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發布2019年台灣ICT市場十大趨勢,預測2019將是「重塑創新的競賽」的關鍵年,企業必須加快數位轉型的步伐,從上到下重塑企業的發展,若無法加速進行數位創新與技術應用,2022年將失去三分之二的市場機會。
IDC台灣區總經理江芳韻表示,數位轉型的競爭,強調適者生存。企業必須重新塑造所需的IT組織、IT技能,來面對節奏快速的世界,否則恐面臨淘汰命運。
IDC預計2019年台灣市場將受到十大趨勢影響,以下分為AI、產品、企業思維三塊來討論。
人工智慧無所不在
新一代對話式平台
人工智慧技術的推陳出新,正大幅改變產業,其中以整合自然語言處理(NLP)與聊天機器人(Chatbot)的對話式平台對產業影響大。
對話式平台將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整合,應用領域在個人化推薦、自動文件檢索、工作自動化、勞動力增強與提升、娛樂應用服務,以金融、專業服務、零售餐飲與媒體娛樂產業應用為領先。
群體智慧生態圈
隨著AI走入邊緣的趨勢下,終端設備的反應也變得越來越強大。IDC預測2020年50%的智慧型手機將搭載AI晶片;2022年全球25%的終端設備將具備AI邊緣運算的功能。
由於邊緣運算著重個人化與離線獨立運作,相關使用反饋必須透過網路回傳至雲端,再利用機器學習做更進一步的計算或流程改善。
IDC預測未來各個獨立的AI終端設備將相互連結,透過各類反饋資訊與機器學習,「群體智慧」(Federated AI)將逐漸成形。未來企業將建立可融合大量智慧終端、AI邊緣運算、機器學習的應用平台,這類平台將成為未來群體智慧生態圈發展基礎。
從人工智能到環境智能
隨著行動裝置、IoT物聯網、感測器布建的普及,未來人類所處的環境,人工智慧無所不在,環境智能中的終端與設備都必須自然融入環境中。IDC預期未來包括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終端微小化、能源採集等將是環境智能下的重要發展趨勢與機會。
強調產品速度、虛實整合
微服務架構興起
隨著雲端原生軟體(Cloud-Native App)、容器(Container)技術的普及,微服務的興起,意味著每一個服務都將由數十個、或是上百個微服務相互串聯。IDC預測,2022年全球將有35%的軟體服務是雲端原生軟體,其次高達90%的全新軟體服務是採微服務架構。服務網格(Service Mesh)也應運而生,能以自動化處理,提升企業在軟體開發、測試、布署與更新的敏捷度。
目前金融業都已開始透過微服務優化軟體,IDC預估,開放銀行(Open Bank)將率先採用服務網格。
雲端原生資訊技術全方位轉化
公有雲服務的高成長,雲端機房加入更多異質專屬處理晶片,虛擬化追求輕量化、無形化,虛擬架構轉向開放規格標準。IDC預估2023年台灣將有33%極大型企業評估開放型虛擬架構、28%大型企業採雲端協同開發環境,40%於企業自有機房或前沿系統上布建原生雲端技術。
數位分身創造企業核心價值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為導入數據分析在虛擬世界進行模擬,對於企業在管理、協作、預測都有幫助。IDC預測2019年製造業將逐步導入數位分身,解決製造業大量生產、客製化之間的不協調,以增加生產效率與節省成本;而服務業則是下一個應用產業,藉此優化客戶體驗、提升服務效率。
布局5G,從垂直市場找應用
第五代通訊技術5G將於2019年登場,垂直市場應用將成為電信業者布局的重點。
5G初期應用以3D、VR/AR、4K/8K或全像投影等服務為主。IDC預期2020年電信業者開始採用獨立組網(SA),隨著高、中、低頻的5G基站布建完整和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等技術的導入,無人智慧工廠、遠距離智慧醫療、自駕車、智慧運輸系統將陸續展開。
企業思維的轉變
資安防禦思維,化被動為主動
近年網路攻擊層出不窮,加上GDPR上路後,企業面臨更嚴苛的資料保護挑戰。企業在資安防禦心態上,從被動轉為主動,從資安事件發生前、後,包括進階資安測試、威脅情報、事件回應演練、網路安全訓練等「威脅生命週期管理(Threat Life-Cycle Management)」服務。
IDC預期資安管理服務將是台灣資安市場成長的驅動力,2018~2022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4%。
創新工作模式百花齊放
傳統制式化的工作模式,已無法滿足員工的需求。透過運用行動裝置、智慧助理、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人工智慧,更多的人機合作、虛實整合等,改變公司的人才及生產流程管理,IDC預估2020年亞太市場在相關技術的投資將達到6千億美元以上。
列印加值服務出現
未來印表機硬體原廠會取代通路,成為企業服務的提供者。
IDC預估,「Print-as-a-service(列印加值服務)」是列印產業未來重要發展趨勢,像是列印合約內容的轉型,付費標準出現改變,走向以資訊安全、智慧學習為賣點,列印加值服務對企業轉型越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