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共享~數位時代的創意棲息地
創意共享~數位時代的創意棲息地
2004.09.15 |

創意共享(Creative Commons,底下簡稱CC)的授權條款於2002年發布,台灣隨即加入iCommons國際合作,今年9月4日中研院資訊所在台北舉辦正式發表會。在全球CC創意文化運動中台灣的步伐算是相當活潑而積極,完全不輸給其他二十多個初期發起國家。當天CC創辦人Lawrence Lessig教授親自來台發表「自由文化」的演說,音樂人朱約信、翻譯名家朱學恆、以及創作CD-PRO II的劉裕銘先生都以自身經驗現身說法。所謂CC,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觀念,卻有著改變數位時代創作體制的巨大潛能。

**CC提供創作者自由選擇授權形式,也解放了使用者「再創作」的自由

**
1980年代後期,各國著作權法在美國的推動下,逐漸往賦予作品在創作完成時自動「保留所有權利」(All right reserved)的方向發展。這同時也意味著,使用者必須要負擔「取得授權」的完全責任。這種法律調整有鼓勵創作的背景存在,它快速放大了授權交易的規模,在創作人之間安插了大量的中間人(譬如:律師),卻也因此埋伏了窒息數位時代創作文化的危險因子。
拜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之賜,創作品取得、再製、傳送的成本變得極低。數位時代核心的創作品,「資訊」而非「實體」,先天上便具有「公共財」無排他性與競爭性的特性。出於避免創作誘因不足的理由,著作權法的產權控制與程式碼的技術控制日趨嚴密。其結果是兩種極端主義的對抗僵局:一邊是越來越嚴苛的著作權管制主義,另一邊是越來越囂張的盜版無政府主義。對方各自成為自身強化武裝的理由,造成了相互增強的惡性循環。
網路時代究竟有沒有「第三條路」?有,那就是CC的理論與實踐!立法院剛在艾利颱風中通過甚至比歐美國家更嚴苛的著作權法修正。除了因為美國貿易制裁壓力,不外是為了「抑制盜版」與「鼓勵創新」。但從CC的角度來看,這兩個理由不見得成立,強化著作權法律保護並非是唯一、正確的解決途徑。
CC的替代方案平淺而務實。相對於「保留全部權利」對「取得授權」高築的困難度與對「合理使用」的壓縮,CC鼓勵創作者就一定的授權組合中選擇「保留部分權利」(some right reserved),讓使用者可以自動取得再製及衍生新創作的授權。這樣一來,也就將著作權法所引入的大量「中間人」給移開。這些授權組合的要件包括「姓名標示」、「禁止改作」、「非商業性」與「相同分享」。
換言之,在保留一定著作權(譬如:姓名標示)與在特定條件(譬如:非商業)下,CC授權條款解放了公眾自由使用的範圍。CC提供了創作者自由選擇授權形式的可能,也解放了使用者「再創作」的自由,是個兩全其美的作法。數位科技的潛能不必然要導向盜版氾濫,它賦予我們的創作潛力可以被正面地釋放到「創意公共園地」(creative commons),這個Lessig所謂在財產與法律控制之外,孕育與激發創意的「自由空間」。
CC並不僅止於技術層次的授權調整,作為捍衛數位時代「自由文化」全球運動的一支,它其實深刻地挑戰著我們被灌輸的經濟常識。

**CC讓創作端的創作熱情可以發揮,分享與回饋更激發創意的內在動力

**
什麼是「創作」?創作是對過去累積創作的重新組合。塗鴉、剪輯、合成、拼貼,Creativity is about Remix! 學習能量與速度最快的兒童成天不都專心玩這些?「數位時代」常跟「創意想像」劃上等號,正是因為數位媒體允許我們重溫童玩時期的那種創作自由,不是嗎?當下的使用者是未來的創作者,當下的創作者都是過去的使用者。CC讓創作端的創作熱情可以發揮,讓消費端的創意自由不受壓抑。
創意的動力在哪?「全部權利保留」出自於一個簡單的回答:金錢是激發創意最核心且有效的誘因,而強化著作權法可確保並擴大它。但這其實是對「創意」非常窄化的理解。全球已有數百萬的企業、藝術家和創作人採用了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創意社群在全球蔓延,風潮持續燃燒。她們都為了什麼?事實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創意不必然,也不主要,跟金錢上的報償有關。分享與回饋、成就感與感動、成長與尊嚴,都是更能激發創意的內在動力。CC是創作者在網路上邀約分享的友善訊號:「歡迎來唱我的歌」!(朱約信的CC授權歌曲) 「公共財」是問題?經濟顯學告訴我們,公共財先天有效率問題,如果我們可以透過像著作權法的整備與程式碼的控制,彌補它作為「不完整商品」的缺憾(掛上價格!),那麼市場會刺激出創意的最大化。然而,這種思考直接造成「公共財」的萎縮,反而是數位時代創意文化的警訊。創意需要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的滋養,而非誕生於律師與經紀人間的授權談判。透過「部分保留權利」與「合理使用」的善意互動,創意才能在法律與商業控制之外的自由空間,找到活潑繁衍的棲息地。

**CC是從創作者的「私人權利」出發,建構出彈性合理的著作權層次

**
CC台北發表會的前一天,剛好是美國《荒野法案》通過的40週年,這種巧合對正經歷土石流、地層下陷、淹水缺水磨難的台灣,隱然是一種啟寓。商業活動只是人類社會的表層,市場有其非市場的基礎。著作權固然可以像「價格抽水泵」般拿來汲取創意、累積利潤,但如果一昧地加壓授權的槓桿,擠壓到創意棲息地,會不會竭澤而漁,造成文化生機的地層下陷?
聰明的捕魚人應該懂得護溪的道理,適當運用CC授權去灌溉保育更多的「創意公共財」,才是深耕文化資產的商業遠見。
儘管進入後工業的數位時代,我們對於文明進步的想像卻往往還深陷在「大有為政府」與「完美市場」間拔河的「冷戰」思維。這種思維面對CC運動,一種常見的慣性攻擊聲稱它「反財產」(anti-property),是自由的敵人。這種說詞其實是經濟保守主義者召喚冷戰恐懼的過時詭辯。
CC不走極端主義,它的目標不過是,從創作者的「私人權利」出發,建構出彈性合理可行的著作權層次,用創造雙贏與更多的選擇自由,來解放數位科技的創意潛能。商業與法律、市場與政府、程式碼與著作權日益緊密的結合,正慢慢窒息數位時代的創意生機。在「市場」與「政府」之外「想像社會」,最終才是數位時代「脫冷戰」的創意挑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