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電子電機工業同業公會(簡稱台灣電電公會)日前發布的《2004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與風險調查》報告中,蘇州市區意外跌出了台商投資推薦的14個A級城市排名,而屬於B級城市的第一位。
在2003年的調查中,蘇州市區已從2002年的第一位跌到第七位;此番再度下跌,對蘇州市區顯然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而整個蘇州地區也只有昆山排在第四位。「這個排名對吸引外來投資當然會有影響,」蘇州市外經貿委辦公室負責人表示。
**缺電缺地排名一再下挫
**
「影響蘇州市區評分的主要是缺電和缺地,同時蘇州的台商也抱怨高速公路塞車嚴重,」負責此次調查的台灣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說。
說起8月初的停電,一位為華碩生產配件的廠商還心有餘悸,「華碩等大廠當然沒事,但是我們就保證不了,」這位公司的負責人說,當時連續4天,整個公司都沒有用上電,無奈之下只好向蘇州市台商協會求助,才發現和自己一樣連續4天沒電的中小台商,都在向台商協會反映這種情況。
蘇州市台商協會緊急向蘇州電力公司查詢,得到答覆稱,從三峽電廠送往華東電網的一根線路跳電,因而蘇州必須限電。「杭州蕭山同樣也缺電,但是對台商的安撫工作做得比較好,」呂鴻德說。
也有台商抱怨,從蘇州到上海短短100公里的路程,由於滬寧高速公路常堵車,很多產品運往浦東國際機場耗時太長。而交通恰是蕭山的強項。蕭山雖然只是附屬杭州市的一個區級城市,但擁有一座國際機場,從工廠出貨到機場,半個小時左右就可抵達。
蘇州的台商要空運,幾乎完全依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在2003年之前,蘇州台商貨物空運是透過上海虹橋機場,但是自上海將貨運機場轉移到浦東國際機場之後,以前到虹橋機場的貨車現在要多跑80多公里,運輸時間也增加了兩個多小時,整個運費也因此上漲了20%。 在整個蘇州,1982年第一次土地調查的時候還有耕地593萬畝,但是到了2001年就下降到了451萬畝,而且這種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趨勢仍在加劇。而蘇州市區,缺地的情況則更加嚴重。
**台商投資出現候鳥形態
**
在蘇州一家頗有名氣的台灣IT公司工作了4年的王佳(化名),已經決定離開蘇州,轉而去北京發展。「4年裡我的薪水一直沒有太大提高。台商在蘇州已經形成一個密集的網路,各家公司之間只要一打聽就可以知道對方員工的薪水,透過跳槽實現加薪很困難,」王佳說。
在王佳看來,蘇州雖然也聚集了大量的歐美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往往在蘇州建立的都是生產工廠,營銷和市場等部門往往都設立在上海和北京等地。蘇州市政府研究室的一份內部調查顯示,到2000年時,蘇州吸收的外來投資中第二產業占85%,但是在這85%的二級產業中,60%為組裝類或是粗放型的加工工業。
「與東莞地區相比較而言,蘇州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投資的台商規模大一點而已,」王佳說。在蘇州,很多台商剛來的時候都是租賃廠房,這些廠房往往由蘇州等地的各個開發區投資建設,由於沒有廠房等不易搬遷的固定資產,造成了台商的「侯鳥」形態,尋找下一個能夠提供優惠政策的地區搬遷。
「今天來投資,明天就走了,不過是3到5年的時間。」王旭章分析說,「對台商的投資要客觀估計,他們總是一波一波的走。」在台商的大規模投資之下,整個當地經濟完全由台商占據主導地位,中國本土的經濟力量並沒有發展起來。
雖然從數字上來看,蘇州的一些台商往往年出口額都高達數10億美元,但是這些企業是「兩頭在外」:原材料和市場都在國外,對國內企業的拉動作用並不大。「在3到5年的優惠政策到期之後,隨著當地的生產成本逐步上昇,台商慢慢遺棄蘇州合情合理,就像此前慢慢從東莞往長三角轉移一樣。」蘇州一負責對外招商的官員表示。
**環渤海灣是下一個熱點
**
台灣電電公會總幹事許勝雄帶領仁寶、瀚宇彩晶等台灣製造業者一行53人到山東的威海、煙台、濟南等地考察投資環境,並在青島同海信、海爾等公司進行了洽談。「山東基本上不太缺電,地價也比較便宜,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限電要到2006年才可以解決。」隨團在山東考察的呂鴻德告訴記者。
「下一波台商投資的重點應該是環渤海灣地區,」台灣元富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翁基能分析。在翁基能看來,由於環渤海灣地區現在土地成本相對低廉,而且靠近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人才儲備充分;而另一個有利之處在於,環渤海灣地區由於靠近日本和韓國,這樣投資在此地的台商可以和日本、韓國更好的互動;到環渤海灣去也是一樣,是布局上的考慮,而不是搬遷。台商北上環渤海灣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呂鴻德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