路段將決策轉到雲端上執行,藉此訓練自駕車決策精準度。

目前宏碁這套自駕車系統只跟裕隆集團合作,尚無其他車廠伙伴,不過宏碁本身也有組裝車在士林場測半年,年底將有機會到台南沙崙場測。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