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田道夫(Michio Akita)是日本備受尊崇的工業設計師,也是知名工業設計公司Design Basic創辦人,近年曾經兩度獲得Good Design大獎。此次,秋田道夫受時代基金會之邀來台,接受《數位時代雙週》專訪,他指出台灣設計師的侷限,及台灣急需的文化設計內涵……以下是秋田先生給台灣設計工作者的建議。
設計師就像是心理醫生及廚師。我在日本擔任自由設計師,常常與企業的執行長見面,聽他們的想法與理念,將之翻譯成一般人的語言,利用設計的手法加以包裝,為執行長與企業說出他們的想法。
但在此之前,設計師必須跟這些高層人員變成朋友,重要的是他會樂意與你分享想法,他想要的是中國菜中的四川菜?北京菜?只要他清楚講明白,我就能下廚為他炒菜,但前提是我們要充分溝通,否則萬一炒了廣東菜,就不合他的期望。
**台灣設計師原創性不夠
想太少做太多
**
去年底,我曾經來過台灣,與多間公司接觸後的經驗是,我認為台灣設計師的原創性有限,大家全都絞盡腦汁在想要怎麼「做」,卻忽略製作技術並非全部。重要的是不斷「想」,不是不停「做」;優秀的素描技術、製作流程只是溝通工具,正確傳達企業經營的精髓與文化,才是好設計。
根據我的觀察,台灣設計師一直徘徊在美國與日本文化中間,缺乏自己的意見,我建議台灣設計師應該多重視自己原本的文化,而不是這也想要、那也想學。
譬如,在設計捷運閘門時,台灣就傾向美國化的思考方式,認為人性本惡,常會發生越軌的狀況,所以必須設計堅硬的推桿,以阻止乘客強行通過。但是日本人則相反,因為多數日本人都很守規矩,我曾經為日本一棟大樓設計一款閘門,只有一道薄薄的軟板門。這道門不是為了「阻止」乘客通過而存在,大家也都能輕鬆通過,不過要是真的有人強行通過,這道門也會發出警告聲。日本人對這道門的反應熱烈,甚至有人告訴我,能通過這道門進入大樓工作,就像登上飛機、感覺就像進入上流社會一般的舒服,所以我將之稱為「Welcome Gate(歡迎門)」,而不是有防禦性的「Security Gate(安全門)」。
你能發現,我的設計一向都秉持簡單素雅的原則,25年來,我的設計風格一直如此。從一個簡單、貼心的概念出發,只要是對的概念,根本不需多作強調或包裝。例如,我曾經為日本京都傳統餐廳設計一款收藏食物的盒子,我以紅、黑兩色作主色,加上簡單的幾何線條就成形。看起來很簡約,但是紅、黑代表了日本的傳統美學,也有人說這是男性與女性的結合、日常生活與節慶的分野……。這款產品包涵各種美好的文化想像,絕不只是個造型簡單的盒子而已。
**簡約不是簡單而已
是Simple+Rich
**
我認為簡約是一種對生活直接了當的反省,簡約的潮流不會因為時間逝去而「褪流行」,而會隨著時間累積更加豐富。有些人可能開始對簡約的風潮感到厭煩了,希望能有更多元文化的設計,我認為這可能是他們沒有真正瞭解簡約的內涵意義。
我必須強調,簡約設計不是線條、外型簡單而已,必須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作支撐,用英文來解釋就是「Simple + Rich(簡單加豐富)」的概念。強調簡約的產品外型可能很簡單,但內在卻有多層意義。譬如,我曾經設計一款咖啡機,造型非常簡單,由兩個上下對稱的三角形組成。但是,我考量到隨著天氣不同、燈光打法不同,這個咖啡機展現的風味也不一樣。這些要素都是設計師應該考量的,你要自然地與環境融合?還是反過來要產品去影響環境?這些都取決於你最直接的反應,根植於你的文化與設計直覺。
台灣人的文化與設計直覺,該是什麼?這是你們要摸索的地方。台灣設計的確在進步,但是仍有許多待加強的空間,我建議設計師要多用心去觀察,作一個設計師,沒有什麼特質比觀察更重要。
我沒有獨門創意心法,但我常常到人多的地方、咖啡廳裡,因為人多的地方通常就會有問題產生,設計師就要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譬如我搭電梯,看見電梯按鈕太低,乘客必須要彎腰按鈕,這就是不好的設計;我用同步翻譯機,就會發現接收器與耳機為什麼有三個大小不同的鈕?如果只有一個不是更簡單嗎?留給自己空間用心觀察,就會找出好設計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