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拒絕蘋果收購的Leap Motion
兩度拒絕蘋果收購的Leap Motion

如果是沒聽過Leap Motion這間新創的讀者,光看本文的標題可能會以為這是個讓人激賞的成功新創故事,就像當年Snapchat拒絕Facebook收購,以及更早Facebook拒絕Yahoo收購一樣。

實際上這個故事是相反的,營收不振的Leap Motion現金流持續惡化,不只被迫遷離他們在舊金山的昂貴辦公室,持續出走的員工耳語也讓Business Insider記者拼湊出創辦人兩度拒絕蘋果收購、眾家股東即將血本無歸的故事

2010年成立的Leap Motion的專長是光學手勢控制(optical gesture control),最早推出的產品是一個電腦外接裝置,宣稱可以讓使用者用手勢取代觸碰板或者滑鼠來控制電腦。上面是2013年的使用者測試影片來看,可以看到整隻手掌被完整地實況重現在螢幕上,乍看之下很讓人驚艷,但隨著手掌轉為垂直,裝置(當然)就失去對手掌姿勢的任何掌握。

另外,在幾個示範項目中,手掌懸空控制螢幕上的應用程式,好玩是好玩,但觸碰螢幕就在十公分之外,所有手勢控制的部分,只要稍微往前一點就可以更穩定、更即時地操作,特地遠離螢幕懸空手掌控制螢幕上的東西,不只多此一舉,手腕疲勞也是可以預期的——光華商場貨架上那造型和材質讓人眼花撩亂的滑鼠手腕靠墊產品,存在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支製作簡陋的使用者測試影片點閱率超過五十萬,雖然遠遠不是網紅的水準,但以一家在普羅大眾之間幾乎毫無名氣的新創來說,這個點閱率相當令人側目,儘管對公司來說是相當負面的一種側目。推出第一代產品時,成立三年的Leap Motion剛在1月完成3,000萬美元的B輪募資,領投的是彼得·泰爾Founders Fund,估值超過3億美元,並和華碩合作綁售他們的手勢控制裝置,當時他們的宣傳影片如下:

這支影片點閱率超過一千萬,許多媒體紛紛報導湯姆・克魯斯《關鍵報告》裡那讓人印象深刻的手勢控制終於即將實現。對比實際產品上市後使用者的「幻滅」,測試影片儘管製作拙劣竟然也有五十萬點閱率,已經注定Leap Motion這個產品會失敗。

為什麼Leap Motion兩度拒絕蘋果收購?

但隔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天價收購營收接近為零的Oculus VR,引爆了全世界的VR熱潮,Leap Motion也見風轉舵地轉進到VR領域,企圖將自家的手勢控制裝置應用在VR控制上。這股VR風潮以及後來捲起的AR風潮,不只讓科技大廠Google、Facebook、蘋果、HTC和索尼前仆後繼進行投資,也催生了成千上百的相關新創,Leap Motion乘著這股大浪潮進一步在2017年7月完成了5,000萬美元的C輪募資,領投的是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估值並未公布。

到這個時間點為止,Leap Motion已經募了9,400萬美元的資金──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關於為什麼Leap Motion兩度拒絕蘋果收購,接下來我要提出和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不同的看法。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其實早在2013年蘋果就曾經試圖收購Leap Motion。根據報導裡生動的描述,雙方首次見面會談就是一場災難,首先發難的是Leap Motion的共同創辦人和技術長David Holz,他表示併購後他不會為蘋果工作,攻訐蘋果已經不再是一家創新的公司,其技術「糟透了」(sucked),並且大肆讚揚蘋果對手Google的Android系統。

iphone xr pixel 3
iPhone XR(黑)和Google Pixel 3,都只搭載一顆單主鏡頭,透過機器運算及演算法,可以拍出兩顆鏡頭才能達到的照片。
圖/ 唐子晴/攝影

如果這個報導為真,那麼David Holz這種行為的確是莫名其妙。幾乎所有的新創併購案中,買家都會要求新創的共同創辦人留任最少一年到兩年,一方面讓員工能夠相對安心地繼續工作,另一方面確保技術和專利資產順利轉移。更何況是一家尚無營收和量產產品的新創,任何收購者都不可能讓創辦人拍拍屁股立刻走人。

換句話說,如果David Holz真的無意為蘋果工作,他們根本就應該直接婉拒,不應該跟蘋果進行會談,至於他有沒有真的在會議中大放厥詞,已經不是重點。

但如果要讓我猜測,我想2013年的併購嘗試最大的障礙應該是估值。

當時Leap Motion剛完成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3億美元,據說創辦人認為公司遲早會突破10億美元估值成為獨角獸。當時蘋果到底揣度花多少錢買這家沒產品沒營收的技術公司我們不得而知,但快轉到今年年初當蘋果二度試圖收購Leap Motion時開價3,000萬美元到5,000萬美元之間,我們可以想像五年前對於技術和產品更加原始的Leap Motion,蘋果根本不可能出超過3,000萬美元以上的價錢。

如果蘋果在2013年出價是3,000萬美元,別說David Holz無意加入蘋果工作,光是B輪投資人才剛灌了3,000萬美元到資產負債表上佔股10%左右,就不可能點頭同意,所以David Holz到底在會議上講了啥鬼話,根本一點都不重要,雙方對於交易價格巨大的鴻溝,才是談判破裂真正的原因。

