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購物潮來襲!從 Google 搜尋關鍵字看消費行為趨勢
年底購物潮來襲!從 Google 搜尋關鍵字看消費行為趨勢

隨著時序邁入了第四季,在眾人開始歡慶一年努力收穫的同時,年底購物季也蓄勢待發。這股購物潮由數個購物慶典組成,從週年慶開始,隨著近年崛起的雙11、黑色購物節、雙12等電商引領的購物季加入,讓年底購物潮一年比一年蓬勃。這商機無限的第四季,摩拳擦掌的消費者都在找尋什麼樣的機會?讓我們透過 Google 搜尋,來為你揭開消費者行爲的關鍵洞察。

年底購物潮 9 月啟動

由週年慶打頭陣,我們看到消費者對購物的計畫早從 9 月就開始啟動,此時週年慶的相關搜尋量已逐漸增加。而近年新興的雙 11、黑色購物節(黑色星期五),則是接著在 10 月開始看到明顯的搜量提升;即使是在台灣剛崛起的雙 12,也可看到在 11 至 12 月有明顯聲量出現。一個接著一個的購物節,讓第四季購物搜尋熱力一路綿延不間斷。

Ying_Mu_Kuai_Zhao__2018-10-22_Xia_Wu_6.14.55_srcBT
圖/ Think with Google

這台灣年底購物的四大節日,在 2017 年都有非常爆發性的成長。搜量部分總體仍以週年慶為大宗,可能是因各商家週年慶時間有所差異,所以消費者持續地貨比三家使熱度不減;而其他購物節雖然搜量不及週年慶,但成長趨勢驚人:雙 11 的搜尋量年成長 76%,雙 12 也看到了 1.85 倍的成長。而國外風行已久的黑色購物節則由於台灣零售商的結合運用,年成長則高達 30 倍。

11 月購物高峰,跨產業都火熱

在第四季, 11 月儼然已成為購物季的高峰:越來越火熱的雙 11 購物節加上各家百貨的週年慶,以及伴隨著感恩節的黑色購物節,讓許多民眾在 11 月的購物次數與金額,比起過往增加不少。根據第三方調查,超過一半以上的台灣民眾表示曾在 11 月的購物相關慶典出手消費,其中在雙 11 的比例更高達 78%。也由於雙 11 是從網路發跡的特性,使得促銷活動大多集中在網路商家,因此高達 96% 的民眾雙 11 消費是透過網路完成,近三成則是於實體店面。

不論是實體或網路,無現金的付款方式成為主流選擇,也讓 11 月成為金融服務業機不可失的龐大商機來源。看準這波熱潮,各家信用卡也在購物季趁時推出相關刷卡優惠,助長了11月消費的新高峰。根據金管會資料統計,2017年11月的簽帳金額總計超過 2,336 億元,比起前個月成長 8.3%,有效卡率也突破 67%。不只是購物,第四季消費所串起的服務與週邊商機,可說是跨產業的共同旺季。

掌握購物商機,你不可不知的消費者行為

隨著年底購物商機蓬勃發展,各家摩拳擦掌、想要搶食這波商機的同時,不能不注意到其實消費者的行為已經改變。

1.更少耐心

電商近年在台灣遍地開花、競爭激烈。各家精銳服務盡出的同時,也讓消費者對服務標準的要求不斷升高。到貨時間12小時以內的相關字詞搜尋量年成長率達 58%;而在行動裝置上關於商品 “哪裡買” 的搜尋字詞在過去兩年成長高達 50%,有搭配 "買" 這個關鍵字的搜尋量也也成長了 60%。這些字詞不僅展現消費者強烈的購買意圖,迫切想要找到地點立即購入,也在在顯示出現代消費者越來越少的耐心。

2.更有主導性

現代消費者對於資訊的掌握度前所未有地高,也因此對購物決策更有主導性。海外購物相關搜尋量,如海外電商平台或是國外服飾品牌等字詞,年成長率達 35%。代表現在慣於搜尋的消費者,對購物的投入程度越來越高。他們不僅主動貨比三家、甚至比到國外,購物品項的物色範圍也不再限於國內。

