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iller App:12步打造數位企業》書中,兩位作者在1998年形容網際網路是「太初渾湯」(primordial soup),嶄新的商業世界正從中浮現,就相當能掌握這種時代思潮。他們保證,轉型到這個新世界並不是那麼困難:「既然企業本身就是想像的產物,在虛擬空間做生意,只須在適應方式上稍做改變即可。」
由於網際網路榮景破滅,如此恣意的主張已越來越少見。但是,即使到了今天,把IT看做「改變一切」的革命動力欲望還是很強烈。有位《多倫多環球郵報》專欄作者告訴我們,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容或已經退潮,「另一波我稱之為超維網的浪潮正滾滾而來。」《商業週刊》則宣告「潛能幾乎無可限量的全球數位神經系統」已經浮現。
**電腦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
雖然我們跨進所謂「電腦革命」已經50年,要準確地論斷IT效應的範圍和形態還是很難。它真有轉化力量?它會變成真的轉化力量?事實是,我們還無法肯定地回答這兩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本著好奇、明辨和謙卑的心態展望未來。
當然,IT無所不在的事實十分明顯。電腦無所不在,而且好像什麼事都能做。它們簡化了所有的運算,讓我們輕輕鬆鬆的讀取龐大的資訊。它們透過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溝通、蒐集資訊、購物和執行每日交易的方式。各公司利用它們龐大的運算能力,把無數過去得經由手工完成的工作自動化,加快很多作業的處理速度,且往往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可是,IT是否已從本質上改變我們生活或工作的方式?我們很難如此主張。假設你把某人從1930年代拉出來,隨意放在今天的世界裡,他能了解自己的所見所聞嗎?答案是能。社會和商業(包括商業組織和流程)的基本結構、機關與作息上的變化,並沒有我們一廂情願所想地那麼大。
我們大致上還是「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兒女。
**資訊科技會不會改變一切?
**
回顧19世紀後半葉,便會發現令人不安的前例。1870年代時,也是全球陷入科技引發的投資狂熱,鐵路、海運和電報線路快速擴張,打開全球貿易的大門,激起大量的資本投資,結果是在生產急速增加、生產力飆升、激烈競爭和產業普遍產能過剩綜合影響之下,儘管全球經濟持續擴張,仍造成將近30年的長期通貨緊縮。在當時最主要的經濟強權──英國,其整體物價水準跌了40%。而在美國,從1867到1897年,大多數產品的價格都持續下跌。
那位《機械雜誌》作家的預言「樣樣便宜」,果然一語成讖,只不過跟他所想的不太一樣,效應也更複雜罷了。利潤跟著物價下跌,工商界苦不堪言。經濟蕭條蔓延,19世紀中葉根深柢固之商機無限的信念逐漸消失。工人丟了工作、農民和勞工暴動、各國紛紛再築起貿易壁壘。
如歷史學家蘭德斯(D.S.Landers)所說的,「未來進步無止境的樂觀想法,難敵不確定和愁苦感。」
當然,今天的世界已大不相同。我們比19世紀的前輩更了解全球經濟動態,也有更妥善的機制監督商務與貿易。歷史不太可能重演。儘管如此,我們要切記,引進新基礎科技可能產生複雜,且往往不可預測的後果,通貨緊縮壓力的加強、將技術工作轉到低勞動成本的國家,以及傳統競爭優勢的侵蝕等這些現象不應被忽視。資訊科技不會改變一切,卻可以改變很多事,有些變好,有些變壞,不論是好是壞,我們都需要投以仔細和清明的關注。(本文摘自第七章)
書名:IT有什麼明天?
作者:Nicholas G.. Carr
譯者:杜默
出版者:大塊文化出版
定價:250元
夫妻理財 雙首長制
書名:幸福.投資.333──丁學文、周玉琴的雙贏人生
作者:丁學文、周玉琴
出版者:方智出版
定價:250元
◆ 投資理財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不影響生活品質,並且注重資產的分配和管理。夫妻理財採取雙首長制、各自為政。女人一定要有錢,而且是自己賺錢,才能在投資、支出、消費等各方面擁有自主權。
◆ 做任何決策之前要先把自己拉高,不要看到什麼就以為是什麼。建立所謂的風險控管,了解自己對風險的承受度如何,評估自己的控管能力。
◆ 投資理財在哪裡摔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克服「貪心」和「捨不得」的慾望考驗。想要在股市獲利的投資人一定要做功課,最起碼要知道誰才是業界的個中翹楚。聽消息買股票,賠得多,賺得少。因為聽來的消息可能是傳遞好幾手的舊資訊。投資者要懂得過濾,並且多方求證。
提升說服技巧
書名: 贏在說服力
作者:羅伯.米勒斯、蓋瑞.威廉斯、亞頓.林
譯者:莊安祺
出版者:時報出版
定價:280元
◆ 本書提出的新架構,讓讀者了解如何發揮力量,影響他人。兩年針對約1700位企業主管的調查發現,說服的力量對下列五種對象最具影響力:魅力型、思想家型、懷疑論者型、追隨者型和控制者型。
◆ 要讓你的論點更能打動人心,首先你必須了解:1.你的提案必須針對顧客量身打造、2.決策主管的行為可以解譯、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在你影響他人前,先得正確界定他們的類型,否則即使是最傑出的說服技巧,也會造成反效果,尤其是在你誤把魅力型主管當成控制者型更是如此。要避免犯下這種大錯,你得要:1.注意對方的行為、2.運用消去法、3.把重心放在風險和責任上。
◆ 判斷決策模式的陷阱如下:1.混淆言語與行動、2.混淆個性與決策風格、3.混淆特例和一般的行為、4.混淆懷疑論者與控制者型決策者、5.混淆思想家型和控制者型決策者、6.混淆追隨型和其他類型的決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