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但其實AI不是新的概念,早在1956年由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等人在達特矛斯(Dartmouth)會議上所提出,催生了後來人的人工智慧革命。有人講說AI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狼來了」,喊了多年卻不見任何進展,但現在是真的到來!
「受到三股力量的驅動,讓AI得以成真。」科技部部長陳良基指出,嚴格來說,AI是個工具,讓人們可以更方便地處理一切事務,比如以前要找資料,要自己想辦法用關鍵字Google,還不一定能夠找到有用的資料;但透過AI,可能只是一個簡單詢問(語音),就能提供解答,甚至還可以做分析,協助使用者做出決策。
推動AI發展的三股力量:運算能力、深度學習、大數據
為什麼以前做不到,現在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到?陳良基強調,第一股力量是運算能力變強,以前透過電腦下圍棋,要耗費很長時間才能走一步,現在運算能力越來越快,很短時間就能走一步、進而推算出更多步;因此複雜的學習或思考方式,現在都可以利用所謂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來解決。
深度學習本身是一個非常耗時間的運算,由於運算能力到位,如今電腦的運算能力約為30年前的100萬倍,加速深度學習演算法的發展,讓過去只能停留在發想階段的討論,得以被驗證,這是加速AI發展的第二股力量。
第三股力量來自於大數據(Big Data)以及資料科學(Data Science)的崛起,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資料累計的速度幾乎是以倍數成長,而資料蒐集的方法與速度也不再像過往是緩慢且有侷限性,透過網路就可以即時、甚至同步收集到全世界的資料,並迅速做出反應。
建構AI發展基礎環境:AI主機、人才培育及資料庫
運算能力可說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下的產物。根據摩爾定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相對的,電腦運算能力也呈現指數型上升。「未來所有國家都將擁有這項運算能力,接下來要比拚的,就是誰擁有更多的數據以及更好的演算法。」陳良基強調。
台灣於2017年跟上這股趨勢,堪稱「人工智慧元年」,台灣過去以製造代工起家,因此在AI應用,智慧製造是最快進入的領域;接下來智慧醫療、智慧服務也會跟上。扮演我國科技發展先行者及推動者角色的科技部,最重要的就是把基礎環境做好,包括AI主機、人才培育及資料庫。
目前科技部已與廣達電腦、華碩電腦及台灣大哥大組成國家隊,建置AI雲端平台,計算效能達7PFLOPS(每秒執行1000兆次浮點運算),可望擠進全球超級電腦500大排名的前30名;主機預計在2018年底前正式試營運,提供產學研單位使用。
陳良基提及,「人才還是希望回到學界來培養及訓練,目前已在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及成功大學設立4個『AI創新研究中心』;而對於目前已投入業界的人才,則透過跨部會合作開辦AI相關職訓課程,協助人才轉進AI領域。」
AI需要有大量數據讓電腦分析,進而不斷學習進步,台灣因為產業規模較小,如果沒有政府的協助,在某些資料的取得會有一定難度。陳良基指出,「政府的角色就是要把障礙降低,除了可由政府協助介接一些共用資料庫,未來還將與產業界合作建置關鍵數據庫,甚至可以收集過去客戶端的資料庫,發展屬於台灣自己的語言資料庫。」
TTA國際新創基地:每年培育至少100個新創團隊
台灣的強項在硬體製造及計算能力,如何在硬體結構上創新,以滿足各類型AI應用,將是台灣的機會。科技部主要任務在協助研究單位做科學的突破,並將科研成果與業界銜接,在其中扮演創業加速器的角色,TTA(Taiwan Tech Arena)國際新創基地就是科技部所規劃設立的扶植平台,透過媒合產學研能量、新創團隊及國際加速器,預計每年培育至少100個新創團隊,創業成功率達20%。
「台灣對單一技術的突破很厲害,但對跨領域的整合較不擅長;而以色列的強項在人才跨領域的銜接,彼此有很好的互補性。」陳良基進一步指出,科技部連續兩年舉辦「台以創新論壇」,藉以強化台以鏈結;今年3月開設駐以色列代表處科技組,透過與當地企業、新創公司及頂尖學研機構共同合作,鼓勵人才前往以色列學習,再把當地的經驗技術帶回台灣,提升台灣新創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