3.更好奇

搜尋也讓消費者對於購物歷程中各項資訊的好奇可以得到解答。我們看到 “週年慶必買” 相關字詞年成長高達五倍以上。可見數位時代中的消費者除了根據自身需求出發,也會充分利用搜尋來精打細算、發覺更多值得下手的購物標的,確保不會錯過任何優惠。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消費者對購物時間以及消費效率的高主導性:他們積極使用搜尋來擬定購物清單,力求消費一次到位。

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各類商品都想一網打盡

消費者想在購物季入手的商品,除了高單價品類如 3C 手機、美妝保養品、家電之外,我們發現日常所需的日用品、甚至是保健營養品,其實也都是人們有高度興趣的目標。以下就讓我們從 Google 搜尋趨勢來看看,消費者在購物季節中針對各類商品的熱搜關鍵詞有哪些:

Ying_Mu_Kuai_Zhao__2018-10-22_Xia_Wu_5.37.21_sGref
圖/ Think with Google

3C 手機

在 3C 手機品類的前十大熱門搜尋字組中,全部都是手機型號和品牌名稱相關字詞,可見使用者有很明確的購買偏好目標。下半年通常都是手機旺季,許多品牌也會趁此推出旗艦新機,因此可以看到特定手機型號成為榜上熱搜字詞。

而觀察 2018 年 3C 手機品類的新進熱門字中,值得注意的是娛樂類商品正在崛起。可以看到熱門的電子遊戲機如 PlayStation、Switch 等年度搜量增加達 85%。而其他 3C 配件商品如智慧手錶或手環的每日搜尋次數也創下新高。隨著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影音娛樂,相關周邊商品的搜量也是非常火熱。無論是藍牙耳機或無線耳機,皆有 30% 以上的年度搜量成長。

Ying_Mu_Kuai_Zhao__2018-10-22_Xia_Wu_8.53.05_LOZOo
圖/ Think with Google

家電居家

從家電居家品類的前十大熱搜字串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季節悄悄地影響著消費者的搜尋行為。由於購物熱潮落在第四季,配合冬季常有的下雨、空汙狀況,使得空氣清淨機與除濕機的排名快速竄升。另外,在家電品類中,品牌與品項都是消費者搜尋的重要方向。不論是從需求家電類型出發,了解推薦、評論後再去鎖定品牌;抑或是從知名度較高的熟悉品牌出發,去看看旗下有哪些品項可以添購,消費者對於家電居家品項的搜尋是多元而非線性的。

當我們觀察 2018 年家電居家品類的新進熱門字時,可以看到幾個正在萌發的新興需求。隨著消費者美學意識抬頭、對於居家佈置更有主導性,造型家電成為搜尋亮點。其中,冰箱、電風扇、飲水機等大型家電,是消費者比較會在意造型的品項。

而單身以及小家庭等人數少的生活型態在社會逐年增加,也促使了微型、小型、迷你家電的需求提升達 1.3 倍。微型洗衣機的搜量,足足成長了將近 130 倍;協助家庭收納的迷你真空機,搜量也成長了 12 倍;單人沙發椅的搜尋量也是顯著增加。而小巧不佔空間的桌上型相關家電,如桌上型洗碗機、桌上型電風扇、桌上型油炸機...等,搜量也顯著提升 50% 以上。新興字詞中,更是看到如 “隨身冷氣”、“隨身空氣清淨機”..等。這些字詞顯現出家電品項的需求版圖正在改變,嶄新消費需求逐漸崛起:不論是租屋族希望方便搬家移動、小家庭希望家電功能齊全但不佔大空間,或是露營旅行族想要攜帶便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家電不再如以往笨重,可以輕巧移動帶著走。

Ying_Mu_Kuai_Zhao__2018-10-22_Xia_Wu_8.53.30_glDOT
圖/ Think with Google

美妝保養

觀察美妝保養的第四季熱搜排行榜,可以看到全部都由品牌字詞一支獨秀。顯示在美妝領域,其實消費者非常習慣從各家品牌切入。一方面可能是從自身習慣使用的品牌出發,趁購物季備貨;二方面則是想比較各家品牌在購物季推出何種相關優惠。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購物季時的熱搜排行榜中有不少價位較高的品牌出現,消費者可能希望趁此時機用較划算的價格入手高單價商品。