鏡頭快轉到今年春天,如前所述,蘋果二度上門提親,價格在3,000萬美元到5,000萬美元之間。這次似乎進行得很順利,根據內部人士透露,蘋果方面甚至已經開始和Leap Motion的人資部門合作,檢視所有員工的福利條款,並且正式郵寄了一份鑲有它那著名銀色標章的收購提議文件到Leap Motion辦公室,據說看到這份郵件抵達的員工們紛紛在辦公室中擊掌慶賀。

對於眼見公司遲遲無法實現營收成長的員工來說,在這個時間點如果能夠被蘋果收購,不只可以保住工作免於失業,而且還可以在履歷上追加一條「被蘋果收購」的榮譽標章,自然值得擊掌慶祝。但就在併購案預定完成的幾天前,蘋果撤回了提案,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原因(又)是跟兩位年輕創辦人的不成熟行為有關。

對於熟知科技公司併購新創新聞的部分讀者來說,3,000萬美元到5,000萬美元對於帳面現金超過2,000億美元的蘋果來說根本是滄海一粟,就算創辦人性格乖張,花這點小錢把一直想要的技術和專利買進來也值得,何必五年內二度提親、花了一堆時間盡職調查後,卻在最後關頭撤回呢?人家Facebook花20億美元買沒啥營收的Oculus VR,Google花32億美元併購據說營收不怎樣的Nest,眼睛都沒眨一下。

事實上,這正是軟硬體整合的蘋果和純軟體起家的Google和Facebbok在併購策略上最大的不同

Google與Facebbok併購硬體公司結果常不盡如人意

Google和Facebook的軟體平台各自在搜尋和社群網路的領域取得獨佔,每天開門現金就一直滾進門,是十足的凱子爹。因此當它們出手併購硬體公司時,往往都像中國富二代走進巴黎聖奧諾雷街上的精品旗艦店一樣,豪不手軟。

google.jpg
「谷歌和蘋果的軟體平台各自在搜尋和社群網路的領域取得獨佔,每天開門現金就一直滾進門,是十足的凱子爹。」
圖/ 美聯社

但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家深口袋的併購常客,併購硬體公司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只往往付出的價格過高,得到高價格併購的新創團隊也會因此拿翹,反而無法順利和Facebook和Google公司順利整合,或者失去動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下陷入落後。

反觀蘋果,儘管是軟硬體整合大廠,營收卻幾乎都來是硬體。不管是創意人賈伯斯或者營運專家庫克,都是緊盯著硬體的產品售價以及製造成本,辛辛苦苦地打下蘋果現在的帝國,堆疊出帳面上那驚人的現金。因為這種根本上與凱子Google和Facebook不同的賺錢方式,蘋果甚少亂花大錢買新創,而併購後的整合更是徹底執行到底。

舉例來說,蘋果在2008年以2.78億美元併購P.A. Semi,當時首代iPhone問世才滿一年,但不同於傳統手機公司仰賴晶片大廠供應晶片,真知灼見的賈伯斯已經預見到自己擁有系統單晶片對於iPhone能夠帶來的競爭優勢,因此出手併購P.A. Semi。2010年他進一步花1.21億美元併購了總部在奧斯丁的低功耗ARM處理器晶片專家Intrinsity,同年發表撼動智慧型手機市場的iPhone 4裡面就搭載了Intrinsity團隊為蘋果開發的首代自家Apple A4處理器,從此開啟了蘋果A系列處理器輝煌的歷史,並為公司帶來其他只能仰賴三星或者高通處理器的Android手機製造商所沒有的「不公平的優勢」(unfair advantage)。

有些讀者可能會反駁,蘋果2014年併購耳機品牌Beats不是花了30億美元大錢嗎?但要知道由饒舌天王Dr. Dre創辦的Beats當時已經是國際知名耳機品牌,2013年的營收高達15億美元!因此蘋果花30億美元買一年15億元的營收,不只不貴,甚至可以說是買便宜了!更甭提當時Beats的音樂訂閱服務那讓人稱羨的訂閱者數量,在之後能夠和Apple Music合併以和Spotify抗衡!

以如此精打細算而且嚴密執行併購後整合的蘋果來說,因為不確定能否「馴服」Leap Motion兩位顯然很天兵的共同創辦人,而最終放棄併購,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更有可能的是,Leap Motion歷史上已經募了超過9,400萬美元,就算蘋果出價落在高端的5,000萬美元,投資人啟動「優先清償權」條款也無法將9,400萬美元全部拿回來,而持有普通股的兩位天兵創辦人則會身價歸零,因此除非另設退出激勵條款,否則可能還擁有公司多數有效投票股權的兩位創辦人也不會投票同意接受併購。

另一個可能是2017年由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領投的C輪募資,股東可能享有比舊股東更高的優先清償權,讀者應該還記得這輪的大小為5,000萬美元,如果蘋果出價剛好也是5,000萬美元,C輪投資人又啟動優先清償權,那麼不只持有普通股的兩位創辦人,B輪和之前的投資人包含Founders Fund和安德遜・霍洛維茨在內都會血本無歸,要他們投票接受併購也是很難嚥下的。

不管是哪一種情境,Leap Motions這個「兩度拒絕蘋果併購」的實境劇其實彰顯了新創的世界有太多的可能利益衝突,以及整個成長和募資路徑對於新創最終的退出可能的影響

如果創辦人和投資人沒有從一開始就理解這個現實,並且步步為營,最後可能導致大家全盤皆輸,不可不引以為戒。

本文由楊建銘授權轉載自其風傳媒專欄。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App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