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集團內聽到某C-level 提出,「做平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清楚自己不做什麼。」他認為平台不該做所有事情,而要「留點事給別人做」。但為啥呢?
老樣子,結論先走。
做平台就像城市規劃,你提供水、電與土地等基礎設施,公告管理辦法,然後拚命招來一群人在城市內盡情展現創意!
平台方不該搶走所有工作,而要想盡辦法拉攏各種角色。
平台價值就是連結
原先我對平台核心價值的認知是「連結」。平台負責連結供給與需求,例如:Uber 連結閒置車主與乘客,Airbnb 連結閒置空間與旅客。
或者,更高大上的平台模式。蘋果將高科技與人連結,Facebook 連結人跟人,Google 連結資訊與人,以及亞馬遜連結商品與人。
而我聽完某 C-level 演講後,認為平台除了連結責任,更重要的是「搭檯子讓人來唱戲」。換句話說,平台不該什麼都自己來,而是要想辦法適合各種角色進駐的生態系統,並讓每個角色從中獲利。
在這假設下,做平台得搞清楚的第一件事確實是,「什麼事該留給別人做?」
拿個例子。淘寶早期就是個 BBS 網站,提供買賣家發發文章等。而當銷售商品越來越複雜時,賣家開始需要裝修店舖吸引買家目光。
淘寶曾想過自己跳下來提供裝修店舖軟體服務,並藉此賺錢。特別是那時候淘寶依然堅持不收上架費與手續費,根本沒有營收來源。但後來發現裝修店舖是種客製化需求,平台不可能為每個賣家客製化店舖門面。這成本太高了。
但如果平台無法一次服務上萬位賣家,又失去平台存在的意義。因此最後淘寶決定僅提供基本功能,並提供一致設計規格。若賣家想要客製化視覺設計,則找別人幫忙。
賣家花錢找設計師獲得美美的店舖門面,吸引更多流量。而設計師從中賺錢。設計師成為早期淘寶上發展出來的第三方角色。
換句話說,身為生態系營運者的平台方,必須知道自己該讓利給哪些第三方服務者,藉此營造出多元化的生態系統。
順著這思維,Uber 這平台的角色數很少,只有乘客跟司機。在沒有演化出多樣化角色前,Uber 平台的底蘊深度其實遠遠不夠。
而去年我在台灣訂閱平台 PressPlay 工作時,也曾堅持不提供客製化視覺服務,僅提供三個視覺設計樣板。我們甚至拒絕願意拿錢請 PressPlay 設計頁面的創作者,請他找第三方設計師合作。
當時我只是模模糊糊認為平台不該賺這筆錢,而要導入外部夥伴。現在看完這位 C-level 演講,才更理解平台模式的運作邏輯。
但理解平台運作模式,不代表就能做出平台。
因為⋯⋯
平台是演化來的,不是設計出來的
前幾年台灣創業圈出現「滿滿的大平台」題目,人人心中都有平台夢。只是所有平台都從解決單點需求開始,而後才逐漸演化成多角色的平台生態系。
Facebook 一開始先滿足學生認識人與課表的需求,然後逐漸演化成人類社交工具,再引入廣告系統。至此,平台生態才逐漸成形。
平台提供支撐整個生態系運作的基礎設施,讓其他角色自由在平台上交易。
這像政府提供水、電與土地等基礎設施,並提出相關管理法則。人民只要不違反管理規則,要如何使用這些基礎設施則是個人自由。因此我們在台北能看到東區夜店、內湖科學園區、西門町次世代文化等多元生態。
而每個區域特色又能為整個城市提升價值,形成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至於生態系會演化成怎樣,平台方僅能規劃方向,但卻無法百分百掌控。
當平台完成時,它便擁有了獨立的性格和生命。
本文由陳廷鴻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