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創業,就用社群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想創業,就用社群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本文摘自《我是GaryVee: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方智出版

要運用社群網絡把個人品牌變成有利可圖的事業,兩個支柱必須到位:產品和內容。 」 —《衝了!》第五章

產品和內容是打造生氣勃勃個人品牌的關鍵,這依舊是真理,未曾改變,但是發展內容及擴大其觸及範圍的方式絕對變了。

我在《衝了!》建議利用社群媒體的網頁服務(還有人記得Ping.fm嗎?)把內容同時發布到不同的平台上,然而,後來我才發現,這樣的說法引發一個誤解。我應該說得精確些:我的意思不是要你把同樣的內容放到不同的平台上,反之,我要你設計出高品質的原生微內容。 如果你還是新手,容我解釋:我指的是專門為你用來散播資訊的平台而打造的完美內容。

客製發文,適應不同社群媒體

Twitter的受眾要尋求的東西不同於Instagram的追蹤者;Facebook貼文要達到最大的影響力,就不能只是從部落格上直接剪貼下來的東西,或是理當存在於YouTube的十分鐘影片。就算你在不同平台上的受眾有所重疊,人們造訪不同平台時,抱持的心態仍是截然不同的。上Twitter的時候,人們可能想要跟上最新的時事;上Facebook的時候,人們可能想要追蹤朋友與家人的近況;要在午餐休息時間獲得一點娛樂,人們可能會上Snapchat;若在晚上有心情好好坐下來看幾部比較長的影片,人們就會上YouTube,如同上一個世代的人打開電視那樣。

你應該仔細思量,怎樣讓自己的內容適應不同平台,以便吸引造訪那些平台的受眾。創造這麼多內容看似嚇人,但有一個比較容易做到的方法:專心創作一個可以分裂出許多小段內容的支柱內容—能像兔子般繁殖的內容。

我也在《衝了!》中表明,絕佳的內容來自熱情與專業的加總。雖然在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上成為明星的機會有了倍數的成長,然而,肖想成為第八十八名的Instagram帳戶,你就必須確保自己時時更新知識,同時提供人們無法在別處輕易取得的資訊與洞見。而且,你還必須要用一個獨特並難忘的招牌風格來做這些事,沒有別條路可走—你的內容必須非常棒。對某些人而言,聽到這個事實可能跟被毒蛇咬到一樣,全身癱瘓,什麼事都做不了。別擔心,我這就給你抗毒血清:不用等到自己變成專家,設計了完美的網站,或是撰寫了十篇完美的部落格文章才能開始你的事業。正好相反。

從紀錄自己開始,讓觀眾與你一同成長

2009年,我只花三行文字解釋「讓學習的過程成為內容的一部分」這個概念,只是順道一提而已。當時我認為,如果你還年輕,還在建立信譽,這是可能的解決方法之一。然而,後來我漸漸明白,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應該是你的內容,這代表,如果你的熱情大於專業,那也不成問題,最受我們喜愛的那些偶像,並非生來就處於頂峰。起初,他們在地下室笨拙地瞎弄,他們把產品放在後車廂兜售,他們崛起,跌倒,然後又爬起來。我們唯一不能原諒的是那些不肯承認自己不完美、不願承認自己犯錯的人。

確實,絕佳的內容仰賴絕佳的故事,而宇宙裡的所有故事都已經被說盡了,然而,不是透過你的嘴巴說出來的。你是獨一無二的,可以提供任何人都不能提供的細節、觀點,以及微妙差異,這代表你不僅擁有產出獨特創作的能力—你本身就是獨特的創作。不要因為擔心得不到人們的注意,就試圖製作一支詩情畫意的YouTube影片,或是為了一篇機智的Facebook貼文而擬了四份草稿;反之,以任何可用平台記錄自己真實的生活,說出自己的真心話,讓人們了解你是誰,然後讓他們看著你如何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2015年底開始,我的攝影師DRock開始在我所有的工作時間裡帶著一台攝影機跟著我,如影隨形,除非遇到機密會議或去上廁所,否則攝影機從不關機。我想讓人們看看什麼叫「打拚」,看我如何在每一分鐘裡塞入那麼高的生產力(順便證明,就算你已經「有所成就」或是變成「大人物」,也不需要對每天往來的人擺個傲慢的架子,尤其是面對服務業者)。

