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這一門學科,是未來所有要從事臨床工作的醫學院學生,不可或缺的基礎,但長達上百年,一直有一項無法克服的難關——空間概念。
「如果用傳統圖譜教學,很難建立空間感,」臺北醫學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主任張宏名點出難題。過去,學生只能看老師一邊解剖大體、一邊翻教科書對照,在腦中組合成結構的相對關係,也很難確認是否正確;即便現在有平板、PC輔助,但都還是被限定在螢幕的「2D思維」中。
就在29日,VR(虛擬實境)又再進一步推動醫療發展,臺北醫學大學和HTC旗下的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宣布成立全球第一間「VR解剖教室」,學生戴上VR頭戴式裝置後,透過看到360度的3D立體「人體」來學習。
2D轉3D,細節看得一清二楚
在教室中,每組學生的解剖台旁都配有一台VIVE Pro、共計有10組,透過解剖教學軟體「3D Organon」,就可以選擇查看4,000多個身體結構,包括組織、骨骼、肌肉、血管、神經及器官;再搭上無線VR眼鏡VIVE Focus,最多支持300台裝置同步觀看同一畫面,經過老師一番「3D」講解,就解決過去2D很難理解的結構及部位概念。
「北醫把這一套系統用在教育上,有點像教科書,教科書每年一改版,但我們是每個禮拜、每個月都在改版更新。」HTC健康醫療事業部資深處長鄭志偉說道,就像App一樣,一開機學生就會獲得最新的教材。
而這一套關鍵的軟體,也出自於2016年成立、團隊人數達百人的HTC DEEPQ之手。由HTC DEEPQ與澳洲團隊與其合作共同開發,其中包括不少外科醫師、解剖教授,而HTC完全買斷、擁有亞洲獨家代理權,一步步由平面、平板,晉升至VR版本,一套軟體加上硬體,費用約10幾萬。
而在醫療教育上,HTC DEEPQ的下一步是和中臺科技大學合作,應用範圍將更全面。
「解剖是第一步,之後還包含了臨床技能訓練,」鄭志偉舉例,比方說CPR急救,其實第一件事不該是直接開始急救,而是要確認周遭環境,先排除危險的事物,比方說火源、易觸電物,這在一般正常環境下完全無法模擬,但VR就可以;再進一步,CPR時按壓速度、頻率、深度,軟體都可以精準測量,告訴學生是否準確。
「就像考試一樣,做得對不對、準不準,分數很快就出來了。」簡單來說,VR不僅大幅提高醫療的準確度,也可以發現過去看不到的細節。
VR導入臨床應用,還得等明年
但要真正用在臨床,讓VR參與到醫療過程,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即便現在逾10家醫療中心都正和HTC DEEPQ洽談中,但就跟藥品一樣,臨床需要拿到政府的執照,目前仍卡在等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發放執照的階段,預計最快明年下半年才能正式導入。
但可以想像一下,未來會如何運用在臨床中?鄭志偉透露兩個面向:手術前和手術中。
「過去有些醫療糾紛發生,是因為病患的期望值跟醫生說明有落差,沒有溝通清楚。」鄭志偉舉例,若醫生要向病患說明手術到底有多複雜、難度係數有多高,就可以透過VR讓病患了解需要動手術的部位及構造,更直觀地說明,病患也更容易理解。
而在手術中,可以透過導航技術來「預測」,系統可以與CTA(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等影像合成,讓醫生精準了解每一個病患,開刀的部位應該在哪裡、甚至提前看到這一刀下去,哪些地方容易有危險,就可以提早標記及預防。
而這些介入到病人治療的臨床應用,需要以「病人資料」為基準來做;但HTC DEEPQ在三總、萬芳醫院,現在已經導入一些非臨床的應用,像是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醫病共享決策)。
「如果今天醫生要跟年齡較大的病患解釋,他的椎間盤突出,才會腳麻,過去只能拿模型比劃,現在透過VR,醫生可以給他看脊椎,病灶到底在哪一節、壓迫到哪個神經,對病人理解力相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