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程式抓BUG還不如抓真的蟲?
寫程式抓BUG還不如抓真的蟲?

「你們知道Snap Inc.(手機程式Snapchat的母公司)的毛利率(gross margin)是多少嗎?」上週某一天中午,我一邊用環保免洗刀切著烤半雞,一邊對圍在廚房一起用中餐的年輕同事們提出這個問題。

「60%?」資格最老但仍然是千禧世代的A君小心翼翼地猜測。

「70%?」暑假剛加入我們、前職為新創工程師B君加碼跟進。

「80%!」真正千禧年出生、芳齡十八、來自密西根的交換實習生C醬充滿自信地大喊。

Snap Inc.過去三年營收、銷貨成本與毛利資料.jpg
Snap Inc.過去三年營收、銷貨成本與毛利資料。
圖/ Yahoo! Finance

當我告訴他們Snap Inc.去年毛利只有18%,更之前的兩年都是負值時,三位狂熱的Snapchat使用者立刻你一言我一語,評論著公司在這個階段還在花很多行銷費用爭取使用者,所以「毛利」才會這麼低,直到我提醒他們:

毛利為營收扣除銷貨成本(COGS,Cost of Goods Sold),並不包含行銷費用(Sales & Marketing)在內。

「如果你們去閱讀公司財報,會看到比較仔細的解釋,就可以知道Snap Inc.把哪些支出歸為銷貨成本。但直覺來說,這些銷貨成本應該包含了伺服器營運費用、導流支出(TAC,traffic acquisition costs)⋯⋯等。」我瞇著眼睛把最後一點碎肉從雞骨上剔除,用叉子送入了嘴巴。

「但是這不合理啊!我們Hardware Club投資的很多硬體新創,毛利最少都有五成。怎麼Snap Inc.這樣的社群網路反而毛利只有不到兩成?」沒有受過金融專業訓練的B君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是不是因為轉換率太低?」好歹是商業學校出身、而且加入公司兩年來已經被我震撼教育過多次的A君試探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完全不知所云的C醬愣愣地看著他。

「沒錯,就像臉書以及推特這些免費使用的社群網路一樣,如果龐大流量轉換成營收的效率很低,因應吃白飯的龐大流量的伺服器和導流成本少不了,但營收反應不出來,毛利自然就會低,甚至會是負的。」我抽了張紙巾擦了擦嘴,起身將盤子裡光可鑑人的雞骨頭倒入垃圾桶中。

「臉書最早幾年毛利應該也是負的,但因為廣告轉換效率很快就拉上來,所以到申請上市時毛利率已經將近八成。推特上市當年毛利率也到六成,但在更早的2010年毛利率還是負的。」我站在流理台背對著三隻小豬,一邊刷著牙一邊吐著泡沫地解釋道。

公司營運的真實狀況得靠分析師重組財務數字後的判斷

「但是我聽說Snap Inc.在行銷費用上支出非常龐大,如果毛利率真的這麼低,公司真的沒問題嗎?」被我激起好奇心的B君拿出了筆電,開始搜尋了起來。

「你說的沒錯,去年全年Snap Inc.營收不到$1B,但銷售、市場和一般行政費用卻高達$2B,再加上研發支出約$1.5B,公司的營運損失(Operating Loss)高達$3.4B,因為沒有支付利息和稅金,這個數字也是公司的淨損(Net Loss)。」我嘴裡咬著牙刷,手指著B君筆電螢幕上顯示的Snap Inc.去年財報資料,逐欄解釋給瞪大了眼睛的三隻小豬們聽。

「但是傑瑞你不是一直說過,這些行銷支出很高的網路公司,如果降低行銷營收就會下滑,其實很多行銷費用是沒有長期效果的,更接近通路成本,應該列為銷貨成本嗎?」 A君似乎已經察覺到我提起這個話題的目的了,討好似地把我電過他很多次的主題提了出來。

「是啊,這就是為什麼追蹤Snap Inc.這樣的公司不能只看公司整理的財報表格的原因。公司一定會在符合會計準則的規定下,以對自己表面上最有利的方式歸類支出項目,但公司營運的真實狀況是否如此,就得靠分析師自己重組財務數字後的判斷。」我啜了一口咖啡,繼續說道:「以Snap Inc.來說,要跟臉書和Instagram抄襲的Stories功能競爭,得不斷下廣告搶新用戶或者把流失的用戶搶回來,這些用戶留存率(retention rate)不見得有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所取得的高,廣告收益轉換率也可能更低。如果我是負責追蹤Snap Inc.的分析師,我會試圖推算出這些行銷支出有多少比例其實根本是銷貨支出,然後重新調整財報計算真正的毛利率和營業淨利率。」