而觀察 2018 年美妝領域的新興字組,我們發現近期消費者對於天然、漢方配方的興趣正在增加。隨著網路資訊蓬勃發展、網路紅人當道,越來越多消費者也透過網紅的分享和推薦,來擬定自己的美妝購物清單。我們看到許多美妝相關搜尋字詞,如:刷具、蜜粉、眼影等,都會一併鍵入網紅名字。代表消費者希望透過他們的推薦和教學,來提前了解商品實際內容,藉此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商品。

儘管美妝領域向來都被認為是女性需求主導,但在近期的搜尋趨勢中,我們發現男性的美妝需求也正在崛起。保養相關字組中,包含 “男” 的相關搜尋字詞大幅增加;“男性眉毛” 與 “男性洗面乳” 是其中最熱搜的兩大字詞。而男用口紅的搜尋量也大大提升超過 85%。由此可見台灣男性的美妝保養意識正在抬頭,越來越注重自我的外在呈現。

Ying_Mu_Kuai_Zhao__2018-10-22_Xia_Wu_8.53.44_zYPvw
圖/ Think with Google

服飾配件

綜觀服飾配件類的前十大熱搜,如美妝領域一般,清一色都是由品牌字組成。不論是以網購為主或以實體店面為主的品牌,消費者都習慣在 Google 搜尋上先進行瀏覽,了解當季風格、熱銷新品、庫存狀況以及相關優惠等,來決定購物清單。

而在以品牌出發搜尋相關優惠的同時,全年不間斷的 “穿搭” 議題,也是消費者持續關注的一大重點。不論是針對季節、場合、單品搭配或是特定風格,消費者十分仰賴搜尋為自己找到打扮的靈感。在購物季節裡,品牌以優惠吸引消費者出手的同時,也別忘因應季節或節慶推出穿搭建議,在消費者有需求時提供最佳協助。

Ying_Mu_Kuai_Zhao__2018-10-22_Xia_Wu_8.53.59_1CtsZ
圖/ Think with Google

日用品

日用品類雖然普遍不算高單價商品,但由於每日需求用量大,精打細算的消費者還是會在購物季節尋找優惠價格,以便趁低入手。觀察前十大熱搜字詞,可以看到衛生紙及其相關品牌,與尿布及相關品牌,是兩大熱搜字群;居家清潔用品也榜上有名。對於這些需求量大的品項,消費者也發展出 “以量制價” 的購買習慣。從搜尋中看到,日用品大量購買的需求也比起過往顯著提升。家庭號、箱購等需求的搜尋量,年成長率達 2.4 倍。

而小確幸、小奢華的盛行,也體現在消費者對於日用品要求的改變。針對每天使用的商品,消費者期待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與享受。從搜尋中我們發現,美容化的洗髮精逐漸成為時下流行話題: “美容液洗髮精” 的搜尋量成長約 30 倍,而 “沙龍洗髮精”、“最好的洗髮精” 的搜尋成長幅度也有 30% 以上。即使是日用品,可以看到高主導性的消費者也是積極找尋著可以帶來不同體驗、富有差異化的商品來使用,為每天增添不同情調。

Ying_Mu_Kuai_Zhao__2018-10-22_Xia_Wu_8.54.11_ZDQh2
圖/ Think with Google

營養保健

隨著冬季到來再加上購物季,不論是自我健康保養或是送禮所需,單價偏高的營養保健食品也是第四季熱搜的一大主題。前十大熱搜字詞中,除了少數品牌外,大半是各種營養素或保健食品相關字詞。可見消費者在這個品項上也尚未出現非常顯著的品牌偏好,而是從廣泛的搜尋開始,先了解各種熱門保健品的相關功效及營養成分之後,才會進行下一步選擇。

而觀察每天眾多的保健營養相關搜尋中,我們發現各式各樣症狀與功效字詞中,與 “胃” 相關的搜尋佔了將近 15%。作息緊湊忙碌的現代生活,讓胃部相關不適症狀如胃食道逆流、腸胃炎等成為許多人的通病;壓力造成的失眠也是另一搜尋大宗。

面對蓄勢待發的消費者,品牌的行銷計畫是否也準備妥當了呢?抓緊這波熱潮,快參閱品牌購物季的行銷必勝心法

(本文轉載自Think with Goog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