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筆記型電腦的電池壞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去「電池先生」的網站看看。「電池的商機絕對比你想像的大,而且現在還沒有人看到,」只要講到電池,63年次的菁山科技總經理呂威徹便眼神發亮,開始興奮地解釋。
**創業:
跳脫家族宿命,自創品牌
**
「如果沒有創業,我現在的身份應該是雞農,」呂威徹的家族是台灣第一大的蛋種雞商,世代都以養雞為業,身為長孫的呂威徹,在大學畢業後,理應接手家族事業,但是父親卻告訴他「全台最大的畜牧集團,一年做出上億元的營業額,淨利卻只有600萬元,賺得都是辛苦錢,」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出路,父親積極鼓勵他往其他領域發展。
大學念企管的呂威徹,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DRAM廠當交易員,工作內容就是每天跟客戶報價、詢價、下訂單、回覆國外客戶郵件,盯廠交貨,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讓他只做了幾個月,就想要轉換跑道。當時,正巧有個親戚要成立一家電池模組工廠,需要人手,呂威徹雖然完全沒有技術背景,但是他對於新創公司充滿憧憬,因此決定去試試看。
3年多前,國際品牌筆記型電腦大廠,只跟一線代工廠做生意,二線廠商再去瓜分剩下的小訂單,呂威徹工作的電池工廠,因為是新創公司,既沒有名氣也沒有人脈關係,只能從現在已經消失的三線小廠找訂單。
「我為什麼要把訂單給你?你的價錢最低是多少?」呂威徹初次跑業務,總要硬著頭皮去跟陌生人推銷,但是卻常常被被廠商拒於門外,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他都當作學習,這樣的心態也讓他快速成長。
**通路:
從掃街找訂單,經營通路
**一年多的業務工作讓呂威徹發現,就算能夠突破層層困難拿到訂單,最後還是必需犧牲利潤,用低價贏得大廠青睞,再加上景氣開始轉壞,呂威徹卻已經看到了電子製造業的艱困。
2001年,當時才26歲的呂威徹,找了3個都是業務出身的好友一起成立菁山科技,自創「電池先生」品牌,做起筆記型電池貿易的生意,除了代理原廠電池,同時也銷售自有品牌「電池先生」的副廠電池。
但是沒有大廠人脈、沒有經銷商關係的年輕人要如何展業?呂威徹與好友拿出當年做小業務的基本功夫,攤開市區地圖,把重要商圈一塊塊畫出來,開始逐店逐戶地遞名片,介紹自己的代理商品。
「那時候白天掃街,晚上還要跟國外聯繫、回覆客戶的電子郵件,雖然很忙很累,但是絲毫不覺得辛苦,」經過一年多努力,菁山科技的訂單隨著灑出去的名片成正比地成長,營業額從第一年只有700萬元,快速成長到6000萬元。
**合作:
與IBM攜手合作,營利攀升
**
業務拓展愈來愈上手,去年營業額甚至逼近一億元,但是呂威徹卻遇到了創業後的第一次低潮,隨著3C商品經銷商快速的增加,呂威徹不免擔心,「如果電池先生只是會銷貨的通路商,這樣的模式能夠長久經營嗎?」
對筆記型電腦廠商而言,電池這類消耗品,雖然使用者會有汰舊換新的需求,但是,和整個產業規模相比,電池能夠創造的利潤是微不足道,呂威徹卻認為,從2000年到2004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高達1億2000萬台,而且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隨著筆記型電腦的普及,他的商機就愈大。
為了讓經營模式更清晰,呂威徹把產品從筆記型電池擴大到手機、數位相機、PDA等各種電子商品的電源供應器,並且把既有的經銷網絡,重新成八大類。
順著新架構,呂威徹過去一年,一口氣開設了4家電池專賣店,7個海外分公司,並且積極地招兵買馬,準備大展身手。「Clement(呂威徹的英文名字)雖然年輕,但是他的商業觸覺很靈敏,而且充分授權,讓我們都很放心跟著他往前走,」去年才加入菁山科技的負責電子商務部門的卓如岡說。
今年5月,菁山科技意外得到一份「禮物」,就是IBM個人電腦事業處主動上門洽談NB電池經銷的合作機會。「我跟Clement其實是不打不相識,」IBM個人電腦事業處NB電池的產品經理魯道正指出,當初會注意到菁山科技,是因為他發現IBM原廠電池不斷降價,但是銷售情況還是不如電池先生的產品,因此在去年資訊展上,魯道正直接跑道菁山科技的攤位上一探究竟,在正式接觸後,他發現菁山科技的團隊對於電池電源類產品專業知識豐富,除了銷售外,也能經營電池售後服務,與一般經銷商截然不同。「Clement專注在電池電源上的經營模式是一種創新,可以刺激其他傳統經銷商去思索更好的銷售模式,而不是一直陷在價格競爭的殺戮中。」盧道正指出。
經過3年多的摸索,呂威徹今年定下1.5億元的營收目標,如果達成,菁山科技也就開始真正獲利,但是呂威徹看得更遠,「我在面試人的時後,通常第一個問題是:你是來找工作,還是來找機會的?」呂威徹說,這麼大的市場,他需要一起挖掘商機的伙伴,而不是只做事領薪水的員工。看來,呂威徹不但看到了小電池背後的大商機,也有信心要把菁山科技,變成電池專業中的巨人。
呂威徹 小檔案
職稱:菁山科技 董事長暨總經理
出生:1974年
學歷:Indiana State University
經歷:菁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異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業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