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未來靠Instagram買單?兩大社群巨頭的前世今生
Facebook的未來靠Instagram買單?兩大社群巨頭的前世今生
2018.10.05 | Facebook

據《紐約時報》早間報道,社群巨頭Facebook 旗下圖片分享應用程式 Instagram 的兩位聯合創始人已經離職。報道稱,CEO Kevin Systrom和CTO Mike Krieger在9月24日通知了管理團隊以及Facebook:他們將離開。在聲明中,他們沒有透露離職的具體原因,但表示會「再次探索自己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facebook emoji
Instagram對Facebook已經越來越重要。
圖/ shutterstock

Instagram創辦人辭職,未來恐與Facebook成為同一產品部門

當天(9月24日)下午,彭博社的報道指出,圍繞Instagram的未來發展方向問題上,兩位創辦人與祖克柏的關係變的越來越緊張。自2012年被Facebook收購以後,Instagram在享受其基礎服務和資源來推動成長的同時,還得以保持品牌獨立和產品獨立。但是祖克柏對Instagram日常運營的介入越來越多,而遭遇數據隱私打擊以及用戶增長放緩的Facebook,其未來發展甚至很大程度上都寄托在了Instagram身上

Instagram
遭遇數據隱私打擊以及用戶增長放緩的Facebook,其未來發展甚至很大程度上都寄托在了Instagram身上
圖/ shutterstock

沒有了創辦人在其中溝通和斡旋,未來Facebook和Instagram的關係可能會越發緊密——可能是Facebook產品部門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運營。但這不禁讓很多人有些許擔憂,Instagram未來將走向何方?這會不會為競爭對手Snapchat帶來機遇?

六年前被收購後,Instagram就成了Facebook戰略棋子

Instagram正式發布於2010年10月,在2012年4月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這一決定做出後,也意味著Instagram創辦人在公司已經不能完全說了算。

2012年12月,Systrom在巴黎參加LeWeb科技大會接受採訪時就曾說過,在當年年初,Facebook掛牌納斯達克(NASDAQ),但公司股價下滑、盈利前景不明,所以兩歲的Instagram也相應要分擔一定的壓力。雖然他表示沒有在產品中添加廣告的具體計劃,但也承認收購後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而且,即便公司在獨立運營,但盈利壓力可能也即將開始

Instagram
IG在被FB收購後,即便公司在獨立運營,但盈利壓力可能也即將開始
圖/ shutterstock

我們從公司創辦之初就決定保持獨立,即使是在現在的母公司 Facebook內部也不例外。但我們意識到,公司需要為Facebook作出貢獻。」Systrom當時說道。而當時,Facebook的股價自上市以來已經下跌約28%。

Instagram積極進行行動化及功能轉型,迎戰Snapchat和WhatsApp

同樣在12月底,Instagram還做了一件非常有爭議的決定。彼時Instagram宣布將對服務條款進行修改,其擁有對用戶照片的永久銷售權,而且無需通知拍攝者或給予補償。此消息一出,便立刻激起了用戶的反對,而Instagram也因此被迫恢復先前服務條款。這樣的嘗試,大抵也是Systrom所不認同的。

自此之後,Instagram除了要幫Facebook完成行動化轉型,也要積極應戰Snapchat ——Facebook曾打算10億美元甚至更高的30億美元收購Snapchat,但被拒絕。在Snapchat推出story功能後,Instagram也上線了類似功能,而且WhatsApp和Facebook隨後都跟進。

Snapchat
在 Snapchat 推出 story 功能後,Instagram 也上線了像素級的類似功能
圖/ shutterstock

從創辦人的角度出發,大多要保持初心,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但從今年上半年來看,Instagram的動作頗為密集。

這些動作包括推出個性化購物頻道,開發獨立購物App,內測影片中標記好友功能,內測大學社交功能,上線好友在線提示功能,精簡版Instagram Lite應用悄然上架,推出最多四人視訊群聊功能,發布長影片平台IGTV,添加了支付功能支持等。

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IGTV_1119256352.jpg
Instagram 發布長視頻平台IGTV
圖/ Alexander Supertramp via Shutterstock

加大對Instagram的開發,說明其對Facebook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可能與創辦人的隔閡加大。

Facebook發展逐漸坎坷,Instagram反成其成長的跳板

經過這六年的發展,Instagram的用戶也從當初的4,000萬成長到了10億,而估值也從5億美元飆升至千億美元。相比而言,Snapchat今年Q2沒有公布月活躍使用者用數(MAU,monthly active users),而日活躍使用者用數(DAU,Daily Active User)較去年同期成長8%至1.88億,目前市值為114億美元。可以說,Instagram成為Facebook移動化轉型的重要一步,也是對抗競爭對手Snapchat的重要棋子。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左右Facebook未來的發展

今年的Facebook發展頗為坎坷。美國當地時間3月17日(2018年),《紐約時報》和《衛報》報道稱,Facebook上超過5,000萬用戶數據被一家政治廣告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 所泄露。而且這些用戶數據泄露可能直接影響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等政治事件的最終結果。這一消息爆出後,Facebook股價出現斷崖式下跌,後續的調查也接連不斷。很多媒體形容,這是Facebook的「黑暗時刻」。

Facebook
很多媒體形容,這是Facebook的「至暗時刻」。
圖/ shutterstock

用戶數據隱私問題,也反映到了Facebook 2018 Q2的財報數據中:營收為132.3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2%,但卻是三年以來首次低於預期;日活躍使用者用數(DAU,Daily Active User)用戶為14.7億,環比增速是有史以來的最低值,而歐洲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同時,占比高達98.54%的廣告收入也出現放緩跡象。

10億用戶、1,000億估值的Instagram,可能左右Facebook的未來發展

這種情況下的Facebook,急需要新的營收增長點和產品支撐,而Instagram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年6月26日,彭博社報道稱,如果Instagram是一家獨立公司的話,其估值將超過千億美元。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Jitendra Waral分析指出,10億月活用戶將幫助Instagram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實現超過100億美元的營收。而且其吸引新用戶的速度遠超過Facebook,預計五年後用戶可能超過20億

一個月後,《彭博商業周刊》撰文稱,Instagram和Facebook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而前者可能左右後者的未來發展。其中一個嘗試是,打通幾大產品的廣告投放模式——同時售賣Instagram Stories、Messenger廣告以及Facebook影片插播廣告。

「你聽到的這一推銷模式並不是唯一的,」Instagram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正不斷與廣告商合作,幫助找到和發現在Facebook家族產品上投放廣告的最佳格式。」

FB&IG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而前者可能左右後者的未來發展。

但是問題在於,因為Instagram和Facebook「各自為政」,可能會阻礙後者抓住這樣的機遇,而解決的方法之一就是高管的變動:Facebook CPO Chris Cox還將掌管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Facebook動態時報前主管Adam Mosseri被任命為 Instagram產品副總裁,向Systrom報告。而這些都可能是高階主管被架空的節奏。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Systrom和Krieger可以很好的借用 Facebook的廣告商體系以及基礎資源,同時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但是新的CEO能否做好平衡,同時保有產品的調性,還存有疑問。如果沒有嘗試成功,這可能是Snapchat的機會所在;而如若成功,Instagram就有可能成為Facebook的未來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高小倩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