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處理我在網友留言裡常看到的臆測:我誇大自己每天工作的時數。我希望人們看清楚,當我說自己週一到週五從早上六點工作到晚上十點,我是認真的,而且,我每天工作這麼長的時數,已經快要十年。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想要提供一個學習的工具給跟我同類型的人,我透過「觀看」和「實作」學習,而非閱讀。常常有人私訊問我,因為在螢幕上看我跟別人互動,或是聽我在車子後座隨機大肆批判,而從中得到有價值的東西。大部分的時候,我總認定那樣的時刻不會對任何人產生意義,所以當我得知某天我竟幫助到某人後,這件事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我不能跟每一個需要我建議的人會面,但我能夠以身作則,讓他們從我身上學習。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很可能會見到原本預計要見的人,但也會有隨機的相遇;我們很可能會進行計畫中的會談,但誰知道對話會往哪個方向走呢?記錄一切確保了每一次相遇與每一次交流都被捕捉,如此一來,當我在生活中突然遇上可以為追蹤者們提供價值的瞬間,才不會手足無措。記錄一切也讓我從必須隨時創作內容的壓力中解放。

打造個人品牌,從紀錄日常到與觀眾互動

每天三到四次,用Snapchat與Instagram的限時動態、YouTube的影片,以及Facebook直播來跟大家分享你眼中的世界。讓追蹤者認識你那脾氣暴躁的叔叔;讓他們看你午餐吃什麼;讓他們看你不甘願地做著又愛又恨的健身運動;邀請他們跟你一起搬進離婚後第一間公寓或是大學宿舍;帶他們一起度假或是出差⋯⋯把自己看成這場秀的明星及製作公司。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本質上都新鮮而有趣嗎?以正確方式呈現的話,是的。

透過記錄一切來打造個人品牌是一個絕佳的策略,尤其當你正在做一份總有一天要辭去的工作。在你還不需要從中牟利之前,就先在自己的利基市場內建立品牌並且產生影響力,如此一來,等你準備要離開現職,個人品牌會把你撐住,引導你走向下一個機會。

聽好,這個策略只能解決一個障礙:如何在沒有聲譽之時建立聲譽。然而,倘若你端出來的內容很廢,這個策略就沒用了,任何成就都奠基於內容的品質,抱歉,這是無法逃避的鐵律。當你產出平庸的影片與部落格文章,就不要期待平庸以上的成果;同理,投注一半的心力,你會連一半的目標都達不到。

話雖如此,現在廢,不代表永遠廢。本書訪問的許多創業者一開始錄製影音日誌或Podcast節目時,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而且顯而易見。但他們每天投入心力,分析內容,透過與受眾的互動來了解什麼樣的內容能產生共鳴,研究其他個人品牌的策略,看有沒有適合自己使用的部分。他們熱切而有條不紊地鍛鍊自身的技藝,如同一個外科住院醫師練習縫合傷口,或是一個即將投身職籃的球員練習上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兼顧創新與客戶需求,蔡司半導體以微影跟數位雙引擎助半導體客戶成長卓越
兼顧創新與客戶需求,蔡司半導體以微影跟數位雙引擎助半導體客戶成長卓越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蔡司半導體製造科技(ZEISS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ZEISS SMT)一向低調但卻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花費30餘年時間投入研發,與全球最大的晶片微影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合作推進極紫外光微影(EUV)技術,協助台積電等客戶將電路微縮至奈米甚至埃米級的精細尺度,打造更小、更快、更省電的晶片,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從EUV微影光學系統開始,ZEISS以光罩檢測與驗證、先進封裝與失效分析完善服務

「目前最令人振奮的進展是高數值孔徑EUV(High-NA-EUV)技術。」蔡司半導體技術長暨產品策略負責人Thomas Stammler博士表示,這項技術將幫助晶圓製造商邁向2奈米甚至埃米級製程,更好滿足人工智慧(AI)晶片等高效能應用需求。

