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餐廳或是消費者的飲食行為,現在隨著外送平台的興起正慢慢被改變,過去在台灣提到外送大家可能都會想到速食,現在則有許多精緻的餐點供選擇,餐飲業者也能針對外送平台推出新的餐飲品牌,以美國來說,手機外送正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預計在2020年,整體產業規模可以衝上759億美元(約新台幣 2.3 兆元),在台灣也有Uber Eats、Food Panda、Honestbee還有最新加入的Deliveroo競爭。
而在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外送平台的發展也是方興未艾,整體產業約有7億美元的規模,不過最近卻有部分餐廳陸續表態拒絕與外送平台合作。
印度食品外送興起,將連鎖餐廳帶進2、3線城市
比起餐飲業者自己養外送車隊,外送平台匯集各家餐館的資訊,不僅可以增加餐廳的曝光以及銷量,還能有助於減少營運、人事成本,平台提供的補貼折扣,更讓消費者有了精打細算的選擇。
在這股「外送經濟」的浪潮下,更衍伸出像是「虛擬餐廳」的營運模式,指的是沒有實體店鋪,只存在於外送平台上的餐廳,最大的誘因是不需要外場租金、員工的成本,而且廚房可以設在移動餐車中,對餐廳來說,在既有的營運成本下,還可以透過不同風格的餐點,擴張更多的客源。
同樣身為人口大國的印度,整體餐飲外送規模上看7億美元,像是最近印度最大的本土咖啡連鎖品牌Café Coffee Day,也推出虛擬餐廳滿足UberEats 的訂單需求。不過真正主導市場的是Zomato 和Swiggy 這兩家在地本土品牌,合計拿下印度80%的外送市場,根據外媒《Quartz》報導,總部位於班加羅爾的Swiggy,平台上已經有超過4萬5千家餐廳進駐,去年(2017)的營收達1,878萬美元,「我們把麥當勞、達美樂、Pizza Hut、漢堡王這些連鎖品牌,成功帶進二、三線城市。」Swiggy高層說。
這兩家外送平台頻頻出招,像是Swiggy 跟Zomato都紛紛推出共享廚房空間,讓餐廳可以利用閒置的空間,製作外賣的餐點,茶飲零售商Chai Point 甚至表示,與外賣平台合作的業績數據,已經成為展店的重要依據。
為什麼部分餐廳不喜歡外送平台?
然而看似前景無限的發展,卻也不免遭遇新舊商業模式的衝突。最近一些位於印度喀拉拉邦(Kerala)的餐廳,宣布從12月1日開始,將不再接受Zomato、Swiggy、Uber Eats、Foodpanda 等外賣平台的訂單。
業者背後的擔憂有兩個,第一跟當初Uber與計程車業者衝突類似,許多餐廳業者抱怨外送平台抽的佣金太高,「 Uber Eats 跟Swiggy佣金抽33%、Zomato抽22%,要降到10%左右我們才可能賺錢。 」當地餐廳業者還擔心,雖然外送平台看似幫助他們拓展生意,但未來大打補貼的折扣競爭,誰也不能保證不會影響到收入。
第二,外送平台提供用戶多元的餐飲選擇,當用戶習慣這種便利的消費模式後,有可能會以價格、距離、送餐時間來挑選餐廳,也就是說未來消費者有可能會把對於餐廳的忠誠度,逐漸轉移到外送平台上。
這次印度外送平台與業者的衝突,可能也是未來各個市場會遭遇的問題,要如何在這波商業模式的轉變下,保有與平台互利的合作,同時又不傷及本身的利益,將是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