三個千禧寶寶面面相覷。他們屬於行動裝置的世代,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醒著的時候眼睛就是黏在智慧手機螢幕上,不管是Snapchat或者Instagram,他們都用得爐火純青,能夠有機會加入一個獨角獸新創或者風險資本公司,也是他們這個世代理所當然的夢想。但現在他們的偶像之一Evan Spiegel創辦的獨角獸,被一個中年歐吉桑戳破毛利率慘不忍睹,很明顯動搖到他們青春無敵的自信⋯⋯。

是不是傳統產業,跟毛利率、成長率或者客戶留存率並沒有絕對關係

「如果我跟你們說有另一間上市公司也是獨角獸,去年營收高達$2.74B,相較於前年成長14.5%,毛利率超過八成,客戶留存率高達八成五。你們覺得這間公司是做什麼生意的?」我帶著虐待狂的微笑趁勝追擊。

「一定是SaaS(Software-as-a-Service)類型的公司!」C醬不疑有他地按鈴搶答。

「而且應該是B2B的,因為如果是B2C通常用戶留存率不會很高,得一直花行銷費用獲取新用戶。」眼看被菜鳥搶得先機的B君迅速地加碼,還不忘整合入剛剛Snap Inc.討論的心得,慢了兩步的A君則選擇沈默觀望。

我在筆記型電腦上敲了幾下,找到了這間公司的官方網站,把螢幕轉給他們看,然後開心地看著他們下巴瞬間掉垮在桌子上。

「這⋯⋯我沒看錯吧?這是病蟲害防治(Pest Control)公司?」A君囁嚅著。

「是物聯網新創吧?要不然不可能數字這麼漂亮。」B君不死心地捲動著瀏覽器,儘管網站上那些各式膚色穿著工作服的「抓蟲專家」和鮮亮顏色的卡車的照片,讓人一點也無法聯想到物聯網之類的酷炫玩意兒。

「啊!這個logo我看過!我家附近偶爾會看到他們的卡車!」來自美利堅的C醬像是發現新大陸地高喊!

我給他們看的網站是一間叫做Rentokil Initial plc.的英國上市公司,這間公司成立於1925年,是全世界最大的病蟲害防治公司,其業務顧名思義,就是提供企業或者家庭用戶病蟲害防治服務,包含嚙齒類、爬蟲類、蚊蟲類⋯⋯等,都在他們的業務範圍內,目前全球員工高達一萬七千人,其中大部分是領有病蟲害防治執照的技術人員。

「這怎麼可能?這不是傳統產業嗎?」B君的呼喊聲中不無羞憤感,反應慢卻因此逃過一劫的A君在一旁竊笑。

「是不是傳統產業,跟毛利率、成長率或者客戶留存率並沒有絕對關係,這世界上有許多傳統產業,領導廠商已經取得相當穩固的防禦力,在競爭結構上擁有絕對優勢,所以可以穩穩地享受相對高的利潤率,客戶回流也很穩定。」

「但是傳統產業成長應該都很慢啊!」B君仍不死心。

病蟲害防治龍頭Rentokil Initial市值與過去五年股價走勢.png
病蟲害防治龍頭Rentokil Initial市值與過去五年股價走勢。
圖/ Yahoo! Finance

「一般來說是沒錯,但有些傳統產業因為總體環境變化的關係,可以享受比總體市場更高的成長率。以病蟲害防治來說,全球人口持續增加是不可逆的趨勢,而且一反嬰兒潮世代趨勢,現代的人口再度湧往大都會,導致都會人口密度節節上升,再加上全球暖化,整體來說病蟲害市場是會持續上升的。尤其在商業病蟲害防治上,例如餐廳或者食品業者,在社群媒體的發酵下,一個病蟲害案例,一張照片,就可能迅速在社群網路上傳播,導致公司重大損失,所以在病蟲害防治上通常願意花費更多以確保萬無一失,所以整體來說這個市場是看長的。這也是為什麼Rentokil Initial這個產業龍頭去年還可以有雙位數字成長,市值也超過七十億美元。」

「如果傳統產業也可以成長,那我們這麼辛苦投資新創幹嘛?」B君像是洩了氣地抱怨道。

「那你就錯了。正因為這樣一個傳統產業,竟然還有健康的成長率和相對高的毛利率,才更有顛覆的潛力,要不然你以為我幹嘛研究Rentokil Initial的財報?」我用盡量溫柔的口氣對B君說道,一旁的A君拍拍B君的肩膀,一副自己也是過來人的樣子。

「傑瑞的意思是說,越是躺著賺的傳統產業,經營階層越懶惰,越是新創顛覆的好機會。」儘管是老鳥口吻,但A君基本上只是重複我過去多次教訓他的對話內容而已。

「知道了還不趕快去幹活挖掘出這些新創來?」我笑著揮了揮手,結束了公司的午休時間,三隻幼鳥垂頭喪氣地走回各自的座位。

本文由楊建銘授權轉載自其風傳媒專欄。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物聯網 #新創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