蔡司半導體提供的服務不僅止於微影光學領域,隨著製程複雜度提升,蔡司因應客戶需求將產品服務範疇逐步擴展到光罩檢測、製程控制,以及先進封裝與失效分析等跨領域解決方案,協助半導體客戶創新與持續產業變革。

ZEISS SMT
蔡司半導體技術長暨產品策略負責人Thomas Stammler博士分享蔡司半導體的最新產品技術進程。
圖/ ZEISS SMT

例如,蔡司半導體推出光罩檢測與驗證系統–AIMS® EUV–協助晶圓製造廠模擬EUV設備的真實運作條件,判斷光罩上有那些關鍵缺陷,缺陷修復後還可以協助驗證是否有修復成功,確保光罩品質,進而保障良率與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先進製程逼近物理極限,產業轉向先進封裝尋找新突破:無論是以3DIC進行堆疊、還是以Chiplet進行模組化設計,都讓晶片可以在效能與能耗之間找到新平衡。蔡司看準這波趨勢,不僅提供異質整合相關設備,更將其在醫療影像、顯微鏡等領域累積的技術力,延伸到半導體檢測,讓解決方案更具差異化,也能快速回應市場變化。

化180年經驗為創新基礎,以數位化驅動持續創新

蔡司半導體為什麼能成為艾司摩爾EUV與High-NA-EUV微影設備的光學系統獨家供應商?答案來自近180年的技術底蘊與持續創新的企業文化。

「近180年的累積,讓我們能挑戰極端工藝,例如打造原子級平整度的EUV鏡面。」Thomas Stammler進一步解釋,蔡司半導體不僅傳承傳統光學工藝,也擅於跨域創新,將演算法應用於光學設計、利用AI提升檢測精度,並透過數據串聯製程控制。

事實上,蔡司半導體早在許多年前就將數位化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與產品服務等環節,持續優化核心競爭力。舉例來說,為了讓EUV設備鏡面達到原子等級的平整度,蔡司半導體在設計階段便透過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模擬、修正與驗證,確保鏡面平整度符合預期;此外,也將人工智慧與數位化科技應用在光罩檢測、修復、量測,確保產品功能有利於客戶發現與修復缺陷、進而提升良率等。

以客戶需求為核心,鏈結供應鏈資源與力量成就共好

「我們的數位化應用不僅是單純的優化產品,而是支持客戶共同研發,解決真正的營運痛點。」Thomas Stammler進一步指出,台灣半導體客戶具備技術領先地位,需要在地團隊與客戶進行定期且密切的互動溝通以確保創新模式與客戶需求一致。「我們有很多前瞻技術測試與驗證都是從台灣開始,這也是我們會持續加碼台灣投資的原因之一。」

台灣蔡司半導體總經理范雅亮面帶微笑地解釋:「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具關鍵地位,台灣團隊的角色不僅僅是銷售與售服,更參與研發與應用工程,鏈結全球資源,快速回應客戶問題,同時,確保技術解決方案與客戶需求一致。」

ZEISS SMT
台灣蔡司半導體總經理范雅亮表示,蔡司半導體的全球在地組織架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回應客戶與市場需求。
圖/ ZEISS SMT

這份承諾,不僅是技術合作,亦體現在人才培育。為了讓在地團隊與德國總部保持同步,蔡司半導體建立跨國人才交流機制:不只是派台灣工程師到德國進行長期訓練,也讓德國專家定期來台灣與團隊共事,形成雙向交流的人才循環。「透過雙向交流模式,台灣工程師能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技術脈動,同時把在地客戶需求回饋給德國研發團隊,加速解決方案的落地。」范雅亮如是說道。

為了向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圈傳遞:蔡司半導體全面布局「前段製程到後段封裝」並提供相應產品服務,於SEMICON Taiwan 2025國際半導體展期間,以論壇跟專家座談等多元形式與台灣生態圈互動,以全球資源、在地合作的方式,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圈一同前行。

展望未來,蔡司半導體不僅會持續投入技術創新,也會從各個面向深化與台灣的連結,協助客戶持續突破極限,邁向卓越成長。

更多資訊歡迎官網了解:蔡司半導體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