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顧客需求由機器人處理!中國第一家網銀如何用AI讓服務升級?
98%顧客需求由機器人處理!中國第一家網銀如何用AI讓服務升級?

純網銀議題近來在台灣被熱烈討論,走得相對快的中國在2014年就批准了第一家純網銀「微眾銀行(WeBank)」,靠著大股東騰訊旗下通訊軟體微信、騰訊QQ等龐大的用戶基礎,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純網銀業者。

相較於南韓首間純網銀K-Bank成立至今仍未獲利,微眾銀行上線第二年就轉虧為盈。要在傳統銀行獨霸的金融市場殺出一條血路,絕對不能複製過去銀行經營的舊思維,善用人工智慧(AI)、大數據的微眾銀行,就以科技為訴求打造全新的服務場景,要讓人人都是VIP。

上線第二年就轉虧為盈

2014年取得深圳銀監局頒發的金融許可證後,微眾銀行在2015年正式上線,除了是中國第一家純網銀,更是中國首家民營銀行,註冊資本為人民幣42億元,是由網路巨頭騰訊所發起,其他股東還包括百業源、立業集團、光匯石油等。

微眾銀行之所以能夠順利崛起,靠的就是騰訊旗下通訊軟體微信、騰訊QQ,龐大的用戶數撐腰,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純網銀,相較於去年南韓成立的兩家純網銀K Bank、Kakao Bank,面臨客戶成長趨緩、虧損擴大的瓶頸,微眾銀行在上線第二年就有4.01億人民幣的獲利,順利轉虧為盈。

微眾銀行
根據公開資料,今年(2018)上半年微眾銀行營收達到 41.9 億人民幣、11 億元人民幣淨利潤,這些數字幾乎接近去年一整年的營運表現。
圖/ 微眾銀行

賺錢的金雞母,來自微眾銀行的主力消費金融產品「微粒貸」,這是一款小額貸款服務,號稱是建立在騰訊背後的大數據基礎上,全程線上操作就能完成,標榜從借款申請至到帳平均不超過15分鐘,這些小額貸款金額平均落在500元到30萬人民幣,目前累計放貸款金額高達1,987億元人民幣(約台幣8,809億元)、服務超過2千萬用戶。

「微粒貸」之所以能創造如此優異的表現,微眾銀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員李斌曾表示,過去傳統銀行只願意借貸給白領用戶,忽略了年輕人、藍領階級的貸款需求,「微眾銀行要服務的族群,就是傳統銀行不願服務的用戶。」他說。此外,微眾銀行也跟中國最大二手車商優信合作,推出「微車貸」服務,在手機上就曾操作車貸服務。

根據公開資料,今年(2018)上半年微眾銀行營收達到41.9億元人民幣、11億元人民幣淨利潤,這些數字幾乎接近去年一整年的營運表現;目前全體用戶已經超過8,000萬,曾創下單日1億筆交易的高峰紀錄。

導入AI,讓人人都可以是VIP

微眾銀行近年也積極導入科技技術來優化服務,微眾銀行AI顧問楊強近日曾在《CNBC》報導中談到:「AI的出現,是為了改善人類服務流程,」他認為:「自動化並非人類服務的敵人,大家應該一起相互合作。」

以招牌產品「微粒貸」為例,導入行動化流程後,比起傳統銀行大大增加貸款申請、風險評估、個人理財服務等效率,「傳統銀行業是被動的,人們必須走進特定的空間才能得到服務,往往只有VIP客戶才能得到相對好的服務。」楊強認為科技的介入使得服務品質、效率一併提升,能讓「人人都可以是VIP」。

Tencent launches Robotics X to prop up its AI and
微眾銀行之所以能夠順利崛起,靠的就是騰訊訊旗下通訊軟體微信、騰訊QQ,龐大的用戶數撐腰,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純網銀。
圖/ Technode

他以借貸所需的風險評估為例,過去都需要靠人工來做,速度會非常緩慢,「你到現場提出的申請,可能一個月後才會收到回覆。」如今AI可以在幾微秒內就完成工作。同時,微眾銀行也導入虛擬機器人來協助客服,結合了臉部、聲音辨識技術,以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顧客在手機App上說出需求後,系統會透過演算法截取音頻,再處理成文本,最後自然語言處理便能判斷顧客想表達的意思,「現在有高達98%的顧客需求,都是由機器人處理的。」

股權被放上淘寶拍賣,估值意外曝光

今年11月,微眾銀行的第四大股東深圳光匯石油,因為與平安銀行上海自貿區分行有金融借款糾紛,上海市高等法院8月裁定光匯石油必須支付平安銀行3.39億元人民幣貸款,不過最後光匯石油沒能履行。

因此在微眾銀行成立將滿四年之際,光匯石油持有的1.2億股股權被放上淘寶網拍賣,外界從拍賣協議價、起拍價推估,微眾銀行估值大約落在1,470.07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6,650億元),意外讓微眾銀行估值曝光,先前曾傳出微眾銀行打算在A股上市,到時候估值可望上看5,000億人民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